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故事,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为更多的愿意劳动的人提供些就业机会,让世界高端客户多使用中国人制造的非标装备!为此,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努力!”——李坤
李坤,这位从长白山小村中走出来的风华少年,毕业于葫芦岛市原渤海船校8231班,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年企业家。他先后创办了三家以农民工为主体、以钢制品为主导产品的企业。他领导的企业从最初年产量百吨、产值百万元,到当前年产量2.3万吨,销售收入达2.1亿元。
在过去的十二年里,他凭着先进的经营理念,独特的创新能力,超人的拼搏精神,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创业道路上领导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本人也获得多项殊荣:1998年被授予天津开发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0年被评为天津市百万创新先进个人;2001年被授予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2002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2007年当选天津市优秀企业家。
一、点滴积累,创业能力厚积薄发
李坤的第一学历并不高,他最初毕业于渤海船舶工业学校船舶制造专业(中专学历),毕业参加工作后被选送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深造(大专毕业),但他在实际工作中,以超凡的学习能力,利用日常积累填补了学历的不足,先后在东北师大函授学习教育管理,在塘沽职大业余学习英语、计算机等课程。2001年,他参加南开大学企业管理在职研究生班,攻读研究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其后,又两次被所在单位选派赴日考察,当别人在欣赏富士山美景和北海道风光的时候,他却一头扎进日本工厂,认真研究中日双方管理上的异同,仔细寻找差距,深刻领悟市场经济的真谛,回国后撰写多篇论文,在省级和全国刊物上发表,有的还被收录到《中国管理科学文库》。多年来,李坤就是这样多途径、多形式学习企业管理、业务知识,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为以后的创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临危受命,改革中外合资企业
中钢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中钢公司)是由天津船舶工业公司、日本钢管株式会社、日本九红株式会社三方于1985年共投资人民币50万元组建的,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的第一家外商合资企业。初期以贸易为主,但到1995年企业遇到经营难题,急需转型。就在这时,李坤主动放弃在天津船舶工业公司机关的安逸工作,来到中钢公司,并带来了企业的改革计划,启动了中钢公司实现由贸易公司向制造企业的变革。借调人员,租赁厂房,引入外地包工队,开始实体创业——筹建中钢公司船舶舾装件工厂,主要为日商生产船用舾装件,当年产量就达到149吨。1997年,李坤针对雇用包工队的弊端决定对企业进行再创新,辞去包工队,经过筛选吸纳包工队中的骨干,组建自己的员工队伍。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当年就初见成效,工厂的舾装件产量突破570吨,1998年840吨,1999年达到950多吨,五年间产量提高6.4倍,在企业连创佳绩的同时,李坤也与自己的团队饱尝了创业的辛酸,分享了成功喜悦。
三、借鸡下蛋,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
上世纪90年代末,一场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产生严重影响。这时李坤反复思索:企业发展受租赁厂房的限制,已没有扩大生产的余地,同时,为把企业挣的钱留在中国,给职工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场所,他提出了企业自己建新厂的建议。日本企业一向不愿意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李坤反复做日方工作,拿出有理有据的建厂方案。经过不懈努力,日方终于同意用积累的利润投资建厂,在2000年1月注册资金40万美元建成天津豪钢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简称豪钢公司)。
豪钢公司是李坤真正意义上创办的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倾注了他极大的心血。中钢公司前几年的产品基本是日本舾装件,几年间产量虽有很大增长,但面临日方年年降价,产量已基本封顶,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为了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两条腿走路,李坤将豪钢公司发展的突破口锁定为低附加值的建筑钢结构,豪钢在当年出口舾装件1100多吨,国内产品1200吨,次年完成出口舾装件1200吨,国内钢结构2900吨,实现国内销售额超过对外出口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坤的领导下,中钢公司、豪钢公司每年都以超过30%的速度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两个公司克服钢材涨价、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降低等不利因素影响,总产量达到2万吨,销售收入2.3亿元,人均产值50万元,是国内同行业的三倍。值得一提的是,中钢公司由最初三方一次性投入人民币50万元后,在没有重新注入资金的情况下,靠自身滚动式积累,其投资回报率达到160倍以上,这在传统的钢制品行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四、再次创业,实现向高科技产业转型
2007年9月,天津市委、市政府推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李坤紧紧抓住这次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机,经多方筹措,注资5600万元成立了天津重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津重机),被推举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始进行第三次创业。
李坤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发展不能仅靠追求规模的扩大,天津重机应该转变增长方式,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变,向高科技领域进军。由此,科技含量高的非标机械设备行业自然成为了天津重机的首选。非标准机械不同于标准机械,它是根据客户特定需要设计制作的机械产品,基本是单机生产,一机一样,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而且设备往往重达上千吨,需要多工种、多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造桥机就是典型的非标机械设备,是上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建桥专用机械装备,在节能、环保、高效等方面比传统建桥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李坤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公司生产的造桥机先后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在李坤的带领下,天津重机经过一年多的创业,所建造的造桥机、起重机、皮带运输机、堆料机、取料机,装船机、铣铸机、管道输运机、冶金设备、高空索道、电厂相关设备等按期源源不断出厂,运往全国各地,运向五洲四海。
2008年末,李坤承接了某意大利独资企业堆料机、取料机的制造任务。该设备要求按最新欧洲标准制作,难度极高,特别是要求焊缝全部进行无损探伤,且不允许二次修复,否则部件即报废。面对重达1400吨的两台设备,20余吨重的焊条熔化量,李坤组织电焊工学习欧洲焊接标准,按人制定防范措施,确保了焊接质量,胜利攻下难关。在发运现场,这家公司老总深情地对李坤说:你们的产品质量已超过台湾,达到了欧洲水平,非标钢制品已站在世界领跑者地位。堆料机、取料机的制作成功,标志着天津重机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天津重机完成产量2.3万吨,比上年增加187.3%,销售收入超过2.1亿元,比上年增加234.6%,出口创汇901万美元,利税4950万元,利润比上年增加3.23倍,高科技产品收入占63%。企业在2007年申报专利10项的基础上,2008年又申报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并被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五、以人为本,农民工变身蓝领专家
创业成功后的李坤不忘回馈社会,在热心各项公益事业的同时,他更注重带动身边的人就业创业,为愿意劳动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为愿意创业的人提供平台。
说到底,李坤的创业史实际也是一部带动农民工成长的历史。从最初的筛选20余名农民工组成自己的员工队伍,发展到中钢公司、豪钢公司300多名农民工,到目前天津重机拥有将近550名农民工的员工队伍,企业的主体始终是农民工,占企业全部员工的80—90%。从农村走出来的李坤,在自己创业成功后仍不忘拉农民兄弟一把,因为他了解农民工,知道他们会珍惜在城里求得的每一份工作,还会为了提高收入努力工作,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他为所有农民工都上了两份保险,一份社会保险,一份商业保险。为农民工子女入学,他亲自跑有关部门,安排落实到相关学校,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根据企业发展和容纳能力,他总是优先安排农民工家属进厂,从事操作工和后勤服务工作。对于农民工遇到的特殊困难,限于制度和条件制约无法解决时,他采取员工募捐的办法解决,每次他都是带头捐、捐最多。2007年1月,山东菏泽农民工薛宝生突然吐血不止。经检查,薛宝生患肝硬化压迫胃出血,十分危险,需手术。面对巨额手术费,举目无亲且进厂刚半个月的薛宝生绝望了。这时李坤马上发动员工捐款,仅3天时间就捐款1万多元,手术得以及时进行。薛宝生得救了,他写来充满激情的感谢信,感谢李坤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李坤明白,自己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拼命三郎”的农民工,更需要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型产业工人。因此,他有计划地邀请高校老师和国外企业专家、建造师讲授专业知识,提高员工技术水平。为学习日本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从2001年开始,每隔1年都选派农民工生产骨干去日本万国造船株式会社津事业所培训,7年来共有30余人先后赴日本学习培训。2009年,天津重机与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合作,开办了天津重机大专班,46人进班学习,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素质,将他们培养成有先进理念、有管理能力、有精湛技术的新型产业工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李坤的培养和个人努力,一大批农民工成长成才,他们一个个走上企业各级领导岗位,担任了厂长、车间主任和部门主管等,在生产、技术各个管理部门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李坤还造就了一批蓝领专家,在天津开发区首届“泰达杯职工技能大赛”电气焊比赛中,李坤派7人参赛,全部进入前10名,其中谭贵凯勇摘桂冠。第二届“泰达杯职工技能大赛”电气焊比赛中,谭贵凯蝉联冠军,王本龙等人囊括从第三名至第十名全部奖项。此外,公司还涌现出以天津市劳动模范王本龙、谭贵凯和天津市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晏飞为代表的市级先进模范人物,区级模范人物更是数不胜数。
李坤始终把转变员工的观念,特别是领导层的观念放在首位,以“今天的肯定,明天的否定”作为自己和自己团队的理念。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调整企业构架,加强业务管理,用适于市场经济的制度,保证企业更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保持企业的机体永远充满活力。
创业有成的李坤并没有安于现状,随着公司成功收购天津高强钢制品有限公司,并投资5000万元在汉沽建立天津振汉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一幅更大的创业蓝图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展现:未来三到五年一个资产超过三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五亿元的天津重机企业集团将出现在滨海新区,届时天津重机将成为世界非标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