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内容和方法(一)
(2011-02-13 19:26: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师研究参考 |
有效备课:内容和方法(一)
作者:韩立福
推荐:费伦猛
备课的“备”,可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可理解成“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1][1]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课前备、课中备和课后备。备课也是无止境的过程,包括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过程等。
有效备课是一个结构化的行动过程,教师要遵循有利于体现有效备课行动理念的具体要求和总则。一是主体性原则。教师在备课重心上,切记“备学生永远是关键”,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二是开放性原则。教师在备课方式上,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有条件可以把部分家长参与到备课行动中,吸取他们对备课的指导意见;三是整合性原则。在备课内容上,教师要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放的课程整合,教材不是备课的“枷锁”,要开发丰厚的课程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需要创新课程,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是时间性原则。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间上要下工夫,备课时间是没有标准的,直至达到比较满意为止。工夫舍得越多备课效果越好,不存在饶幸心理;五是实效性原则。有效备课最关注的教学实效性,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都会学”、“学的好”。
实施有效备课行动,教师要在备课行动中处处体现有效备课行动理念,遵循有效备课行动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课程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有效备课行动主要是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行动,在此基础上,创建新教师文件夹,对备课行动过程的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梳理,做到“知比知己,百战不殆”。
行动1: 备学生—研究学生发展需要策略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全体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很好地备好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要想备好课,“备好学生”是必不缺少的首要环节。
一、“备全体”。备全体,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生活经验和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等。分析学生的个性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研究导致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并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二、“备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结构化的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整理并归纳,填写《问题评价表》,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生成高质量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问题评价表》,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三、“备基础”。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必须把握有效教学的真实起点。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和评价学生的《预习作业》,结合学生的学年段和年龄特征,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四、“备能力”。备能力是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的能力等。教师在备课行动中基本掌握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基础,部分学生的能力倾向和能力水平。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机会和环节。
五、“备情绪”。由情绪的两极性可知,积极的情绪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绪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情绪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的情绪变化,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比较理想的、十分高涨的情绪状态。
注:本文作者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韩立福,来源于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jiaozu2009。原文题目是《新课程有效备课行动策略》,略有编辑。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