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四章道纪 中的“绳”字读音
(2012-11-10 06:36:19)
标签:
道德经道纪绳绳不可名视之不见名曰夷中国禅-道德经杂谈 |
分类: 道德经专题 |
问:道德经 14章 绳绳兮不可名
中的“绳”应该读sheng二声;还是读mian二声
《道德经》第十四章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扶风:
【视之不见】指人的能见之性,那个能见一切而不是一切的“夷”。如你能见到红色的番茄、绿色的青瓜,蓝色的天,但这一切红绿蓝只是你的能见的见性的用。你用以看,却不见的那个,叫夷。
【听之不闻】指能听之觉性,而非听到的内容;
【搏】在这里作抓、拿解,抓而不得的指我们身体的能动性。如我们能吃饭,能拿起笔,能跑步,能骂人,这一切都是我们本性的起用。不论你是考来了博士文凭,还是赚到一千万,对于这个能用的本性来说,一分不可得。
“夷希微”三者在古希腊文里,是基督的意思。 此三者是一非异。
【其上不缴,其下不味】上无光可言,下无暗可说。
【绳绳兮不可名】,绳字有把它解作象声词的,有读mian,有读min的,作比喻混沌无边的象声感概用法。有人把它直译为绳子,sheng,以这是一非异的夷希微,串起物物万象。这里的不可名,与第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非常道及非常名相当。都不可以以名相故死的。
【复归于无物】,一切有形有相的物相,如上举例的番茄,蓝天,吃饭写字这些,都是道的用,道里无有一物可得,而却万物起用如如。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个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一物的万物之王。
【是谓惚恍】,这两个字,也可作象声、比喻用,没法直名,只能感叹一下了。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没有前后,在前的前面你找不到它,在后的后面,也还是看不到它。它不是一物,却万物不可出。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里没有前后,没有时间相。上古之道与今天之道是一非异,过去、现在、未来同在一道中。通过对道用的了解,能驾驭当下一切的有(对道的用)。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够通达一切开元的地方,能够向一切开始的地方去找,就能看到道的痕迹。
追问:mǐn的话,是通假字还是异读呢?字典中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呀?
扶风答:
绳:《集韵》弭尽切,音泯。绳绳,无涯际貌。一曰运动不绝意。
又《集韵》石证切,音乗。
【视之不见】指人的能见之性,那个能见一切而不是一切的“夷”。如你能见到红色的番茄、绿色的青瓜,蓝色的天,但这一切红绿蓝只是你的能见的见性的用。你用以看,却不见的那个,叫夷。
【听之不闻】指能听之觉性,而非听到的内容;
【搏】在这里作抓、拿解,抓而不得的指我们身体的能动性。如我们能吃饭,能拿起笔,能跑步,能骂人,这一切都是我们本性的起用。不论你是考来了博士文凭,还是赚到一千万,对于这个能用的本性来说,一分不可得。
“夷希微”三者在古希腊文里,是基督的意思。 此三者是一非异。
【其上不缴,其下不味】上无光可言,下无暗可说。
【绳绳兮不可名】,绳字有把它解作象声词的,有读mian,有读min的,作比喻混沌无边的象声感概用法。有人把它直译为绳子,sheng,以这是一非异的夷希微,串起物物万象。这里的不可名,与第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非常道及非常名相当。都不可以以名相故死的。
【复归于无物】,一切有形有相的物相,如上举例的番茄,蓝天,吃饭写字这些,都是道的用,道里无有一物可得,而却万物起用如如。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个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一物的万物之王。
【是谓惚恍】,这两个字,也可作象声、比喻用,没法直名,只能感叹一下了。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没有前后,在前的前面你找不到它,在后的后面,也还是看不到它。它不是一物,却万物不可出。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里没有前后,没有时间相。上古之道与今天之道是一非异,过去、现在、未来同在一道中。通过对道用的了解,能驾驭当下一切的有(对道的用)。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够通达一切开元的地方,能够向一切开始的地方去找,就能看到道的痕迹。
追问:mǐn的话,是通假字还是异读呢?字典中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呀?
扶风答:
绳:《集韵》弭尽切,音泯。绳绳,无涯际貌。一曰运动不绝意。
又《集韵》石证切,音乗。
---------------------------------------------------------------------------------
更多“中国禅-道德经”禅解道德经系列,请点击【时照道德文化推广】论坛
前一篇:《证道歌》2:禅宗公案的机与用
后一篇:央视要告净空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