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颂与蜀道
(王东祥)
位于陕西和甘肃两省西秦岭南坡区域的汉代摩崖石刻《石门颂》《西狭颂》与《郙阁颂》,合称“汉三颂”。 它们是中国目前仅存于世的汉代摩崖颂碑的代表。《汉三颂》不仅是祖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它还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状况的重要记载,是开凿和修复道路的真实记录,补证了史书记载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交通史价值。“山大沟深路难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语),是大秦岭山区最大的地貌特征。《汉三颂》是与地方交通史融为一体的文化史迹。在文化史上,一般把纵贯秦岭南北,连接陕西与四川和甘肃南部与四川的交通道路都称为蜀道,古代蜀道最显著的标志是其中的栈道,“栈道”又称“栈阁”之道,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开凿一些孔穴,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车马,就叫栈道。为了防止木桩木板不被雨淋而腐烂,在栈道的顶端架起廊亭,这就是阁,亦称栈阁,栈阁之道,简称为栈道。栈道是人类在交通史上的创举,它充分显示了人类克服艰难险阻走出大山的智慧。《石门颂》在汉江流域的褒斜道上,《西狭颂》与《郙阁颂》在嘉陵江流域的嘉陵道上, 《汉三颂》真实地纪录了西秦岭蜀道的发展历史,是千里蜀道上三颗璀璨的明珠,记载了地方交通史上如烟飘逝的辉煌往事,使千年之后的来者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热血英雄的气概,重温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汉三颂》从刻制的时间顺序上说,首先是《石门颂》,其次是《西狭颂》与《郙阁颂》。
一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碑》、《杨厥碑》等。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是为汉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褒斜道是古代著名的跨越秦岭的通道,贯穿于秦岭山脉,南端在汉中褒谷,北端在关中眉县斜谷,统一名称为“褒斜道”,从南向北, 自汉代褒中县(今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公里。史料记载褒斜道早期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沟通了秦岭南北的联系,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公元前206年,刘邦经褒斜道赴汉中就汉王位。褒斜道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端为小石门,在今汉中市北约17公里处。小石门简称石门,大约于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而凿,到东汉永平年间扩大开通。石门洞长13.6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施工是采用古代的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刻于石门东壁的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石门铭》,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石门故道的事迹,铭为楷书,王远书写,字体流畅飘逸,秀丽隽永。石刻中最早的是创立于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鄐君开通褒斜道碑》,记述了汉中郡守鄐君及其部属开通褒斜道的情况,碑的字体界于篆隶之间,雄浑古朴。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的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今宝鸡境内),进军咸阳。石门上雕刻有许多汉魏以来历代名人的留诗题名,统称为石门石刻。褒斜栈道从今眉县南越秦岭,经太白,沿褒河,过石门,达于汉中,史称栈道五百里,《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公元前266年即位)的相国范睢修筑过栈道,时人蔡泽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由于地形险峻、开凿困难大,历代文人受感动,歌咏、题刻者甚多。
石门的开通和摩崖题刻的先例,激发了过往文人和士民题刻留文的情怀,在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和记事。仅石门内壁就留石刻34件,连同石门南北山崖和河石上的石刻,总数达104件。石门这些石刻,是珍贵的石头书,特别是汉魏石刻,属国内珍稀之物。正因如此,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于1961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至1971年,因修建褒河水利设施,将水库淹没区内一部分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石刻书法作品号称“石门十三品”,因字刻在石板上,所以称作“品”,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门十三品是古代人开通蜀道的历史见证,同时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结合的艺术结晶。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已负盛名,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石门十三品是研究中国交通史和汉隶书法的重要实物,在中外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一品《石门》碑; 二品《畜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畜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
《石门颂》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石门颂》所在的古褒斜道是纵贯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历史上兵家行军的必经之路,同时又是商旅的要道。巴蜀的丰富物产,通过栈道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运抵关中平原。唐代政府在褒斜道上建立了11个驿站,可见当年运输的繁忙景象。
秦岭栈道的构造方式为先沿石壁开出宽1~2米石道,上横铺木梁木板。或在崖壁上横向凿孔(口宽10厘米×20厘米、深50厘米左右),以插入粗木梁(间距约2米左右),下加斜撑。梁上再铺厚木板,又于路之旁侧加构铁链或木栏。道宽约5~6米,可容车马并行(汉代的马车宽1.5米)。其上部亦可建以屋盖。在栈道路面距谷底较近的情况下,梁下斜撑改用直柱支承。这种措施对结构有利,但山洪过大时,易将支柱摧毁。秦人修建的入蜀栈道至东汉末仍然保存并继续使用,如自关中通往汉中的子午道,以及其西之褒斜道;通往大散关之故道,以及自围谷往傥光之骆谷道,均为商旅往来及军事运输的必经之途。除此以外,尚有汉武帝征四川时所开之棘道栈道等,均屡见于文史资料。可惜此等栈道,多数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毁于战火。《战国策·齐策六》记载:“(田单)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於城阳山中。”《史记·高祖本纪》:“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项羽自恃功高,自封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本想立即发兵攻楚,但萧何等人从楚汉双方的实力出发,主张以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汉元年夏四月经栈道往南郑。又听从张良的计策,烧绝所过栈道,表示没有东向夺天下的意思,以次迷惑项羽。但是,三个月后,刘邦乘田荣起兵反楚的有利时机,决策东向,爆发了楚汉战争。唐赵氏《杂言寄杜羔》诗:“
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从成都往宝鸡去,自古是有名的栈道。”
蜀道中褒斜道以南的金牛道,是古代陕川之间的交通干线,是秦伐蜀时修建的栈道。北起陕南勉县,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此道中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金牛道又叫蜀栈,被后世称为南栈道,长247.5公里。栈道的主要形式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入木梁,上铺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的路。也有在石崖上凿成台级,形成攀援上下的梯子崖。还有在陡岩上凿成的隧道或半隧道。一条栈道常可因地制宜分段采取不同形式。
二
比石门颂晚出23年的《西峡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峡颂》,因表文前“五瑞图”中有“黄龙”画像及榜题,俗称“黄龙碑”。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记载武都郡太守李翕生平及屡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卓越政绩,以及其率民修通西峡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正文之前阴刻黄龙、白鹿、甘露、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图像,名“五瑞图”。碑刻四周有宋元符、乾道、淳熙年间及清光绪、民国年间一些文人官宦访古题刻30多处及现代国画大师李可染题“东汉摩崖刻石西峡颂”等文字。西峡颂左下方另有一汉隶摩崖石刻,俗称“桃花碑”,《西峡颂》东约1公里有熹平三年(公元173年)《汉武都太守耿勋碑》摩崖碑刻,记述李翕之后的武都郡太守耿勋整修西狭道路的政绩。
《西峡颂》高2.2米,宽3.4米。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额篆“惠安西表”。阴刻隶书竖行20行,行20字,计385字,颂之左为题名,隶书竖行12行,计142字,仇靖撰刻并书丹,尾题“建宁四年(171)六月十三日造”。开创书家落款之先例。《西峡颂》、《桃花碑》、《耿勋碑》等23方摩崖题记构成一组摩崖石刻群,共同为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石门碑刻的称谓方法可称西狭23品。
《西狭颂》所在的鱼窍峡,是古代社会武都郡(成县)通往北方重镇天水的交通要道之一,是西秦岭蜀道的重要路段。峡谷两岸峭壁如削,折叠对峙,一泓中流,迥转、飞扬、旋卷,跌宕多姿。水势变幻,为湍、为瀑、为池、为潭。潭不甚广而澄碧幽深,天光云影,青岫苍树,古栈遗迹,尽映其内。成县八景“龙潭映月”即由此而来。碑文记载狭中道路“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阨芒促迫,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覆霣隧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 君践其险,若涉渊冰。叹曰:‘《诗》所谓‘如集于木,如临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则为设备,今不图之,为患无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繇道徒,鐉烧破析,刻刍磪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懽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碑文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颂扬了李翕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
《西狭颂》因地处僻远,在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将近干年的时间都未能为人们所重视。一直到北宋末年,这方刻石才引起书家重视。北宋文学家曾巩《南丰集》中的《元丰题跋》,是迄今为止所见对于此碑最早的文字评述。此碑在北宋末年为人们重新发现以后,随着拓本的流传,名声日隆,至清朝末年对其著录者近四十余家。
《西狭颂》碑刻雕镌于凹陷的山体崖面中,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挡,使碑石避免了雨水直接冲刷,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整方刻石在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未受到自然风烛的严重破坏影响。《石门颂》《郙阁颂》的碑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惟有《西狭颂》面貌依旧,像《西狭颂》这样历经近两千年而碑面不见一处裂纹,实为罕见。
中国历史上的交通栈道,虽然为人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但是要开通和维护,毕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和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特别是战争造成人口大量减少以后,这样的交通状况就很难维继。必然要用其他的交通形式所代替。西狭栈道在南北朝之后基本上就被废弃了.
三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析里大桥和郙阁栈道而书刻的,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桥阁的修建和嘉陵江边故道的整修,使武都郡入蜀的道路得到了畅通。刻石原在略阳县徐家坪街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东汉时略阳为“沮县”,归武都郡管辖。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被炸成碎片,后被文化工作者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摩崖原高170cm,宽125cm,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为十一字,第十五行为十八字,其余每行二十七字,共计四百七十二字,现存仅二百二十字。刻石右上额有古代嘉陵江拉船纤绳磨损的印痕七道,最长约70cm,最短约20cm。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图省力所致。
《郙阁颂》受到重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南宋理宗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田克仁就任沔州(今略阳)太守,他幼年时就很爱书法,曾临摹《郙阁颂》,他任太守后,得知《郙阁颂》就在沔州,喜之不尽。见原刻露处江边,受风雨浸蚀,剥落日甚,恐久而绝迹,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于灵崖寺,即今灵崖寺奈何桥边的石崖上,至明万历时,刻石右上角剥落尤甚,斜痕长102cm,知县申如埙补刻,并在石尾加上“知县申如埙重刻”七字。晚明以来,申如埙补刻而冒“重刻”的《郙阁颂》摩崖,因字迹清显,拓印流传,造成混乱,有人妄断为申如埙重刻。因《郙阁颂》摩崖的书法价值高,曾经传为书法家蔡邕撰书。到元末,又因高则诚编《琵琶记》戏曲时,将蔡邕演绎为“状元”,流行广泛。以此讹传“蔡邕撰并书”的《郙阁颂》摩崖称为“状元碑”。讹误相传,一直至今,故旧的省、府、县志以讹而载。但历代碑石研究者确认:析里桥郙阁颂为武都郡(成县)人仇靖文,仇绋书。
郙阁颂全文如下: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滔涌,涛波滂沛,激杨绝道,汉水逆让,稽滞商旅。路当二州,经用□沮,沮县士民.或给州府.休偈往还,恒失日咎,理咨,郡县所苦。斯溪既然,郙阁尤甚,缘崖凿石,处隐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过者傈傈,载乘为下,常车迎布,岁数千两,遭遇颓纳,人物倡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不创楚!于是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以建宁三年二月辛已到官,思维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俾衡官椽下辨仇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今乃造,校致攻坚,结构工巧,虽昔鲁班,莫亦凝象、又配散关之崭,从朝阳之平参,减西浚(之)高闻,就安宁之石道。禹导江河,以靖四海,经纪厥续,艾康万里。臣蔡□□勒石示后,刀作颂曰:上帝绥□,降兹惠君,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爱氓如子,遐迩平均。精通皓弯,三纳符银。所历垂勋,香风有邻。仍致瑞应,丰稔年登。居民安乐,行人夷欣。慕君靡己,乃咏新诗:析里之阁兮(音坤)兑之间,高山崔巍兮水流荡荡,地既嵴确兮与寇为邻,西陇鼎峙兮东以析分,或失绪业兮至于困贫,危危累卵兮圣朝闵怜,分符析壤兮□命是君、扶危救倾兮全育孑遗,劬劳日稷兮惟惠勤勤,拯溺亨屯号疮痍始起,闾阎充庶兮百姓欢欣,佥曰太平兮,文翁复存。建宁五年二月十八日癸卯时衡官琢下辨仇审字孔信,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为此颂时石南口口口威明。用笔结字,方整凝重,大气磅礴,如巨象蹒跚,夏承飞舞以巧胜,此碑厚重以拙胜,分道扬镳各擅胜场。《石门颂》、《西狭颂》和《郙阁颂》古朴自然,言简意远,驰骋八极,吞吐六合之大巧若拙的格调,是足以让我们为之倾倒折服不已的。
甘肃陇南地处陕甘川金三角地带,北襟秦陇,南望巴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有作为的地方官员,都十分重视交通道路建设,《西狭颂》《郙阁颂》便是历史的见证。历史上的蜀道遍布于西秦岭陇南山区的大山深处,故道,嘉陵道,歧山道,阴平道等都是蜀道中的著名道路,由陕西凤县经陇南两当入蜀的故道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官方驿道。两当县古称故道县,旧址在今两当县的杨家店,当时的辖境包括了今日两当全境和陕西凤县,先是隶属汉中郡,后秦昭王开辟了西部疆土,于二十八年置陇西郡,故道属陇西郡;西汉在陇西郡分置武都郡时又属于武都郡。蜀道是历史上的古战场,秦灭巴蜀由故道入,刘邦“还定三秦”由故道出;在世界汉语圈广为传播的诸葛武侯六出祁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故道上。蜀军出故道,过河池(今甘肃徽县银杏乡)、攻下辨(今甘肃成县抛沙镇)、屯兵洛峪、建安(今西和)、历城(今西峪),再出塞道峡,占领祁山,当年诸葛亮行军所走之路对今天的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谜,有足够的吸引力,两当县云屏三峡、徽县三滩、成县鸡峰山、西狭、洛峪仇池山、石峡八峰崖石窟都分布在这条蜀道线上。礼县大堡子山和圆顶子山秦陵园是秦人四大陵园之首,陇南亦因此而拥有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先天资源。
蜀道因为战争而开发,又因为战争而废弃。蜀道的开发,使今日的陇南(汉代的武都郡)在西汉时就融入了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者闵琦教授认为:“秦是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大帝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历2000余年未能摆脱秦人开创的政治模式,秦史在国内外有着最广泛的研究者和关注者,那么多的人跑到西安去看秦兵马俑已经说明这一点。秦人自为周王牧马而逐步跃升诸侯,亦随之逐步由陇右徙居关中。今人对秦人的迁徙足迹已有深入研究,然而秦先祖所居的西垂、西犬丘究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直至上一世纪末随着礼县大堡子山和圆顶子山秦公墓与秦贵族墓的发掘,这个历史之谜才被揭开。今日陇南还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氐族的原住地。氐族曾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过三个重要的国家政权,即前秦(苻坚)、后凉(吕光)和仇池(杨氏家族)。仇池国,历时接近400年。前后五个政权(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相接。其中前仇池国都在今西和县的洛峪,后仇池国都在西和县的西峪,武都国的国都在今武都,阴平国的国都在今文县。隋唐以后,氐族在中国史籍中消失,其去向成为历史之谜。近年来,这个谜的谜底却在陇南的文县揭开:文县白马峪中的所谓“白马藏族”就是正宗的氐族后裔,而且是氐族最大一支——白马氐的直系后裔。千百年来由于大山的阻隔和佑护,他们没有被安史之乱后东进的吐蕃(今藏族)同化,保存了自己的语言、服饰、居住方式和宗教仪式。白马氐人(被错误地划为藏族)已成为中国古代民族的活化石,他们的“池哥昼”、“麻昼”等宗教仪式更是足以吸引眼球的古老的氐族文化符号。上述秦先祖文化、故道文化(含三国文化)和白马氐文化就是振兴陇南市旅游业的三大‘法宝’。”
对《汉三颂》和蜀道文化的深入研究,将会促进陇南历史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高陇南在全国以及全世界华人文化圈的知名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