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辈对晚辈的教育
(2011-07-15 11:09:29)
标签:
宋体礼仪规范《孝经》《礼记》《论语》文化 |
分类: 关于国学 |
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是家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礼记》里有一整套的教育程式,这些程式依据年龄划分,内容包括许多方面,而最重要的就是关于行为举止、礼仪规范方面的内容。这些基本的家礼对晚辈的教育意义非同一般,可以算得上是家礼实践活动了。
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开始受家礼的教育了,并且将会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
七岁的时候,开始分别男女,不会让他们同席共食。古人注重男女有别,这些传统观念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灌输了,虽说有些过早,但是当时的情况大抵如此,孩子的小的时候就得懂得男女有别。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出入家门的礼仪以及就席吃饭的礼貌。孩子到了八岁,年纪变大,开始懂事了,孩子出门入门都需要一定的礼仪规范,这是家礼的一部分,孩子需要有教养。至于就席吃饭的礼仪,这点许是每个孩子必须尽早掌握的,古人崇尚交友,当然也就注重家礼,孩子在家要时刻刻接受家礼的熏陶,懂得礼貌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为以后的交往奠定基础。
到了十岁,孩子就该入学了。这个时候主要的就是男女异教,也就是说男孩子和女孩子要分开教育,要教给他们不同的东西。男孩子出外求学,一般是在外面居住,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寄宿生。他们学习的东西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男孩子穿的衣服一般不会是帛衣,这样为的是避免奢侈,从小让孩子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即使是家庭富裕,他们的家长也不会让孩子穿的过于奢华。这就跟如今的学校推广校服一样,一来是便于管理,二来可以防止同学之间互相攀比,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男孩子到了学校之后,学习文化知识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接受儒家礼仪规范的熏陶,如洒扫庭除、待人接礼等等,为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女孩子长到十岁以后,就会被养到深闺,学习妇道。她们的母亲或者是老师就会教给她们各种礼仪规范——言语要柔婉、容貌要贞静、要听长者的言语、要依长者的言行等等。还有就是学会治理家务,学会织布刺绣等等方面的东西,以备将来之用。
男子到了二十岁就得加冠,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这个时候需要学习各种礼仪,如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等。这个时候,在穿衣方面就有所要求了,必须是成年人的衣服,可以穿上裘衣、帛衣了。抛弃了童真,换来了成熟,加冠之后就代表着新的人生,一切,要遵从成年人的礼仪规范。这个年龄的男子往往是初入社会,由于涉世不深,需要谦虚学习,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业。
所有的这些教育过程都是本着陶冶人的性灵、健全人格和阐明立身处世的道理,这些也是合乎现代教育理念的。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社会的文化水平相对提高,由于《礼记》中的礼仪规范大多局限在生活和礼仪方面,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宋代以后,由于知识教育的大大提高,而且担任启蒙人也大多是父母自己,所以也就出现了新的家庭礼仪规范。当时,司马光的《居家杂仪》里关于教子的记载可以反映这样的你变化。司马氏教育程式是:
孩子降生以后,如果是为孩子请乳母,必须选择品行端正、温文谨慎的良家妇女,以免对孩子的品行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对于现代的家教有很大借鉴意义,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家庭环境,而父母、乳母、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能吃饭的时候,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并教会孩子用右手拿筷子。
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教给孩子姓名以及如何唱喏、道万福,稍大的时候,就需要教给孩子恭敬待人、尊敬师长的道理。发现孩子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时候,家长会当即训导,绝不纵容孩子,也不会溺爱孩子。
六岁的时候,教给孩子数数,要能够辨别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男孩子就需要学会写字,女孩子开始学习较小的女工。
七岁,教给孩子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的规则,并开始让孩子读《孝经》、《论语》,女孩也不例外。七岁以下的孩子统称为孺子,早睡晚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八岁以后,就不能随随便便了,进出门户、即席吃饭,必须懂礼貌、知晓谦让。
九岁,孩子学习《春秋》以及历史知识,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耐心讲解,让孩子通晓大意、概知历史。也可以给女孩子讲解《论语》、《孝经》以及《列女传》,让孩子通晓大意就可以了。
十岁以后,孩子出外投师学习,可以在外住宿。孩子在外学习诗、礼、传,回家之后父母再教给孩子“仁、义、礼、智、信”的哲理和忠、孝、悌、恕的道理,
自此以后,孩子就可以读《孟子》、《荀子》,再以后就可以博览群书,并且可以选择重点加以背诵、仔细研究了。但是,非圣贤的书是绝对不可以看的,以免惑乱孩子的心智。上面所有的书都读通之后,就可以学习写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