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介绍之前,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我们家的“政体”,回顾了一下,好像有两样东西,对孩子的发展,比较有影响:一、“政体”;二、奖励制度(以后有机会再细说)
“政体”:我们家比较民主,事无大小都有既定的程序,孩子自小就喜欢依“程序”做事。这样一来她就特别留意规则,和规则背后的原因,同时更关心规则本身,或规则之间的灰色地带。
我们也刻意把,规则灰色空间的利益留给孩子,鼓励她:“走法律搻(缝隙)”。
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刚上小学时的事。她感冒初愈,我们去吃西关小食,用碟子上了一孖油条。
她很喜欢吃,但又明知道问了就等于没得吃,见她迟疑了一下,然后伸手拿起来就咬了一口。
早料到她会来这一手,于是两个家长一起,不紧不慢地说:“放下……”
出乎意料,那个小灵精,居然迅速把一孖油条,纵向掰成两根,放下一根,继续吃另外一根!
我们又马上追加一句:“两根都放下!”
再次出乎意料,她居然又把手上的油条,一分为二,只把小的那一段,放回碟子,还厚着颜,指了一下碟子说:“囉,两根。”
我们还想发话,可是她已经吃得七七八八了,一边吃,一边还做鬼脸。
看她那副天真的模样,我们也被逗得乐不可支。
吃完了,擦手上的肥油时,还在偷笑。于是责问她,这样算违规行为,是要加罚啲,还觉得好笑吗?
谁知她一点也不紧张,还慢条斯理地说:“等等,请说清楚了,哪儿违规了?不是已经全按你们说的做了吗?”
想想也对,只好作罢。
不涉及原则问题,通常都睁一眼闭一眼,但需要加罚的时候,就一点不会手软。保证会让孩子觉得,加罚所失,远多于违规所得。
这中间,觉得最妙的地方是,在讨论加罚什么的时候,孩子依然可以参与意见。这样一来,孩子可以清楚看到父母的决心,又不会生出太多的怨气,让她更好地认清自己做过些什么,为什么被罚,加罚的程度、程序如何……
得承认,开始几年会很累。要不断地讨价还价,孩子会不断地变换着方式来试探底线……。
更有甚者,她也会有模有样地,学着启动这一机制,来声讨家长!
可很快就发现,这样的制度对孩子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智力发展和人格塑造,有许多好处。
坚持三、五年后,发现孩子会自己主动衡量,事情该不该为之,该做到几分。并且思考过程中,通常体现出的理性要较情绪为多。
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凡事都喜欢尝试着自己去解决,同时也乐于倾听大人的意见。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多数情况下,是自己掌握着决定权。
为了鼓励她,既要依规则做事,又不被规则所束缚,对孩子还有一条专用的保护条例:当两位家长的意见不统一时,她有权选择比较喜欢的那个意见。
这个条例,后来被使用到了极致:当某个要求被拒绝后,她会马上调整期望值,重新组合表达的方式,换汤不换药地跑去另一位家长处,寻求认同。
总是想尽办法,不会轻易放弃,当看到实在没有希望时,多数都能理智地放手,不会太执着。
其实,孩子的举动,我们都看在眼里,有时候故意唱双簧,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这样对夫妻的感情也有好处,必须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默契。
这个机制的好处多得数不尽:如此一来,所有的标准都是浮动的,会因时因地,甚至可以因心情而变动,没有绝对的“对错”、“是非”、“允许或禁止”……
另外,孩子会觉得,越依从规则,自由度会越大。
多年来的运作,让她看到这些规则的公平性,同时也能让她理解这些规则,完全是建立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
目前刚上初中的女儿,只要她满足规则要求,就可以一个人外出,随意活动;可是,一旦违规,自由度就会大幅削减。
因而孩子珍惜每一个机会,而且遇事,很乐意和家长商量……
http://blog.sina.com.cn/u/31160549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