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共读之《论语》(妈妈篇)

(2015-03-11 00:39:29)
标签:

情感

分类: 我的阅读

亲子共读之《论语》(妈妈篇)

记得作家曹文轩曾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太阳,能照亮我们的灵魂,照亮我们的世界。为女儿选择哪轮太阳呢?思前想后,我慎重地选择了《论语》——悠悠华夏五千载的文化源头。

    对于我的选择,女儿与老公并不赞同。女儿不认同的理由很简单“不好玩!”老公的理由也很有力“太深奥了!”正在我踌躇之时,同事推荐了一本书《教女儿学论语》。作者也是一位有卓见的爸爸,为了给孩子奠定良好的文化素养,他不仅给深奥的语句注音、解释,而且还结合孩子的生活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他的解读虽然将论语浅显化了,但亦给孩子提供了一道美味的文化大餐。得之,我甘之如饴,亦很庆幸能读此佳作。

    果然,拿到这本书时,女儿不再畏惧了,反而饶有趣味。拼音,扫除了字词障碍,甚至还积累了更多的字词。注释,相对深奥些,可是有时读读下文的讲解,女儿就乐滋滋的,也有一知半解的理解了。每一节每一段,如同历史场景重现,孔子和他的弟子如同话剧演员和历史的舞台上栩栩如生,展示各自的性格、思想和命运……如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即使人家误解你不赏识你,你都看得开,不郁闷也不抱怨,这就像个合群的君子了。对此,女儿颇有感触,因为她有时也会与小伙伴发生一点儿小别扭,读到这里,她似乎找到了心灵的阳光:要做君子,大度!

    第一道难关通过了,还有第二道理解。《论语》篇章短小,非常适合孩子诵读,但是背诵起来还是挺枯燥的。于是,我决定与女儿一起学习《论语》。结合她每天背诵的句子,略微点拨,交流感受。

    例如读到“孝”,我把前前后后的几则阐述结合起来分析:你瞧,孔子可不是一个老夫子,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老师。当不同的弟子来问“孝”道时,孔子就因材施教。子夏问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读到这些,我们不仅被孔子的智慧所感染,更被孔子的用心所感动:那就是《论语》谈孝并不是像后世统治者所宣传的那样,使孝成为一种外在、教条的、束缚人的东西,在他心目中,孝是人内心深处亲情的自然流露。

    在我的循循善诱之下,女儿断断续续地背诵着《论语》。不知不觉间,慢慢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女儿的心又开始慢慢浮躁了,又乱发脾气,认为没必要全背。我听了听女儿的心声,也觉得非常有道理,有时孔子的话语是有历史背景的,有时是阐述政治的,这些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的确太枯燥了。于是,我便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语句来背诵,尽量绕开一些太枯燥的文字。渐渐地,女儿在耳熏目染之下,也能饶一两句有哲理的话了:与同学交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遇到难理解的问题,也会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推辞了;遇到难以抑制的事,也会说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看到女儿的变化,我暗暗欣喜: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开始充溢世界了。

    俗话说“教学相长”,在陪伴女儿读《论语》时,我也再次重温了经典,获得了更多的感悟。读《论语》,就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字里行间的智慧,充满着睿智的魅力: 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质朴与豁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读《论语》,就是一场洗礼。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读《论语》,就是一种享受。《论语》的字字精华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怀。

    我和女儿的《论语》亲子共读依然在路上,可我却并不着急,因为我明白,对于《论语》的阅读,我们永远在路上。无论什么时候读《论语》,我们都会有新的人生体会。我并不想让女儿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籍,或传达到什么高度,唯一的祈愿是:阅读经典,润泽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