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1.6认识互感现象

分类: 教学设计 |
授课项目及 任务名称 |
第2单元
模块4
任务六 |
||
教学目标 |
1.认识互感现象。 2.会判断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3.理解互感电动势的产生及计算方法。 |
||
教学重点 |
1.互感现象及互感电动势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 2.同名端。 3.互感线圈的连接。 |
||
教学难点 |
1.同名端的判定。 2.互感电动势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 |
||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
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电磁感应现象讲解互感现象。讲授过程中多诱导、多提问,由浅入深讲解。 |
||
学时安排 |
11月10日 |
互感现象、互感系数、耦合系数和互感电动势 |
|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互感线圈的连接 |
|||
教学条件 |
互感线圈、变压器 |
||
课外作业 |
找一找生活中互感现象的应用实例。 |
||
检查方法 |
随堂提问,按效果计平时成绩。 |
||
德育点 |
朋友间的相互影响,如何结交“益友” |
||
任务引入 通过复习电磁感应和自感的引入新课。 知识链接 变压器的两个绕组之间并没有电的联系,其中一个绕组如果接上交流电压,在另一个绕组的两端就会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交流电压,这是为什么呢? 一、互感现象
如图
自感磁通和自感磁链的定义:在线圈 互感磁通和互感磁链的定义:由于一个线圈电流的磁场使另一个线圈具有的磁通、磁链分别叫做互感磁通、互感磁链。 互感电动势:这种由一个线圈中电流的交变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电动势的现象叫做互感现象,产生的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用http://s8/mw690/0020oohFzy76vTYc1Qbe7&690表示。 互感线圈:能够产生互感电动势的两个线圈称为互感线圈或磁耦合线圈。 二、互感系数、耦合系数和互感电动势
1. 在非铁磁性的介质中,电流产生的磁通与电流大小成正比,当匝数一定时,磁链也与电流大小成正比。
互感:M
线圈间的互感
2. 耦合线圈的互感系数是线圈的固有参数、取决于它们的结构、介质的磁导率和两个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
耦合系数
对于两个电感线圈,耦合系数
3.
实验证明,线圈 http://s12/bmiddle/0020oohFzy76vU1obaPdb&690或 http://s8/bmiddle/0020oohFzy76vU1TXMPd7&690 上式说明,线圈中的互感电动势与互感系数及另一线圈中电流变化率成正比。互感电动势的方向可以用楞次定律来判定,式中负号即为楞次定律的反映。 三、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1. 同名端定义:指在任何时刻,互感线圈中感应电动势极性总相同的端子。
2.
当电流i1
表示方法:通常用符号“·”或“ 四、互感线圈的连接
1. 正向串联:正向串联也称首尾相连,即把两个线圈的异名端相连。此时,电流从两个线圈的同名端流进,总磁场是增强的,即其等效电感是增加的。
LZ串 反向串联:反向串联也称尾尾相连,即把两个线圈的同名端相串联。此时,电流从两个线圈的异名端流进,总磁场是削弱的,即其等效电感是减小的。
LF串 结论:两个互感线圈正向串联时等效电感是增加的,反向串联时等效电感是减小的。 2.互感线圈的并联 同极性并联:同极性并联是指把两个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并在一起的连接方式。此时,电流从两个线圈的同名端流进,总磁场是增加的,其等效电感为http://s7/bmiddle/0020oohFzy76vU3H9qe16&690。 反极性并联:反极性并联是指把两个互感线圈的异名端并在一起的连接方式。此时,电流从两个线圈的异名端流进,总磁场是削弱的,其等效电感为http://s9/bmiddle/0020oohFzy76vU49fvi88&690。 结论:两个互感线圈并联时,同极性并联的等效电感大于反极性并联时的等效电感。 任务小结 回顾本次任务所学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 学习评价 让同学独立完成学后测评试题,检验同学掌握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 课后作业 1.什么是互感现象?什么是互感电动势? 2.互感电动势的求解公式是什么? 3.什么叫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4.什么样的线圈才有同名端? 5.两个互感线圈串联和并联时的等效电感如何求解? |
|||
教学后记 |
有了前面的电磁感应、自感,再到今天学习互感,我觉得轻松了不少。不过我还是调整了教学思路,首先我给学生讲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因为有了电磁感应的基础,师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了原理后,引导学生分析变压器的作用——变压、变流、传递能量、隔离。也许是早上第一节课的缘故,学生的精神状态比较好,接受也容易得多。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还是照例对学生实施了必要的思想教育,今天的主题是朋友间的相互激励与约束,教育学生做真正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