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厦大陈文捷
厦大陈文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06
  • 关注人气:7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史?

(2010-11-04 12:30:57)
标签:

教育

分类: 建筑与艺术设计杂谈

http://s15/bmiddle/6d7f2c32g943237dbd41e&690


    有一个同学问我,这个世界变化那么快,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风格涌现出来,昨天的风格今天就显得过时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历史,去学那些已经过时的风格?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今天的建筑和艺术设计院校大多开有艺术史课程,不可否认的有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习艺术史,视之为学之无用,弃之不能的鸡肋,即使是专业教师也有不少是抱着这样的思想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史?建筑史学习到底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收获呢?
    先举今天刚刚上过课的一个例子吧。巴西利卡是罗马人在神庙和柱廊型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综合用作为法庭、交易所或会场的长方形大厅性建筑类型,内部被柱廊划分成中厅和侧廊。罗马人一般是将它与广场结合在一起使用,以其面向广场的长边作为正面使用(题图为罗马图拉真广场复原图)。这样一来,当你从它的中央入口走进去时,你所能看到的将是一个左右完全对称的空间。

   

http://s8/bmiddle/6d7f2c32g75383a704f57&690


    这样的一种空间对称性其实你完全可以不用走进去,单是看看平面图就可以得到。我们今天很多时候做设计,都是在桌子旁电脑前做的,你画出来什么样子,就会认为它看上去就是什么样子。画出来是圆的,就会认为它是圆的,画出来是左右对称的,就是左右对称的。可是建筑设计与平面设计(比如海报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于,建筑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它是要建起来的,最终要变成一个立体的空间。这个空间到底给人什么感觉,那是要走进空间里才会知道的,而不是象看平面图一样漂在半空中。有时候走进去的感觉会与在平面图上看到的差不多一样,但有时候就可能会很不一样。我们不妨换个方向走进上面提到的巴西利卡看看。

    现在先想像,我们从上面这座巴西利卡的较短一边立面走进去,会有什么变化吗?也许你会说,有什么变化,还不照样是左右对称的空间吗?不了!现在我们走进一座以短边为入口的教堂去看看。

http://s15/bmiddle/6d7f2c32g94327a1c0a5e&690



    你走进去站在门口向前看,你会发现这个空间中最吸引你的特点是有许许多多线条都在指向着你的正前方,你的视线立刻就会被那些由整齐排列的天花、窗框、墙角和长椅等所形成的透视线聚焦到前方的圣坛,在那里牧师正在象征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下朗读经文,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人流走上前去,接受上帝的赐福。你再回头看看平面图,你会发现,在平面图中,那些会聚焦的线原本只是平行线。什么是平行线?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线,可是它们竟然会在空间内部相交,并且不偏不倚,刚刚好相交在正前方牧师的身上!

    这样的一种感觉,你永远也不会单单从平面图中就能够想像得到。你也许会想,那我从长边的中间走进去难道就没有同样的感受吗?没有。因为这样的聚焦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空间距离才能够实现,当空间进深不够大时,你所能看到的只能是其它的东西。

http://s13/bmiddle/6d7f2c32g9432a40f82ac&690



    世界确实在飞速的向前进,但是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前人走过很多弯路,我们不要再走,前人摔过跤的地方我们不要同样摔跤,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要吸收,前人的智慧我们要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走得比前人更远。牛顿说,他之所以那样的成就,是因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牛顿尚且这样说,我们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转角柱的学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