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老书法家戴广宁(卜丁)的墨宝
标签:
书法家戴广宁(卜丁)书摊父亲重义轻利 |
分类: 随笔札记 |
已故老书法家戴广宁(卜丁)的墨宝
星子/李振兴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后,文艺复兴,各地文化部门纷纷创办文学刊物。当时在张家口文联工作的老朋友逢阳来石家庄公干,来我家小聚。席间,他说他现在新创刊的“长城文艺”做编辑,苦于发行量不大。那时当过编辑也真不容易,又要当编辑又要搞发行。当他知道我老父亲退休赋闲,想请老人家帮忙代销刊物。原本怕父亲不答应,谁知我话一出口,父亲说这是文化人的事,我可以帮忙。就这样,在我家的胡同口用一辆儿童竹车摆放刊物,成了当时市区第一个代销杂志的书摊。先是“长城文艺”一家,到80年代初,继而代销石家庄的“新地”、省文联“长城”还有内蒙古、新疆、深圳等多地刊物,“小竹车书摊”一时间成为街头亮丽的风景,小有名气。
一天,老父亲拿着几个卷轴跟我说,过去一个老熟人,刻字社的老戴,说他日子过得挺紧巴,让我代卖他写的字,贴补家用,你看能卖不。我打开一看,字,俊秀飘逸,很有功底。就说,字写得挺好,试试吧,也算帮个忙呗。人虽不认识,字却见过,因为当时一些店铺的牌匾,桥东的多是赵士恒所书,桥西则主要是戴广宁(卜丁)、刘福寿,已享有盛名。戴老书写的条幅多为小尺辐,售价也不高,且都是戴老自己裱糊(显见不够精细)。这些条幅还真有人喜欢,。售出后,戴老非常感谢,按常例要给酬金,可我父亲说什么也不要。父亲一辈子是个重义轻利的人,记得老家的乡亲来办事看病的在我家吃住,从未收过钱和粮票,有来看病的钱不够借钱,父亲总是有求必应,还也罢,有困难不还的,也从不讨要,在家乡留下极好的名声。后来,父亲总是不要酬金,戴老感到过意不去,就说,那就送你几幅字,留个念想吧。父亲只好说,我大字不识几个,儿子倒是个文化人,我就留一幅给儿子吧。父亲跟我说起这事,我真为两位厚道可亲的老人所感动。
说这话,已经过去30多年了,如今两位老人家均已作古。最近翻出当年(1982年)戴老书写的条幅,纸色已黄,裱糊衬纸也已发脆,那字里行间象征着岁月的沧桑。这幅书法作品,算是我书画收藏中第一幅也是最早的一幅。但遗憾的是,对于书法家戴广宁(卜丁)生平知之甚少,查阅资料又鲜有录述,如有知情者,不吝赐教以为谢。
前一篇:两张便签的回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