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元价值观碰出《非诚勿扰》

(2011-09-09 16:36:09)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理诊所

                  http://s11/middle/6d8482a8gac7e1dc6a46a&690

              

 

现下,最热门的婚介节目,非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莫属。凭借独特的节目形式,崭新的节目内容和嘉宾的犀利言论,《非诚勿扰》成功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

《非诚勿扰》因何成功?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主任医师谢永标指出,它提供了一个现代多元化价值观碰撞的舞台,迎合了大众的心理。

 

多元价值观碰出《非诚勿扰》

本刊记者 张伟海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此话不假。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却发现一个怪现象,城市里的大龄未婚男女青年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大龄未婚青年,现在人们常称之为“剩男剩女”。

“有市场,自然就有需求,也就是找对象的需求。”谢永标对记者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婚介节目的出现,就是对这一需求的有力回应。比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就是此类节目中比较出名的一个。我在北京出差的时候就发现连宾馆的服务生都抽空看这个节目。”

当然,与其他地方台的婚介节目相比,《非诚勿扰》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可以“抓住”上到老人,下到小孩等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让他们老实地待在电视前追看节目。

其中,有何奥秘?

 

多元价值观不断碰撞出火花

看娱乐节目,图的就是一个热闹。有观众在网上留言,《非诚勿扰》最让他喜欢的地方,就是每次都能看到不同的男女嘉宾之间,在语言之间擦出的火花。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在择偶方面自然有所体现。人们常说的,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财取人,都是一种心理的直接体现。”谢永标指出,在参加《非诚勿扰》的男女嘉宾中,上述心理都有不同体现。

若论最出名的“以财取人”,毫无疑问,就是曾经引起大众热议的“拜金女”马诺。马诺是《非诚勿扰》开播早期的话题人物,其犀利、露骨的拜金言论一度引起大众的口诛笔伐。“嫌贫爱富”是网友给予她最多的评价。一次,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马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名车)里哭。”

此外,有着“以才取人”想法的女性,也不在少数。像有一期节目中,某位女嘉宾对着家财万贯的男嘉宾,坚决地说了——“不”。

当然,“以貌取人”的更是不在少数。毫无疑问,在男女嘉宾中,年纪轻,相貌不错的应征者,比其他人有着更大的优势。“这点,从节目特别设置的灭灯环节和心动女生环节,就可以看出来。”谢永标风趣地说:“那些仪表堂堂的男嘉宾,在第一印象中被灭灯的机会小得可怜。”

其实,对于观众来说,不管是爱才、爱财,还是爱貌,对于他们的兴趣都不大。谢永标认为,“真正吸引他们的,是《非诚勿扰》这个平台,给予了大众这样一个发言平台,而这些站在台上的男女嘉宾,俨然就成为了台下观众的替身,说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这其实就是人们的代偿心理在作怪。虽然台上站的不是自己,但是只要有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肯定会给予关注,给予支持。”

《非诚勿扰》的成功,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点心理。设想一下,如果台上只是单纯地表达一种择偶观点,不论这个观点是否符合主流,是否符合人们的传统,长久以往,都不会吸引人们——因为人们少了一个可以发言的舞台。

 

找到了舞台上的代言人

除了代偿心理的原因外,《非诚勿扰》的成功,还迎合了其他一些心理。

像《非诚勿扰》将决定权,交给了女嘉宾,舞台上的24位靓女。只要她们不满意的话,就有权将男嘉宾“赶走”——只要全部灭灯,男嘉宾就不得不离开舞台。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在现实社会的择偶中,能够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女性还是比较少,她们还大多处于一种被动迎合的地位。”谢永标称,《非诚勿扰》这种新颖的形式,就打破了这种框框,让女性享有决定权,就好像投票选举一样,选出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

“所以,不知道你留意了没有。喜欢看《非诚勿扰》的大部分都是女性。这就是因为她们在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

当然,谢永标指出,《非诚勿扰》作为一款娱乐节目,很多时候,还是为了收视而做出了一些牺牲,作了一些秀。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就没有这么多女性集中一堂,大胆发言的机会。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女性多少还是有点被动,有点羞答答的。”而在现实中,要想真正有效地快速“销”出自己,成功找到另外一半。谢永标就认为,摆正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就好像《非诚勿扰》中有些女嘉宾,上了20多期,依然名花无主。她们也不是没有被男嘉宾抛出过绣球,就是没有办法让自己顺利离开现场(找到知心的另一半)。

“这些人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她们或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价值。”谢永标为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留美女博士,归国后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虽然她很急迫地想结婚嫁出去,但是一直没有如愿,为此有些抑郁,特地找了谢永标进行咨询。

在与该名女博士的对话中,谢永标了解到了她的择偶标准——可以没有钱,但是不能没有才,要求对象要比她更厉害。

“读到博士,已经很厉害了,如果要找一个比博士更厉害的老公,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呢?”谢永标笑着说:“我当时就劝导她,目标不要放那么高,适当降低一些,就当是给自己一个选择的余地。”

 

   刊于2011年5月 第1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