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夏天的雨》发于《淮河早报》2025、6、3“舜耕文苑”副刊

标签:
散文 |

不同于春雨的淅淅沥沥,秋雨的缠缠绵绵,更有别于冬雨的稀稀拉拉、畏畏缩缩、躲躲闪闪——时而化身为硬如铁屑之霰,时而变形成软若棉絮之雪,叫人捉摸不定。夏天的雨则不同:大大咧咧,说来就来,说去就去,从不拖泥带水、婆婆妈妈、扭扭捏捏。
夏天的雨,来之前喜欢把相关信息写在云朵的传单上,然后让风将其撒向预定降落区域。往往是传单摞得越厚越多,风撒得越起劲,雨也就下得越大越久。若还嫌阵势不够,夏天的雨还会化身为一只铺天盖地的大鸟,拍打着闪电与雷鸣的双翼,以暴雨倾盆的特有方式,充分展现自己向来痛快淋漓的本性。也叫被骄阳炙烤得渴意十足的庄稼、草木,还有被烈日盘剥得捂紧口袋,仍入不敷出,形容日渐消瘦的塘、河、江、湖,迅速从困境中获救。夏天的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成就感不言而喻。
遗憾的是,夏天的雨,也有因一时兴起,忘了时间长度、下泄强度、冲击力度等要素,从而马失前蹄,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给降雨区域和河流流域内造成大小不一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好在夏天的雨,总能在天空的善意提醒下,及时改邪归正,并联袂日月,用白云的橡皮擦,将自己粗心大意酿下的灾祸一一拭去,并积极配合受灾者,争取早日让痛感十足的伤口完好愈合。
夏天的雨,也是浪漫的热爱者与制造者。如雨后给你架一座连接现实与遐想的彩虹桥,叫你的目光流连忘返,让你情不自禁地张嘴放飞“啧啧称赞”。还常常给你来一个“东边日出西边雨”,叫你顿感“道是无晴却有晴”。让你无论是在晴与雨的夹缝中求生存,还是“脚踩两只船”,你都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快感,同时也叫你对大自然的哲学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都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得让人眼前一亮,可我觉得夏雨中的荷塘才如鱼得水,诗情画意尽管荡漾——那雨点与荷叶的窃窃私语,那雨丝与荷花的甜蜜亲吻,那雨滴与游鱼在水面的嬉戏追逐……更有那被荷花粘住的蜻蜓,宁可叫夏雨打湿翅膀,也不愿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式的负心郎。而雨后荷花更像是出浴的美人,纯洁得一尘不染、高贵得衣香鬓影、优雅得温婉可人、端庄得眉目清秀……整个荷塘瞬间变成走秀的T型台,叫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夏天的雨不但浇灌了田地庄稼、山川草木,还浇灌出了众多古诗词的文明之花。“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唐·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江林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波浪不知深几许,南湖今与北湖平。”(唐·韦庄《暴雨》)“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宋·范成大《喜晴》)“头上云俱黑,一片雨浪浪。惨澹隐高树,霏微迷绿杨。泠泠添润水,点点落桅樯。山流翠,郊虚草自香。”(宋·张玉孃《咏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清·陈文述《夏日杂诗》)……灿若星辰,俯拾即是,不胜枚举的有关夏雨的古诗词就像夏天的雨点一样多,它们汇聚成江河湖海,成为泱泱大国璀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夏天的雨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夏天的雨正是凭借这样一双强劲的翅膀,飞越时空,自古及今,行稳致远,成为一道永恒而又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