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沾----《谈临帖和笔法》
标签:
转载 |
传统楷书行书书法笔法
首先说明,我喜欢自然,即老子庄子的道家。所以自己的体悟纯从自然的角度去分析。笔法一说,重要性不用多说,本人也困扰多年,后经数年搜罗古代现代人论笔法之书籍,反复研究及实践,心有所得,写出来与大家共享。因篆书笔法单一,不论。隶书,圈子内的人都知道,玩玩而已。草书自己研习不多,不论。魏碑,石头上刻的,不论。只说楷行。草书最讲究点画,这方面跟楷行相通。首先说下关于笔力的问题。笔力现代人练习多长时间也不可能与古人比沉厚。为何?因为他们的作品,墨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于两千多年的渗透,那个沉厚劲能学么?至于以为墨黑就沉厚,笔画粗就沉厚,做旧就沉厚,糊弄糊弄外行还成,假之又假。不耐看。
中锋与偏锋。中锋即笔尖在笔画中间,笔肚在两边;偏锋即笔尖在一边,笔肚在一边。实际上完全的偏锋与完全的中锋在一个笔画中是很少出现的。中锋偏锋都必须掌握,就像阴阳,都重要。中锋在笔画中间,这个写的长的很容易掌握,并非是那么难练。偏锋的应用就复杂得多。甚至于有些练习者,因为这个中锋重要的想法,强行用中锋去写偏锋,很长时间笔画写的很糟糕,甚至于最后放弃。曾经有个练过五六年欧体的学生,我让他放弃笔笔中锋的想法,一个星期不到,他兴奋的告诉我他的字有了很大的提高,感受到了写字的乐趣。还有一个很多人没有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在起笔收笔的时候很多都是笔在原地有动作,而不是行笔之中有动作,可以从点的写法去体会。上一笔与下一笔之间自然会有连带关系,所以所谓的牵丝与连线根本不用练,自然状态。一笔书的说法也有问题,号称气不断。可惜人都是一呼一吸,长时间不转换会憋的难受。所以该断即断,该连即连。
执笔一说,要点在于“指实、掌虚、腕平”。其实就是笔要与纸形成90度角。为何?这样能八面出锋。其实要想真正的八面出锋也很难,因为人有自己的生理特点。即使真正的练到如米芾的八面出锋估计也有问题,米芾的字很有卖弄之嫌,估计就是他觉得古今人等用笔都不如他,反不如苏东坡的字有自然之趣。
后面我将就我的体会,一一说出,并配有图片。如有不当之处,还请网友不客气的指出。有个话,老早就有人说,只有收回来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故而笔画的起笔要求逆势,也就是“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总之要写笔画,先回下,再写。这个对不对呢,当然说法是对的。但是操作起来,总想着这样并成为习惯,就有问题。为何先回那么一下?篆书的园起笔,隶书的方起笔,不这样好像不成,因为笔尖先着纸的原因,不回写不出那个样子。那么楷行草呢?是不是每笔必回?那就不一定。但是由于写字是多个笔画,写完上一笔再写下一笔,自然上一笔的收笔要往左,下一笔开头也肯定是先往左,谁写都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自然行笔只要写字,谁都会逆锋,本不用讨论的问题。比如“二”字,不管谁写,第一横的收笔笔势一定向左,而第二横的起笔肯定是先左下,再往右。有人说,这个还用你说么?自然的东西。可惜很多练习数十年的人把这个都忘了。他们把这个想的太神秘。总要逆势的人会出现个习惯,不由上一笔带出,而是强行逆势,不自然。芳草版主我承认是高手,大家不要拍砖打我。他发的临褚《大字阴符经》,看第一个局部“我”字,起笔一撇与下面的一横之间就没联系。第二笔的那一横是“单纯的逆锋起笔”,仔细观察,气是断的。后面的一些字也能发现这个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还是要断的,总要喘口气啊。所以逆锋起笔、顺锋起笔那可不一定,是自然的才对。再加上笔着纸的时机不同,嘿嘿,丰富的笔法变化就出来了。“二”字值得研究,因为有两个笔画,其中很多笔法的变化可以表现出来。后面专门谈“二”。
http://img.blog.163.com/photo/JgMYVd4ovm7NlQ4CR6ZNcA==/919860223891684100.jpg
我得出的结论性的东西。1.第一笔收笔逆锋,之后笔势向左。为何向左下,因为下一笔的起笔处在左下。是想无论懂不懂书法,甚至于老外写肯定也是如此。2.第一笔收笔出锋的位置,在笔画之中,或者不出,也就是藏了。藏,露,与下笔相连,就是笔法变化。3.所有的字第一笔中为何没有像第二个字第二个笔画收笔那样出锋?原因是一个字之间的距离一般要远与字与字的距离。。。。。原因是一个字之间的距离一般要远与字与字的距离。本意:字里笔画距离要小于字与字的距离。
关于第二笔的起笔问题。前两个字第二笔起笔都是露锋起笔,但是都有个特点,就是先左后右(还是废话?),看样子都是顺锋。其实照样是逆锋,只是在笔画上面逆了而已。当然了,想不逆行么(废话?)。第三个字第二笔起笔是藏锋,也是逆锋。上面的笔画下来后,直接向左,只不过再向右的时候把锋芒给盖住了,所以出现了藏锋。当然再说一句:想不逆行么?藏露锋的起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都是顺着笔画走而出现的必然,是非常自然的东西,而非什么笔法的秘诀。当然,两个笔画连接的是顺的自然不用逆了。不自然的逆锋、藏锋、顺锋、露锋就是不管上面的笔画到下一个笔画的连带关系,只知道必须逆锋、藏锋。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岂不谬乎?
关于笔画,我的体会 点就是点,横就是横,竖就是竖。。。。看古代名家的字,这个也是一个基本的特征。这个话好说,但是很多初学者甚至于一些老手还是做不到。原因很简单,比如一个横,分成三段,起笔、行笔、收笔。行笔的阶段应该占据整个笔画的绝大部分,起笔收笔是对两端的一个修整而已。总体看起笔收笔不影响这个横的形状。也就是说起笔收笔是在原地打转。出现问题都是在起笔过程中或者收笔过程中行笔了,变成了一个弯弯曲曲的笔画,或者起笔收笔过重,成了中间细两头大疙瘩。一般来讲,笔尖好办,笔肚的控制是初学者的一个难点。
下面说说基本笔画的体会。先说“点”。一般说法,是回锋从右下到左上,再右下,然后转个圈再向左下,笔画完成。我认为动作太多,不自然,也是错误的写法。先举一个例子,收笔向左下的。把笔舔好,笔尖刚刚在纸上面,手慢慢松劲,笔肚自然着纸(注意这个时候笔尖位置是不动的)。再拿起来,“点”的上半截就成了。当然,下面是不规则的形状,形质不美,所以后半截需要加工。按到最下面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这个时候笔尖位置没动),整体向左下,一边走笔,一边提笔,最后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三条线可一都是直的,当然也可以是带弧度的)。过程是完全偏锋的。或许有些人说,右下的形状把握不好,那么恭喜你,你找到该练习什么了。上面只是一个三角点的写法,比较基本的东西。从上面的写法也能看出,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艺术,也是墨块和形成的空间块(也就是记白当黑)。所有的笔画都不要当成线,要当成一个有形状的东东。以前爱好书法,也多次出去现场当众挥毫,我一个朋友,每次都是他最出彩,一般到最后,他那边人巨多,都看他表演。记得有一次他写到最后一笔正好是个点,于是他退开两步,将笔从空中掷下,然后脱手,那个点正好落于恰当的位置,周围人等欢呼喝彩,达到活动的高潮。我们还真挺佩服那个哥们。左转右摆的写法,其实有说法,就是要逆笔而行,说象逆水行舟,笔杆上端与笔画的行进方向相反,有力的抗争,以使笔画内有力的内涵。空中动作,号称气势连贯,即虽然笔画连接不顺,但空中是连接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现代人论笔法的都有这么写的。个人以为,不必当真,笔力正确的运笔产生的结果,是不是逆笔而行,俺倒是觉得不必在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