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教育的“怪胎”——被称“五叔”的中五毕业生

(2010-11-27 09:11:37)
标签:

李兆基

高三年级

中学教育

一年级

香港富豪

     香港教育体系在整体上的缺失,过去30年的教育导致的后果陆续显现,中学教育不得不“拨乱反正”,大学教育的普及率低,推行多年的的大学三年制感觉不妥,现又改为四年制。经过漫长年岁的折腾,香港教育界方开始醒悟,但社会受到的损害已无法弥补,其错误的政策遗留下的后果,有待香港社会慢慢消化。

   多年来,香港的中学教育推行“中五”和“中六”生的奇怪体制。其初、高中按中一至中六排列,中七为大学预科生,大学为三年制。中五就是内地的高二年级,中六是内地的高三年级。

    我看了报道,香港小学升中一年级(内地指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数每年在七万人左右。这些学生从中一年级(内地初中一年级)读到中五年级(内地的高二年级)后,要参加所谓的全港中学“会考”。

   这个“会考”可说是一场“会战”。就是说,香港人的孩子在这个中五年级,就要搏命了。港人的孩子要想继续读中六年级(内地高三年级)的话,就要进入七万名全港中五生数的一半,大约3.5万中六年级的招生名额这条录取线 (香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读中四(内地的高一)自费)。

   这条线从第一到第3.5万名左右(每年有不大的差别 ),港人的孩子如果上不了这条线的话,那就对不起你啦,剩下的3.5万学生统统被赶出校门,不得进入中六年级(内地的高三年级)读书,港人孩子上高三年级的权利至此永远没有了。

   孩子不读书,只好进入社会找工作谋生,如果不工作呆在家里是否与学校已无关。

   考上“会考”的中六生(内地高三生)接下来是不是前程锦绣了呢?非也。

   往前冲的三万多中六年级的学生,只有一半学生可以冲过中七(大学预科一年级)这样的火力网,其它的1.7万学生统统倒下了,因为香港大学每年招生的总名额仅1.6万名左右。

    没冲过大学预科火力网的中六生可拿个中六文凭(内地高三年级,也就是高中毕业文凭),如果中六考试成绩合格的话。

    这样一来,香港社会就出现了有趣的风景,你会发现有人问香港年轻人什么中学毕业学历时,要加问一句“中五,还是中六?”

     坦率地说,香港中六生毕业生要比中五生毕业生找工作容易。企业老板也认为“中五”生成绩不好,中六毕业生才是香港真正的高中毕业生。这就是香港教育制度多年来造成了的这种年轻人的不平等的现象,在中学教育上生长出来的“怪胎”,全球罕见。

    香港每年有3万多孩子不能继续读中六(指内地高中三年级),我真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

    试想一下,如果在内地,你的孩子读高二后,一半孩子不能读高三了,你的孩子名列其中,你想过没有,这意味什么?这是个什么概念?你会愤怒地问,我孩子连读完高中这样的权利(同样是自费),怎么都没有啊?

    但在香港,社会竟容忍了这么多年,大家觉得很平常啊。这可能是很多香港人觉得,全香港的大学录取率每年仅20%多一点(内地大学录取率已接近70%),港人在香港上大学同登天差不了多少,既然与上大学无缘,孩子少上一年高中亦无妨,反正也上不了大学,加上香港社会生存压力大,孩子早工作一年早挣一年钱嘛!

    香港的年轻人给中五毕业生取了个雅号,叫“五叔”。雅号源自香港人称香港富豪李兆基为“四叔”。李兆基排行老四,他常与港人分享他的股市投资心得,为人亲近,有“亚洲股神”之称,提到“四叔”,全港人无人不晓是指李兆基,“四叔”是香港人对李兆基的亲切称呼,叔叔指父亲的弟弟,关系无二啊。

   香港的中五毕业生被称“五叔”,排在李兆基之后,可谓“荣耀”。“五叔”的另个说法是,一位中六生在一家麦当劳店见到同班同学的中五毕业生在打工,说道;“阿叔,买一个汉堡." 这位前几天还是同班同学的中五毕业生即刻升格为叔叔了。

    香港年轻人流行一首名叫“富甲天下”的流行歌曲,歌词就有“五叔”的来历。歌词是,“(香港)有四叔,也有五叔,因为他读完中五就没法读,我习惯叫他五叔,因为他读的书少,但他没有怕,,,,”这首歌折射出的词义不难看出,中五生这个生长在香港中学教育的“怪胎”,已深深影响了香港的一代年轻人。

     内地来港旅游的人,你到麦当劳等餐馆,或者见到打工的香港人,问他们中学几年毕业?相当大多数会答“中五”,这批“中五”生现可在香港社会低端的各个行业中见到他们的身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