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2010-12-30 12:14: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我这里说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是否能够成立呢?我想,这个术语是可以成立的。大家知道,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的,对某段教材的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我能深刻感受这第一步的重要!就如珠心算学习,如果起步的时候没有迈出正确坚定的步伐,后面的学习会受严重的影响。)
例如,学生在许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的公式。经验证明,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首先就是,这一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可以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再轮到每一次学习新的、后面的定理时,顺利与否也取决于此。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当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学生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想起有次我与同事春玲的对话,我说,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我是不愿意开始一堂新授课的,仓促开始,潦草预设思考,必然带来学生的懵懂,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更是加重自己负担。春玲说,她虽然是教语文的,但是在这点上与我有共通点,她也是没有做好全身心准备,绝不开始新课。呵呵!这是不是,表示着老师对带领学生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已经有了深刻正确的看法呢。)
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是的!一定要关注这部分孩子的思考!并且是独立的操作活动和思考过程,在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前,我都会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许多老师的课堂上,我看见都是老师刚说小组讨论,孩子们就叽里呱啦的说起来了,其实,问题刚落下,没有经过思考,脱口而出是个坏习惯,应该先自己尝试着口头解答老师的问题,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同学交流。让每个孩子都学习独立工作,尤其是班级的中下等学生,他们更习惯于观望状态,别让他们养成只接受不思考的坏习惯。呵呵,说开了。继续看!)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呵呵,昨天看到这么一段话:成功的教师以防止不良行为为目标,让这种行为不要再次发生;而不成功的教师以在学生不良行为之后实施惩罚为目标,报复。——同理,教师在学生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关注的是如何防止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不明确因素的干扰影响知识建构,而不是,在学生第一次学习教材时,不闻不问,在问题出现了,才大声呵斥。我们要在源头找方法!)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老师啊,好好备课,好好揣摩如何让学生在起步的时候,身轻如燕。)
今天学到的这个建议真有用,让我的思想一下子又打开了许多,微小的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阅读,与大师对话,你会感受到一个更广袤丰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