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玫瑰》歌德—《野玫瑰》舒伯特

(2011-03-03 21:12:32)
标签:

杂谈

分类: 音乐

野玫瑰

歌德(德国)

 

少年看见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少年说:“我摘你回去,

原野上的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

使你永远不会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粗暴少年动手摘,

原野上的玫瑰,

玫瑰刺痛他的手,

悲伤叹息没有用,

只得任他摧残。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野玫瑰》据说是歌德在1770年时根据当时的民歌《花蕾》改编的,而歌德的这首诗在原诗的基础上更具表现力,同时也赋予了读者更多的思考。《花蕾》是一首劝喻性的,有着说教意味的民歌,它虽然题为《花蕾》,但是主体依旧是少年,歌的主旨也仅仅局限于劝诫:不要毁掉花蕾,否则果实会离你而去。即使是我们从另一个层次去理解,用花蕾比作一个未成熟的少女,可诗的结尾“噢,少年,不要过早地   把甜蜜的花朵的希望毁掉  因为它很快地很快地枯死  那你在任何地方  看不到花蕾的果实  你悲伤地悲伤地寻找  果实和花朵,可太迟了”破坏了它的抒情性和审美性,而成了一首道德性的寓言诗了。而歌德在他的《野玫瑰》中,表现出的一种化平庸为神奇的才能,全是的主体不是少年,而是被喻为野玫瑰的少女。歌德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重心则更多的是:一个少女的不幸遭遇,而无力反抗的哀伤,流露出一种怨而不怒的情感。

而歌德的这首诗有着多重的寓意,另一种说法则是:野玫瑰象征着年轻的少女,她拒绝了少年的追求并保卫自己。少年摘采野玫瑰,意味着少年粗野地夺去了少女的贞洁,这在当时的德国是一种侵犯的象征。而少年是否会因此永远的忍受着爱的折磨,是显而易见的,他想自己强烈的爱唤起野玫瑰回报的爱,然而她的离去和坚持却使少年心碎。

 

    花蕾

少年看见一朵花蕾

长在可爱的树上

花蕾是那么鲜艳,那么美丽

他停下脚步仔细看

像是在甜蜜的梦里

花蕾,花蕾鲜艳美丽

花蕾长在树上

 

少年说:我要摘下你

你这散发芬芳的花蕾

花蕾乞求:别伤害我

那样我很快就要枯萎

再不会为你结成果实

少年,少年让花蕾长大

散发芬芳的花蕾

 

可这粗鲁的少年

把花蕾从树上摘下

花蕾很快死去

所有的果实

都从少年的树上枯萎

他悲伤地悲伤地寻找

可在树上他什么也找不到

 

噢,少年,不要过早地  

把甜蜜的花朵的希望毁掉 

因为它很快地很快地枯死 

那你在任何地方 

看不到花蕾的果实 

你悲伤地悲伤地寻找 

果实和花朵,可太迟了

 

而舒伯特的《野玫瑰》是一首舒缓、委婉、深沉的,且带有伤感色彩的歌曲,对红玫瑰命运的感叹和忧伤。这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据歌德的《野玫瑰》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歌中唱道:
    
男孩看见野玫瑰,荒地上的野玫瑰,
   清早盛开真鮮美,急忙跑去近前看,
   愈看愈觉欢喜,玫瑰 玫瑰 紅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说我要采你,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说我要刺你,使你常会想起我,
   不敢轻举妄为,玫瑰 玫瑰 紅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男孩终于來折它,荒地上的野玫瑰,
   玫瑰刺他也不管,玫瑰叫着也不理,
   只好由他折取,玫瑰 玫瑰 紅玫瑰,荒地上的玫瑰。

  

 

   《野玫瑰》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舒伯特一生作品甚丰,仅艺术歌曲就有643首,被誉为“歌曲之王”。
   《野玫瑰》——舒伯特创作的最为人们所喜爱的艺术歌曲之一。舒伯特不以叙事性或戏剧性的方式,而以民歌的风格和结构处理这首歌,表现了草坪上野玫瑰的纯洁可爱,和攀折野玫瑰的少年的轻浮粗暴。全曲以分节歌的形式写成,轻快活泼,但每段将近结束时的延长音使人们感到作者一丝忧虑的情绪。

  1814年的一个夜晚,一个酷爱音乐的年轻人走过维也纳街头。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钢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小学去练钢琴。他喜欢作曲,可是有时拮据得连作曲的纸都没钱买。此刻,他正在回家的路上为生计犯愁,忽然看见一家旧货店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手中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在叫卖。年轻人认出这个小孩曾在他教学的唱诗班当过歌童,他顿时鼻子发酸,巨大的同情心驱使他不由自主地在单薄的衣衫里摸出了仅有的一点古尔盾,买下了那本旧书。青年人边走边看那本书,竟发现其中有大诗人歌德的诗作《野玫瑰》。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诵,整个身心被诗的意境溶化了。一段清新而亲切的旋律从灵魂深处飘了出来。这个青年就是被人称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他写的这首《野玫瑰》名曲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其手稿价值连城。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首名曲的诞生源自他的一颗善良之心呢?
  歌曲展示出世间人的善良的本性,及在世界上对命运的抗争与人性的复苏。

   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荒野上的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