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通纺织业现状及集群的必要性

(2010-10-31 17:41:20)
标签:

教育

分类: 论文撰写

南通纺织业现状及集群的必要性

南通职业大学 吴明圣 丁佐明 226007

摘要:南通纺织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南通纺织业的发展,南通纺织业的聚集现象越来越明显。为此,分析南通纺织业及南通纺织业集群的现状,进面提出了南通纺织业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具有很必要的意义。

关键词:南通,纺织业,产业集群

一、南通纺织业现状和集群现状

(一)南通纺织业现状

    南通作为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有着丰富的纺织文化底蕴。南通纺织业的发迹,这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近代实业家张睿创办的大生纱厂。这标志着近代南通纺织业的真正开始。在此以后的100多年里,南通纺织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南通纺织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成为一个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科技管理水平较高、生产能力强劲的工业部门。根据2009年南通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纺织(服装)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352亿元,销售收入1290亿元,利润总额68.24亿元。主要产品量:纱48.64万吨,增长7.3%;布25.06亿米,增长9.2%,印染布17.1亿米,下降38.7%;绒线(毛线)1.42万吨,增长2.6%;丝1.02万吨;丝织品7854.97万米,服装产量7.65亿件(套)。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服装企业224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8.7%;年末从业人员28.7万余人,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吸纳人员最多的行业。2007年全市纺织业出口贸易达398.3亿元,增长16.5%,其中出口34.8%,增长20%,占全市出口总值的38.6%。纺织业一直是南通第一大工业部门,是南通经济的支柱和先导产业,图3-11993年至200715年中南通市纺织工业现价产值占全市比重情况,在1993年至 2003年的10年中,纺织服装业基本与全市工业经济同步快速发展,占比保持在35%左右,自2002年以后的5年,纺织服装业占比缓慢下降,近三年来占比下降趋势明显加快,但纺织服装工业仍是我市最大的传统支柱产业。表3-12007年南通纺织服装业与全市主要工业指标对比表。南通纺织业在满足人民需要、出口创汇、积累资金以及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1 南通十五年来纺织工业现价产值占全市工业现价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2008年南通统计年鉴

3-1  2007年纺织工业与全市主要指标相比

指标项目

单位

全市

纺织工业

占比重%

企业数

5817

2248

38.64

增加值

亿元

1018

297

29.13

现值产值

亿元

4301

1176

29.18

销售收入

亿元

3991

1190

29.82

利润

亿元

244

63

25.89

利税

亿元

365

97

26.61

从业人数

万人

65

28

43.38

出口交货值

亿元

1018

403

39.62

户均销售规模

万元/

7809

6023

77.13

户均从业人数

/

126

142

112.20

销售利润率

%

6.11

5.29

86.6

销售利税率

%

9.14

8.16

89.24

资料来源:2009年南通统计年鉴

(二)南通纺织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2001年至2008年,南通纺织业总产值每年增长率都高于30%,但由于产品以低档粗梳纱及外贸贴牌加工等为主,加上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行业平均利润只有2.6%2009年则再现亏损局面。在此期间,南通家用纺织品生产发展迅猛,出现了众多的民营纺织企业,形成了在全国有巨大影响力的叠石桥家纺市场,为南通纺织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南通纺织业集群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在全国都纺织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

1.南通纺织业集群发展的总体状况

南通已集结为棉桑麻生产基地、家纺原辅料供应基地、家纺成品制造和销售基地;2002年南通海门三星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纺织工业特色城镇;2003年南通通州被命名为“中国纺织工业基地市”、川港镇被命名为“中国家纺绣品特色名镇”;海门市、海安县被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江苏纺织工业基地县(市)”;海安县李堡镇被授予“编织特色名镇”; 形成了以中国最大的面料市场—川港绣品面料市场、中国最大的家纺成品市场—江苏叠石桥绣品市场。南通纺织业在地区的聚集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已显示出产业集群的特征。表3-2是南通纺织业当前的主要集群分布情况。

3-2 南通纺织业产业集群的种类及分布状况

集群名称

主导产品

主要分布

地点

规 模

亿元

企业数

(个)

核心企业

三星绣品

产业集群

床上用品

海门三星

30

128

江苏省三星绣品集团、

海门市美罗寝具公司等

通州家纺

产业集群

家用纺织品

姜灶、川港及金沙等

50

1800

江苏家宝集团等

如东毛巾

产业集群

毛巾制品

掘港地区

15

30

大东公司、

日商独资企业群

如东手套

产业集群

劳保手套及制品

掘港地区

12

31

强生(江苏)手套公司、

东恒手套公司、

东升艾克公司等

海安色织

产业集群

棉、丝面料等

海安镇

15

58

恒源丝绸、联发集团、

华强纺织、海林集团、

海安茧丝绸集团等

观音山、

先锋纺织

产业集群

佐料布、工业基布、毛晴纺织、棉纺织及配套染整

观音山镇及先锋镇

30

300

山峰色织公司、江苏科绿公司、华峰工业布厂、永丰特种染整厂等

开发区

产业集群

出口服装加工及原辅料生产

市开发区

30

84

东丽合纤和制衣两个公司、帝人公司、天睦制衣公司等

南通海门家纺行业产业的集群在南通纺织产业聚集过程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南通纺织产业集群的特征。经调查,截止2007年,海门共有家纺企业6000多家(含小作坊),其中具有一定业规模的企业有1500多家,超亿元的近2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2006年销售额达400亿元,出口供货额6亿美元。目前,南通海门家纺产业已经拥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江苏名牌产品。与此同时,国内的众多知名家纺企业也纷纷在南通设立了产销基地,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外客商也与不少南通家纺企业合资兴业。海门家纺以叠石桥为中心,全力创造核心竞争优势,品牌建设也捷报频传,其家纺产业已辐射至周边3个县市、2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含辐射区)超过20万人,产品畅销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交额位居全国专业市场之首。以叠石桥为中心的海门家纺产业集群,正在显示其集群效应。

20世纪中期,海门还只有100家企业和6000大小个体工商户从事家纺生产、销售和加工经营,拥有绣花设备200多台;工业缝纫机1000多台。但在随后的2000年到2006年间,海门的家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飞速增长,到2006年底,海门的家纺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数增加到3603户和24356户。由此可见,在海门家纺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集聚之快。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具体如表3-3

3-3  海门家纺行业聚集情况表

年份

当年新增单位

企业

个体工商户

2002年前

100

6000

2003

98

1258

2004

260

2408

2005

438

2866

2006

908

4488

2007

765

3254

2008

1034

4082

合计:

3603

24356

2.南通纺织业集群发展水平评析

     多年来,南通纺织业依靠原料资源和劳动力充裕等优势,发展成为在江苏和全国有较大声誉的纺织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洲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文收集了2005年至2008年南通纺织行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如表3-4所示:

3-4 2005年——2008  南通市纺织企业集群基本状况

 

2005

2006

2007

2008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2.5

3.5

4.0

5.1

国内市场占有率(%

0.34

0.50

0.66

0.60

地均产值(万元/亩)

186.4

337.3

561.0

664.9

销售利润率(%

10.3

8.7

6.0

11.8

科技经费投入比例(%

0.24

0.28

0.27

0.25

根据2005年至2009年《南通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整理

3-5 2005年——2008南通市纺织企业集群各项指标竞争力指数

 

2005

2006

2007

2008

产品生产效率指数

6.9

9.6

11.0

14.0

市场占有情况指数

13.9

20.1

27.0

24.5

企业集聚程度指数

5.3

9.6

16.0

19.0

产品获利能力指数

19.20

16.2

11.2

22.0

产品研发能力指数

15.4

18.0

17.4

16.1

综合指数

60.7

73.5

82.6

95.6

根据2005年至2009年《南通市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整理

从表3-4、表3-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品生产效率指数与企业集聚程度指数都在逐年上升,而其他指数则没有逐年上升或者逐年下降的规律。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地均产值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在不断提高,而市场占有率与销售利润率会随着市场上产品价格还有竞争对手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化,由于不同时期市场上情况不一样,所以这两项指标会出现无规律地变动。第二,随着产品生产效率与企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企业集群竞争力综合指数也在上升。近几年,南通市政府加强对各工业园区的投资和建设,使得集群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集群的竞争力在逐步提高。第三,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明显偏低,最高的也只不过是0.28%。从中可以看出南通纺织企业集群走的还是低成本的道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失去竞争优势。所以加大研发投入是企业集群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第四,从综合指数来看,虽然有些指标出现了无规律的升降,但是纺织企业集群竞争力综合指数是在逐年上升的。通过自身的对比,可以发现南通纺织企业集群竞争力水平在不断提高。

二、 南通纺织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纺织业是南通的支柱产业,近五年来其纺织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直在30%左右。随着南通纺织产业的聚集,集群经济发展是南通纺织业近几年来发展的一个闪光点。但是在南通纺织企业聚集的同时,产业集聚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技术设备落后、投入不足;行业结构不合理、存在发展瓶颈;产品结构趋同、名品太少;协作程度不高、缺少合力等问题。要振兴南通的纺织产业,走上纺织强市之路,就必须在南通纺织产业聚集的时候正确对待南通纺织业的集群化。克服南通纺织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利用南通纺织业聚集的大好时机,及时规划形成南通的纺织业产业集群并使之良好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实现专业分工与企业间分工,提升竞争优势

专业分工与企业间分工是南通产业集群发挥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对生产率的促进主要体现在每个企业只专注于自己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连续的简单的工作,提高了熟能生巧的程度,使得机器可以替代人工,简化了每个人的工作,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从分工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来看,产业集群内企业具有一体化程度低的特征,意味着集群分工方式倾向于企业间分工替代企业内分工,而企业间分工是比企业内分工更高水平的分工方式。南通纺织业集群的发展,使得企业间的分工日益明确,能够提升两方面的竞争力:一是实现纺织业各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容易实现规模经济,而企业间分工所实现的规模经济不仅出现在生产的主要环节,而且出现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乔治·施蒂格勒(1983)认为,生产活动可以看作是从事一系列不同操作:购买并储存原材料;使原材料变成半成品及把半成品变成最终产品;储存和销售产品等等。这些操作可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也可以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当企业内分工演变成企业间分工时,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一个个生产环节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生产企业,每个环节的生产都面对市场上众多的购买者,所以能够更好的实现每个独立环节的最佳规模。二是使得纺织业能够获得速度经济。速度对于纺织企业的意义在于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对于顾客在于其需求得到迅速响应,节约时间成本,获得实在价值。美国企业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1999)就曾指出:规模经济含有速度经济的内容,因为规模经济既依靠规模一额定生产能力,又依靠速度—利用生产能力的强度,规模扩大并不能保证一定降低成本,同时还要考虑利用生产能力的效率问题。

(二)有利于实现南通纺织集群内部较低的交易费用

集群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使得价格透明度很高,降低了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搜寻信息的成本,如获得有关交易对象资质、信誉、交易价格、技术、质量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成本。在我国江浙地区的一些纺织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原料辅料供货问题只需一个电话即可,甚至电话中无需讲明供货价格,只需讲清时间和需求数量就可以,因为价格己经完全成为公开透明的信息。地域的临近、交易的透明度高还使得机会主义和欺诈行为受到很大的遏制。同样,集群对交易费用降低的作用还表现在企业之间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工资标准、业绩评价等方面的信息,降低了管理中的信息获取成本,加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同时纺织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互相认可的商业惯例。纺织产品技术标准能够使交易过程标准化,防止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对优质产品的“逆淘汰”,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乔治·阿克洛夫(1979)认为一个产品市场如果没有行业标准,就无法区别优劣产品,而一个良荞不分的市场必然会退化为一种“柠檬市场”,最终导致市场失灵甚至崩溃。行业标准是产业良性竞争和发挥优势的基础,标准是比自然资源、设备厂房更为重要的形成竞争力的资源。现代市场竞争的高级形式是技术标准的竞争,通过对标准的争夺最终能取得更大的市场。商业惯例对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体现在:减少合同谈判条款,一些未作约定的条款自动依照行业惯例履行:界定了各方权利和义务,为避免冲突以及事后解决冲突提供了一套行业规范,减少了交易风险。纺织业集群内部同行业的交易过程具有许多相似的交易环节,遇到基本相似的问题,频繁重复的交易活动容易产生相应的习惯性做法,这些习惯性做法会逐渐演变为同行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所遵循的商业惯例。使用这些惯例能够有效地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减少交易费用,同时促进交易活动更趋活跃。

(三)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的“温床”

    南通纺织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市场势力弱、融资渠道少、人才贮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南通纺织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各厂商都只是该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面对市场的首先是产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南通纺织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的拓展,市场势力的增强,集群内的人才聚集和丰富、信息的增多和流畅,资源不断共享,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因此,通过南通纺织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提升纺织产业创新的动力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指出,技术创新和传播需要大量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在创新和学习中除了正式的机构和制度之外,各种非正式的文化、习惯等也在影响着知识的积累和传承过程(Nelson,1993)。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上游产业的竞争力无疑在促进着本地集聚产业的竞争力,上游产业的成本优势自然会增强下游产业的成本优势。供应商和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在同一地区,每一家企业都会从中享受到交易便利的好处。波特说,当专业零部件供应商与提供机器、服务的相关厂商紧邻时,会带来效率、知识、并有利于创新。专业化的供应商在本地集聚,本地企业享受到的不仅仅是交易便利,不仅仅是效率,他还能为当地产业带来创新的动力,激励本地企业不断创新。供应商就在身边,企业可以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寻求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当地供应商提供零部件的便捷、廉价,促使企业在自治与外包的决策中,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包,从而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程度,是企业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自己最具优势的创新环节上。与本地协作伙伴频繁交往,带来的是行业知识的迅速流动,一些难以用文字表述的模糊知识就能在这种频繁互动中得以交流和共享。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谢红珍:《浙江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

作者简介:吴明圣(1977-08)男,江苏如东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与贸易、区域经济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