李白诗歌的艺术渊源
(2010-12-14 22:48: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园地 |
引言:“ 纵观李白,我们会觉得他的思想驳杂,常在诗歌中体现出矛盾。初读他的诗歌我们常会觉得不好理解。若结合他的人生目标,他诗歌的艺术渊源来看的话,则会明白的多。”
正文: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思想的角度上来看,唐朝都达到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高峰。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大条件下,唐代文学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英才辈出,佳作如林。在这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诞生了两颗光芒万丈的巨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李白,杜甫,这两位光耀后世的大诗人,以各自独特的创作方式为后人击赏。李白的浪漫文风,杜甫的写实主义,宛如璀璨光芒的双子星座,照亮了中国长达五千年的文学史星河,令人无法移开目光。
要同时论述李白杜甫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诗歌创作,艺术成就,后世影响,针对每一点的开展的专门研究都可以写出一本书来。所以我就选取李白作为研究对象,简略地浅薄地论述一下他诗歌的艺术渊源。
即使只读过李白几首诗,我们也可以发现,李白的诗有的是俊逸奔放的文风。他不羁的性格在任意一首诗中都可以找到体现。无论是他感叹秦始皇“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风五十九首·秦王》其三)1时的豪放,还是批判“美人一笑千两金,垂罗舞穀扬哀音”(《白紵词三首》其二)2时的不平,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洒脱的一面。李白的诗歌一直给人超脱的感觉,其艺术渊源来源广泛,研究时必须要结合他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思想。
李白自少年时代起阅读范围就相当广泛,“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想往着“功成身退”,即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后归隐山林。这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从来没有消失过。他的思想极其驳杂,但根据他“功成身退”这个人生目标看,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功成”,一部分是“身退”。其中“功成”的思想显得较为积极,“身退”的思想则较为消极。
“功成”是他希望被君王重用,抱负可以施展。为此他做过各种努力。他曾结交善为纵横学,喜谈王霸术的赵蕤,且颇受其思想影响。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的语言如纵横家般豪迈奔放,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他写《蜀道难》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的高深艰险跃然纸上,让人禁不住也有种“扪参历井仰脅息,一手抚膺坐长叹”的窒息感,仿佛身临其境;他笑叹人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怀复来”(《将进酒》)4 ,乐观积极,充满豪情,让人也禁不住会心一笑。具体写关于纵横家的诗歌虽不多,但如纵横家的气势已溢于他的绝大多数诗中,所以可以说,纵横家的强劲语势是他的诗歌语势上的艺术渊源。
他的“功成”思想除了吸收纵横家思想外,还吸收了屈原的思想。他是公认的继屈原后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显示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感情热烈,性格豪放,体现在诗歌上,就是善于应用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比喻,自由奔放的体裁和语言来表现亚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他描写大唐的壮丽河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渡荆门送别》5
另外他还希望做辅佐君王的辅弼大臣,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对管仲,诸葛亮等人物有着非同一般的向往之情,在诗歌里也有体现,这里不赘述。
但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想达到“功成”这个人生目标,自然像当时很多求仕的人一样,学习儒家思想,但他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在尊儒的同时,更多地是“讥儒嘲圣”,体现出思想上的矛盾性。他说自己“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岳”(《庐山谣》)7,儒学在他身上已变形走样,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以上是他的“功成”方面思想及其相应的诗歌的艺术渊源。他的另一个人生目标——“功成”后的“身退”,则给他的诗歌带来了道教仙术和道家虚无主义的艺术渊源。
李唐王朝一开始就认老子为祖先,提倡道教,玄宗时道教更为得势。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李白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合道士们交游,喜欢求仙学道和隐居。他企羡“倘逢骑阳子,携手凌白日”(《登峨嵋山》)8的神仙境界。这在他作品中多有体现。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以便“须行即骑访名山”。同时他爱隐居生活的惬意,“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9,悠然之情跃然纸上。
在受道教影响的同时,道家的老子,庄周的虚无思想对他影响也极为重大。他的诗歌除了有如仙人般飘逸的风格外,还有一层道家虚无空灵的色彩,这与他学习老子庄周是分不开的。他赞同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说“心和得天真,风俗犹太古”(《赠清漳明府姪聿》)10;他同庄周一样,鄙夷权要,蔑视富贵,有着反抗的精神。在诗歌中就表现为风格泼辣,超脱。他可以傲眉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可以高声吟唱“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向往自由,喜爱隐居,喜欢潇洒不羁的人生。
纵观李白,我们会觉得他的思想驳杂,常在诗歌中体现出矛盾。他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又想往隐居无为的道家生活,举杯高唱《将进酒》时情绪高昂却同时又流露出消极的厌世情绪。。。。。。一首诗中往往有好几种情绪蕴含其中。初读他的诗歌我们常会觉得不好理解。若结合他的人生目标,他诗歌的艺术渊源来看的话,则会明白的多。李白追求功成一生都未真正实现理想,他的热情一生未减;他的身退也因他功业未成而只能神向往之,加上追求功成时的挫折,消极情绪也由此而生。李白的诗歌就是在这两种情绪的混合交错下,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正文中所引诗句,均出自《李白集校注》1980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1.《古风五十九首》其三,《秦王》,第97页;
2.《白紵词三首》其二,第338页。;
3.《蜀道难》。第199页;
4.《将进酒》,第225页;
5.《渡荆门送别》,第941页
6.《梦游天姥吟留别》,第898页;
7.《庐山谣》,第863页;
8.《登峨嵋山》,第1212页;
9.《山中与幽人对酌》,第1348页;
10.《赠清漳明府姪聿》,第642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