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象之于《登飞来峰》

(2016-07-23 19:28:18)
标签:

365

分类: 关于语文

 《登飞来峰》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的一首古诗,所在单元为“角度”。

原文:  登飞来峰

                          ——<</span>>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教参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教参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像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如果按照教参的解读,本诗是容易理解的。一个踌躇满志的官员,日出登高,越过浮云,俯视远方。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魄力,不畏惧眼前的阻碍。

可是,真要是这么理解,这首诗就讲得太薄了。诗中,有两个意象还是可以供我们玩味一下王安石当时的心境。

意象一:峰和塔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见于对孔子的记述。“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韩诗外传》卷七)到汉代,登高赋诗成为文人士子的风习。登高写诗的人,易被外物感动,心灵敏锐,可以与之商量国家大事,所以能做大夫。“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政)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登高”大约可以分为登山、登楼、登台、登阁等几类,从而形成了一组形式不同而意义相似的登临意象。本诗属于登山一类。

“登山”诗中,有抒发慷慨博大胸怀的意思,如杜工部的《望岳》系列,曹孟德的《观沧海》。《登飞来峰》也不例外,但也有不同。

王荆公登的山有多高呢?且看诗中,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那么,山的高,是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呢?如果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象结构来解释,王安石是想身居高位,逞一时之雄豪。试想杜甫年少游齐鲁胜地时,风华正茂,想一展宏图。王安石游飞来峰,时值三十岁,也想平步青云,看来是说得通的。可根据王安石的生平记载,他并不是贪图升官加爵的人。

嘉佑三年(1058),他被调进中央,为三司度支判官(三司是朝廷最高的财政机构)。度支判官一职,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但王安石并不留恋中央机关,他觉得京城办公室政治太复杂,展不开拳脚,屡次上书要求外放。关于这段经历的详情可见王安石的《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既然他不想在朝居要职,那么,“山”的意象是什么呢?难道也像同朝的柳永一样,“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肯定不是,下文明明是“不畏”。这个“山”,应该指的是当时国家时局之难和人民生活之苦。怎可见得?

早在王安石变法前,有“庆历新政”一事。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我非常崇拜的范文正公。但这次改革,并没有彻底甚至没有实施下去,就搁浅了。仁宗皇帝对变法兴趣不大,显得意志不坚定。他任命王安石担任知制诰这个职务时,王安石不以为意,他觉得仁宗不是值得辅佐的皇帝。直到神宗即位,王安石才出山。当时的国情已惨不忍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农民起义、外患威胁、财政困难、风气衰败。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度措施不对,亟待变法改革。所以,眼前的形式和改革的艰难,不就是一座大山吗?山上还有千寻塔。“塔”是什么?是法典、权威,是权贵阶级。

在《游褒禅山记》中议论的那一段可以看出,王安石忖度过变法成功的可能性。最后,还是憋不住,向皇帝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所以,现在你看王安石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投机主义者,钻营于豪门权贵之间。他是心怀天下的真性情的士大夫。(《奉酬永叔见赠》“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这种意象解读,是与下文“闻说鸡鸣见日升”相对应的。“鸡鸣”,雄鸡鸣叫。“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中的“天下白”,也是“见日升”之后的景象。所以,如果说王安石敢在一团乱麻的时局下提出变法,那么,他的勇气和魄力可赞,尤其是自信心可嘉。

 

意象二:最高层

王安石有一种情怀,为民请命的情怀。王安石的父亲王益22岁中进士,王安石21岁中进士。王益为官二十余年,兴利除弊,颇有名声;王安石少时既博学且有“平天下”的抱负。

文献中,有把王安石变法的实质,论为小地主阶级与高层权贵的利益斗争。这种“阶级论”的思想想来也是有趣。“庆历新政”,和范仲淹并肩作战的好歹还有李觏。那么,和王安石一起战斗的人,恐怕只有神宗皇帝了。哪来的阶级?而且,王安石“每读书达旦不寐”,时常衣也不脱,脸也不整,一副邋遢相,不善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朝中嘲笑他的人很多,谁会找这么一个“怪人”当集团代表呢?

王安石的慷慨陈词,是因为站在“最高层”。“最高层”做何解读呢?我们先来看看“浮云”这个梗儿。

“浮云”的意象解读有几种。可就本首诗来说,意思只有一个: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朝廷小人。因为在查找的文献中,“不畏浮云遮望眼”是一个标志句,“浮云”的解释已经成了定论。这种解读的视角,还是近代那些改革家如梁任公之流的历史革新派的观点。那么,“朝廷小人”者,就当时之现状,必涑水先生等人了。(我用这个名号称呼司马光,心里还是对其敬佩的)对于上面的定论,我是赞同的。因为就前后字的关系看:“不畏”,是针对人,或某个组织,或某种事物来说的。“遮”,说明自己不是主动进攻,而是对方故意来为难自己。“望眼”,是自己的目的,想到达更远的地方。综合起来的字面意思:本来自己只想放远望去,无奈浮云遮于眼前。但是,我不怕!

的确,他真得不怕!因为,他站在“最高层”。此处用“层”,不是“处”、“地”,是有用意的。说明王安石强调的不是一个“点”,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一种层次范围内的观念、意识或态度。这里的“高”,指什么呢?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最高的层级,就是皇帝。王安石站在最高层,如果理解为他有皇帝来撑腰,就不符合历史的发展了。

君且看:变法之初,神宗皇帝最头疼的是“人活着呢,钱没了”。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扎子》就像一剂良药,正中皇帝下怀。神宗多次召见王安石,并给了实权:做参知政事(副宰相)。王安石就像一位厨师,把“理财”作为主要烹饪手法,烹制出如青苗法等一系列精品菜肴,直指皇帝的胃口。此时,神宗皇帝是非常信任王安石的,宁可压制住司马光十多年。无心插柳,司马光却借此十余年完成了《资治通鉴》。历史就是这么奇妙、有趣。由于党内吕氏的乱谋,加之保守派的强行干涉,二人的蜜月期结束。王安石曾两度辞职,他和神宗关系渐渐冷淡。神宗驾崩的第二年,王安石在悲愤中辞世。

上面的内容,只是印证一个事实:神宗皇帝不是始终力挺王安石的,这个“最高”不是他。分歧点在于,皇帝的主要目的是用更多的钱来苟延残喘,而王安石的变法目的为了“摧制兼并,均济贫弱”,“凡此皆以为民”。(马立诚《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其实,“皆以为民”真正道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原始动机。王安石26岁任宁波鄞县知县,在3年任期内,就有过把仓库存粮借贷给农民的改革试验。这继承了其家父的官风,也是王安石个人追求的体现。这首《登飞来峰》写于王安石30岁,他从地方知县调任到中央任职的途中,路过林隐寺,登高而作。他是见过百姓疾苦的,他也是想奉献毕生才能拯救百姓的。为了变法,他可以浑不吝,力排众议,什么欧阳修、文彦博、苏轼等都不给面子。急了眼,还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所以,回到诗的第一句,“峰”“塔”之高,是国之难、民之苦。“最高层”是解决这难与苦的态度和思想。从第四句往前说,更容易理解:我有着富国强民的理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外界的干涉不会阻挡我前进,道路的艰难不会动摇我的信念。终有一天我会登上高高山顶(指成功),看天下一片光明和祥和。

结语

对于王安石这个人,怎么评价呢?政治家、经济学家、散文家……不管许多,单就这首诗的教学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王安石为民请命、为国分忧的良苦用心,感受人生一世能为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豪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