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是浙江的中心,金华城区是大金华的中心,五百滩是金华城区的中心,素有“金华之心”之称。
五百滩:滩名,旧名磨船滩。在今浙江省金华市西南五里金华江中。五百滩江心岛东西长1650米,南北平均宽度约275米。双龙大桥、金虹桥和通济桥纵贯五百滩,由此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古时相传舟行过此,需五百人牵挽方可渡,故得名。唐·李白《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诗之二:“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磨船滩,滩磐亘甚大,舟行牵挽须五百人,然后可渡,故名五百滩。”在“五百滩”这一称谓未传开之前,这里俗称磨船滩。意即此地岩石连片而坚硬,船只过往,船底与河中岩石碰擦,行船艰难。
诗意五百滩
从金华地图上看,金华江从东向西呈“丫”字形穿过市区。金华江由义乌江和武义江汇合而成。两条江就像一见钟情的男女一样,逶迤而来,在燕尾洲交汇,在五百滩分流,经滩尾汇流成金华江西去,情意缠绵,欲抱还羞,过市区最繁华处合为一体。五百滩就在这“男女”的怀抱之间,所以并不缺少浪漫和诗意。
唐开元末年,李白到越中旧地重游。开元十四年,他曾陶醉于这里的山水。在他当时的心目中,“风景如画”四个字只有到这里才能真正领会得到。岁月如梭,李白此行心情却与上次大不相同,不免临流而叹,望海而愁。他写下《越中秋怀》
“观涛壮天险,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岁晚悲东流。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写这首诗后,李白遇见刚刚遇赦辗转到东阳的韦参军。韦参军是李白在长安结交的友人,因得罪朝廷被贬谪至海南一带。见面未及开口,已泪流满面,李白也为之潸然泪下。二人皆伤时感遇,觉仕途艰辛。随后,李白写下诗歌《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两首,其中有“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的句子。
唐朝时,金华称东阳郡,韦参军调任金华,李白在诗中用“移东阳”,实是调任金华。据《读史方舆纪要》载:“磨船滩,滩磐亘甚大,舟行牵挽须五百人,然后可渡,故名五百滩(道光《金华县志》载)。五百滩,俗呼磨船滩”。在“五百滩”这一称谓未传开之前,此滩俗称磨船滩。意即此地岩石连片而坚硬,船只过往,船底与河中岩石碰擦,行船艰难,故称磨船滩。
双溪春晓与双溪古渡
古婺州名胜“双溪春晓”和“双溪古渡”就在五百滩。虽然今日已经难见昔日盛况,但我们不难通过古诗词发挥想象。
寒冬一过,南来的风最先拂过五百滩,五百滩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春风最先吹绿五百滩的一草一木,随后,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碧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滩上,令人销魂。游人在这里游览赏景,文人墨客更是意气和诗兴齐发,一挥而就,乘着兴致将诗寄清风。
今日的婺江上还有木船在行,在没有通济桥、城南桥之前,五百滩东是一个很重要的渡口,是从南边进城的必经之路。唐朝之前,渡口在五百滩下游处,南来北往的行人客商非渡船莫能过江。李白诗云:“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金华渡渡口南岸的埠头靠着老南市街那窄窄的街面。
过金华渡,经五百滩以西江中与行船磨石而过,须要五百人在岸上拉纤方能行舟的历史在至正二年(1342)结束。元朝元统二年(1334),浙东宪使奏请营造通济桥,元朝至正初年出任婺州路总管陈不颜不花(蒙古人)组织实施,到元至正二年(1342),历经两年建成11石墩12孔木梁大桥,桥上有桥房64间。清嘉庆十四年(1809),金华知府严荣将木质通济桥改建成石质通济桥。
与五百滩有关的几座桥
与五百滩有关的桥有通济桥、龙渎桥、金虹桥和双龙大桥,其中通济桥和龙渎桥历史较长,桥的传说大多是关于这两座的。
在通济桥、城南桥未建之前,五百滩东是金华一个很重要的渡口,从南边进城,都要从这里经过。唐朝之前,渡口在五百滩下游处,南来北往的行人客商非渡船莫能过江。元朝至正二年(1342),木质通济桥历经两年时间建成。
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金华知府严荣决定将木质通济桥改建成石质通济桥。将原来11石墩改建成13石墩。为募集造桥款,严荣召集金华府所属八县的知县和各县巨富代表协商解决集资事项,地点在通济桥南头的桥头边,因为在这里要增设一个石墩。北边桥头新增的石墩已由金华县知县刘遵连承揽。按严荣知府的意思南头新增石墩由永康县承揽。可是永康县知县李崇盛迟迟不肯表态。
据称,现场一金华富商见此情景说:“永康人是一个铜钿一条命,两个铜钿要出人命。他们哪里会掏腰包?”言下之意是说永康人吝啬不大方。永康富商代表听后觉得金华人小看永康人,就拿过钱褡裢,把里面白花花的银子倒在桥南头的五百滩上后扬长而去。
另外,关于龙渎河、龙渎桥的来历都与龙有关。有一年,婺江上游发大水,五百滩和金华不少人都到北山避洪水,其间,有人看到一条龙从上游下来,在通济桥见到在此镇桥安波的蜈蚣,心生恐惧,就掉头而去,结果尾巴一甩,就甩出了现在的龙渎河。
据悉,桥上的铁蜈蚣一般有两种作用。首先,每当河水涨到快封住桥洞时,铁蜈蚣便会呜呜叫起来,给大家示警。另外,更重要的是古人相信,“铁蜈蚣”的头部朝着水流过来的方向,可以“镇水避邪”。
五百滩还流传着蜈蚣斗恶龙的故事。
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有二子,是两条孽龙,不服父亲管束,逃到人间为非作歹,稍不如意,便翻江倒海,冲垮房屋,摧毁农田,使一些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玉帝派将军下凡间拿妖,将军按落云头,手举大斧,大声吼道:“孽龙休得无礼,看斧!”两孽龙恐怕性命难保,只得跪地苦苦哀求:“小畜生再不敢了!”将军喝道:“我奉玉帝圣旨前来降妖,本应斩首号令,一看你们有悔改之心,二看东海龙王面上,饶你们不死,暂且留下性命,容你立功赎罪。以后重犯,决不轻饶!”二孽龙唯唯退入水中。将军恐二龙反复,招来二神镇守大桥,命他们严守职责,不得疏忽。二神遵命,现出原形,钻入桥中,原来是两只蜈蚣神。所以,以前不少大桥上都有铁蜈蚣镇守。河水只要涨到桥孔顶上,铁蜈蚣便大叫起来,吓得孽龙连忙退水。
永不消失的记忆
在金华历史上,西市街、东市街、南市街先后繁华,现在西市街繁华依旧,东市街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只有南市街,拆迁之后,已经消失,曾经的繁华热闹只留在老金华人的记忆之中。除了南市街,还有白娘殿、芳洲巷等小巷子让人难忘。
以前永康、白龙桥方向的人进城,都要经过南市街,南市街是热闹的,南来北往的商旅络绎不绝。在解放初期,这里还有两个很大的耕牛和小猪交易市场,义乌、东阳甚至是嘉兴都有人过来交易。
关于白娘殿巷,《金华市地名志》中记载:南起龙渎路,北至南市街金郊加工厂,宽5.5米,长32米,门牌号1~18号,混凝土路面。过去那一带没有自来水,大家喝的、用的水都要到附近的龙渎河里挑,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缸。龙渎河有一个滚水坝,又叫龙渎桥,是通往江南的唯一通道。龙渎河水十分清澈,河里鱼虾很多,不少市民一到夏天都会来洗澡或在河中抓鱼。滚水坝用石块砌成,类似现在的橡皮坝,一遇雨季涨大水,滚水坝被淹没交通就断了。后来,城南大桥建成,滚水坝被拆掉。
五百滩的今生———凤凰涅槃将更美
地处金华江心的五百滩,是金华城区三江六岸景观的核心地块。拆迁以前,五百滩陈旧破烂,存在着危房多、垃圾多、违纪违法人员多、治安状况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从1993年开始,市政府就把五百滩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控制地块,由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五百滩只允许拆除,不允许建设。
2003年,金华调整城市规划,将该地块列为旅游休闲工程项目。同年,市政府依法将五百滩南市街地块纳入拆迁范围,启动拆迁进程。五百滩拆迁地块面积78.12亩,共有拆迁户362户,此后拆迁断断续续。
2008年12月,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五百滩项目策划及概念规划方案,其最新功能定位是“以公园、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城市会所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空间”。
2009年五百滩南市街地块全部拆迁完毕,进行大手笔开发的条件终于成熟。
2010年9月7日,绍兴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中标受让五百滩约260亩地块开发权。
随着五百滩的正式出让开发,人们有理由相信,五百滩将会如凤凰涅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金华三江六岸的璀灿明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