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08日
(2011-09-08 16:31: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医风采 |
常言道:“十痨九死”!
而所谓的痨病,就是人们常说的“肺结核”。如果在一百多年前,被中医师诊断患上了“痨病”,那对患者来说,无疑就是下了一道死亡通知书!
然而,到了现在,痨病已经不再是一道催命符。这其中,除了有效药物的出现,那些站在临床第一线的医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同样不容忽视。
广州市胸科医院院长谭守勇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肺结核治疗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谭守勇:身心疗法与“痨病”零距离接触
本刊记者
他告诉记者——
最好的治疗是身与心的综合治疗;
最好的医生要走进患者的身与心;
最好的收获是患者身与心的痊愈。
所以,在面对曾经在19世纪肆虐横行的传染病,一度等于死亡通知书的“痨病”——肺结核时,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对该病望而却步,反而选择了与“痨病”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他就是许多人慕名而来将自己的健康交于他手的广州市胸科医院院长——谭守勇。
悬挂在办公室里的“大医精诚”四字时刻鞭笞着他。为传播福祉,他不辞辛劳,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上,只为尽自己医生的职责,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对抗“白色瘟疫”的“前锋”
面对生死考验,他身先士卒,每天坚持在一线值班,为掌握病人第一手资料,常常在病房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仔细观察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肺结核,被称为“白色瘟疫”。它就像是杀人不见血的“恶魔”,让人恐惧。
这是一种在21世纪仍然每年夺去数百万人生命的疾病,它对人的杀伤力不亚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在别人望而却步的时候,谭守勇却一直坚守在对抗“白色瘟疫”的前方。疾病凶猛的势头反而让他更往前“冲”。
这个“冲”不仅仅表现为他作为广州市胸科医院的院长,长期带领着胸科医院在与结核病的对抗中“冲锋陷阵”,而且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那场战役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那是一段人人与死神赛跑的日子,作为SARS收治重点医院的广州市胸科医院,医护人员一连数月,每天24小时生活在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中。面对生死考验,谭守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恐惧畏缩。作为院领导,他身先士卒,每天坚持在一线值班,为掌握病人第一手资料,常常在病房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仔细观察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如今谭守勇只是淡淡地说道:“抢救病人就是医者的职责,作为一个医师,减少病人痛苦,减少死亡率就是我应该做的事。”
谭守勇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遭遇的自然灾害多,又遭遇“文革”,坎坷甚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艰难的历练,使得他一步步走至今天,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时刻做好与疾病“搏斗”的准备。
“痨病”患者的“心灵治疗师”
“痨病”患者需经过长达半年以上的治疗,这漫长的治疗路是很孤寂的,而他变身为患者的朋友,陪伴、开导着患者,慰藉患者的心灵。在给予患者关爱的同时,也使得治疗取得最佳的疗效。
60多岁的林太在经过结核病用药治疗后,对药物过敏,全身瘙痒难耐,一直治愈不好。可怕的皮疹让林太的家人都不愿意接近她,而林太也总是用衣物包裹着自己。谭守勇深知这类病人内心的不安全感与不被理解的孤寂,于是主动接近她,查看她身上的皮疹,并一直鼓励她,让其在接受皮肤科治疗的同时继续进行小剂量的结核病药物治疗。这都深深感动了林太,让她感觉到被关心的温暖,谭守勇也因此获得了患者的信任。最后林太在谭守勇的药物和心灵治疗下慢慢地康复了。
结核病是一种极易发生传染的疾病,然而谭守勇在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时,担心的从来就不是自己会不会受到感染,而是患者心灵的创伤和治疗问题。
“我今天才接诊了一个高中生结核病患者,住院将达半年以上,意味着他将错过今年的高考,我能感受到他的难受。”谭守勇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患者的心疼。
谭守勇表示自己接触了那么多患者,发现患者心灵创伤的问题在治疗中十分关键。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患者是一位女老师,这位女老师被传染上结核病之后就一直辗转于医院进行治疗,然而治疗了几年都未痊愈,为此她的丈夫选择了离开她。两人离婚后,女老师几乎一厥不起。谭守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对该患者进行心灵的治疗,最终患者心口上的伤口慢慢愈合,身体也恢复得特别快。重新振作起来的她紧紧地握着谭守勇的手,十分感激地说:“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谭守勇是开心的,为患者的康复感到开心,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开心。
“其实结核病患者只要经过半年以上的正规治疗,治愈率就能达到85%以上。但结核病是一种传染病,不同其他疾病,很容易造成妻离子散,所以医生在用好药之外,让病人感受到自己被关心是十分重要的。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生命的科学,也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所以谭守勇认为结核病患者需要的是一个有“医德”的医生。什么是“医德”?谭守勇的理解是善良、有爱心、会关注患者内心世界的医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错过,一旦错过,生命就会消失殆尽。所以对待每个病人,无论贫富,都要去关爱他们,用善良之心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很多时候医生还要充当‘调解员’的身份,劝说病人要及时接受治疗,以免传染给更多人;劝说病人家属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才能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谭守勇作为一个医者,他从不忘自己的职责。
“我一般是一个上午查房,另一个上午门诊,每天要看病到下午1、2点钟,接触的患者够多的吧?可是,很多病人来复诊的时候,我还能记得他的病况。其实,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诚挚的提示,都会令患者感到亲切,增加医患之间的互信。只要患者信赖你,就会积极配合治疗。我还经常和病人聊天拉家常,有意识地缩小彼此间的距离。这样的沟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去除患者的恐慌感,还可以在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后,结合病情分析,寻找其内在规律,制定准确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统筹全院“抗结”工作
在对抗结核病的道路上有很多的挑战,他作为胸科医院的院长,带领全院一路“披荆斩棘”。在面对困难时总想出对应举措,引领着医院的发展方向。
目前结核病的治疗面临着三大挑战:流动人口、耐多药和结核病、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谭守勇的管理工作也基本是围绕这三大方面进行。
流动人口由于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自我防范意识较弱、生活贫困、居住环境拥挤狭小、卫生状况差、工作劳动强度大、营养跟不上,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成为结核病的高发人群。而艾滋病与结核病双重感染将加重结核病疫情,结核病成了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最大原因。
面对这些挑战,谭守勇发现关键问题在于知晓率低的问题,因为知晓率低,对疾病的关注不够,使得误诊频频出现。
除了要提高知晓率外,谭守勇认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控,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监狱里的结核病患者,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
医院则进行完善追踪管理,此外也要加强病人管理,保障病程的完成。
对结核病患者而言,环境十分重要。心思细密的谭守勇发现,夏季室内空调的环境不利于结核病患者的治疗,他的“锦囊妙计”是每天进行一个小时以上关空调的举措,让患者多感受一下自然风,有利于治疗。
在胸科医院的板块规划中,分了传染区和非传染区,让非结核病患者到院治疗能更安心。扩大对患者的需求,也是谭守勇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对策。
因为胸科医院服务的对象,大都是较为贫困的人群,如何解决“看病贵”的难题也是谭守勇思虑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谭守勇改变医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以服务了人数、收治患者数、治愈率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使病人就诊、住院费用下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此外,谭守勇加大人才力度的培养。对广州市12个区县,每年举办6、7个学习班,对全市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并加大监狱劳教场所、老人院、精神病院、学校等地方的培训,开展一系列的结核病相关知识讲座以及知识健康教育的普及。
如今在谭守勇带领和全院的努力下,广州市疑似肺结核病人追访率已名列全省前茅,达到90%以上。而不忘科研的谭守勇,其《营养的辅助治疗》的课题也获得了2007年广州市科技进行三等奖。
谭守勇说:“因为搞结核病待遇低、报酬少,很多医生不愿从事这个专业,使得结核病治疗系统水平不够高。作为广州地区结核病预防、治疗、监测、培训和科研中心,广州市胸科医院除了医院自身的日常工作外,还承担了广州市政府结核病防治控制办公室的繁重的工作。广州市胸科医院目前是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等院校的教学基地,并肩负着中南地区结核病的防治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任务,这一方面,可以说我们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谭守勇表示,医院今后的工作还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看病需求为主,关注国家公布的患病率、死亡率排序,然后根据此排序开展相关研究,把力量有侧重地对准发病率高的疾病。并将开展对结核病的一些发病机制、治疗、管理上的研究,救治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