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它

(2015-11-17 21:46:23)
分类: 人文地理

1.3: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它

  地理单元是相对的,比如,相对华北平原和江汉平原来说,江东平原可以看作是一个地理单元,江东平原本身可以进行次级地理单元划分,即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也就是说,宁绍平原的划分更大程度上是相对太湖平原的。当然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本身还可以进行次次级划分。

  地理单元划分的依据则是山山水水这些自然屏障。在没有近现代交通的古代,行军中,舟楫涉水比翻山越岭是更容易的,所以,高大的山脉比河流更具屏障作用。山水排列组合下的地理单元大体有如下几种:

  1.水-水:代表有古黄河与济水圈构的河济平原、黄河与淮河圈构的黄淮平原、淮河与长江圈构的江淮平原、长江与钱塘江圈构的太湖平原(这个也可以看成是以太湖为中心的平原)。

  水-水构造的地理单元由于中间没有实质性的山脉(有的话就成了水-山构造了),所以,无一例外地都成了平原,平原的特点是土地肥沃、一马平川,在农地意为着人口、财富和国力的古代,毫无疑问,它们成为地缘的中心,国家的中心;河北、河南、江苏三省是古代中国的中心,而居处中间的河南则是中心的中心,曰:中原。

  水水平原另一个特点就是(相比于比山水单元和山山单元)防守性、安全性不足,这主要是由于水流到平原之后趋缓、容易渡江造成的,于是水水平原往往成为四战之地。

  2.山-水:单面的山水一般也是构造出平原,与水水平原不同的是,山水平原有一个靠山。一旦水防被突破,至少可以钻进深山老林,积蓄力量可图东山再起。典型就是宁少平原。

  3.山-山:这里的山山特指的是中间没有河流(有河流也不能有冲积平原)的山山,这种地理特点一般构造出高原、丘陵单元。典型代表就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

  基于整体而不是局部的考虑,从农业角度,山山单元是难以成为地缘的中心的。但上面一般养育着彪悍的游牧民族,加上海拔的高度,使得这种地方往往容易成为优势地理单元,再加上纬度的优势下,蒙古高原更是成为了所谓的亚欧大陆的东地缘中心。

  4.山—水—山:这种地理单元往往构造出了盆地。典型代表就是关中盆地、汉中盆地、四川盆地。

  这种地理单元集成了水水地理单元和山山单元的双重优点,要农业有农业,要安全有安全,进可攻、退可守。这就使得这种单元往往成为战略中心。在天下大乱时期,占据这种地区的国家先扼守着四面之山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凭借盆地平原大力发展生产力,当内部整合完成、国力日盛的时候(最好是天下有变),则出而争夺天下。周、秦皆如是也。

  如上所述,如果对各种地理单元积蓄力量,争夺天下的可行性做一个排比的话:山水山地理单元最有可能,其次是山水单元,再其次是水水单元,最后是山山单元。

  

 1.4:地缘优势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地缘优势是基于军事和安全的考虑的。其影响要素大致有下:

  1.纬度: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更有地缘优势。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纬度的地缘优势恰恰是高纬度劣势造成的。一是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人类越不喜欢居住,这就造成高纬度的人有南下而低纬度的人却没有北上的欲望(基于北半球而言),或者说低纬度基于某种原因进行北伐也得考虑季节的选择问题。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在败于俄罗斯的原因之一就是俄罗斯太冷。另外,高纬度往往造成农作物品种和产量上不如低纬度地区。这也是北民难移,而一般不会出现南民北移的原因。当纬度到达蒙古高原的时候,干脆就种植不上农作物了,不种地怎么活,养牛羊马呗,于是高纬度草原地区又滋生了另一重优势: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优势。

  所以,在整个古代中古,高纬度的蒙古高原度中原地区都占有优势,中原地区一直饱受其苦。秦汉时有匈奴,隋唐时有突厥,明清时有蒙古,蒙古地区轻则劫掠中原,重则蒙古入住中原(元朝)

  2.海拔: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更有地缘优势。

  高海拔的地缘优势与高纬度的地缘优势极为相似。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不仅有纬度,还有高度,比如说,青藏铁路必须克服的三大困难之一就是“高寒霜冻”,还比如,经常有到西藏旅游的游客出现缺氧问题,但西藏人却不会有这个问题,而且他们到低海拔的地区旅游也不会这个问题。另一个农产品和产量,这个也和高纬度地区如出一辙。结果就是高海拔的地区也往往孕育出游牧民族,一样对中原构成压力,如唐朝时期的吐番。

  高海拔独有的地缘优势是发生战争时往往可以居高临下地向下俯冲,而且也有高高在上的心理优势。

  3.上游:河流上游地区比河流下游地区更有地缘优势。

  假设东西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平原AB,它们以南北流向的笔直的河流为分界线,那么AB双方就不会产生出地缘优势者,但是,如果还有一条河流D自西向东一模一样地穿越AB的话,那么AB是有地缘优势的,这个优势就是D造成的,即A处于B的上游。

  这种情况下的A为什么比B更有优势?一方面A可以顺江而下,兵力、物资通过水运可以迅速地到达下游,但是下游却没有这个效果。再不济,A还可以多一个战术选择:截流再放洪水,或者干脆投毒。

  此外,既然DA流向B也说明了AB地势要要一些,这样高海拔优势也出现了(当然这个不明显)。

  上有优势的典型代表就是四川盆地对江汉平原,江汉平原对江东平原。所以当秦国占领四川盆地对江汉平原的楚国构成地缘优势后,楚国必须占据云贵高原,以期对秦国构成新的优势(至少是平衡,楼主刚叙述了这部分);而相对江汉平原(楚国)来说,处于地缘劣势的江东平原(吴国)要想地缘逆转就必须抢占江淮平原,以期对楚国形成战略包围。

  4.封闭:封闭的四塞之地比开放的四战之地更有地缘优势。

  四战之地往往是位于各地理单元的中心地带,而且往往是平原,表面上看,四战之地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容易发展农耕经济,迅速强大,交通四通八达,物流、人流便捷。但正式这两个长处注定了四战之地的悲剧,因为富庶,所以天下人共争之,因为交通便利,所以天下人方便争之。地理优势迅速变为地缘劣势。四塞之地则恰恰相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基本上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而如果四塞之地的中央是盆地的话,那就是天赐之地了,在不担心安全的前提下安心积蓄自己的力量,待的其它势力争得头破血流、无力回天之际,可坐收渔翁之利。

  四塞的塞不仅是“山塞”,也可以是“水塞”,所以,关中平原、四川盆地、汉中盆地,江汉平原、江东平原都可算作四塞之地。

  四战之地的典型就是中原了。从地缘优劣势来说,中原是够倒霉的,但正是因此,中原成了文明的中心和天下的代名词,这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