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一)

标签:
徽州旅游 |
分类: 皖风徽韵 |
徽州(歙县),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清代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徽州在地理上与浙西唇齿相依,处于黄山与天目山脉间,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素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之美称。
徽州古城——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
徽州府衙,宋绍熙年间(1191-1194年),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建。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左、右厢房,是官员办公的地方。按照左文右武的古制,左边是工房、礼房、吏房,右边是刑房、户房、兵房
左右廊房前各有一座“息民亭”,供来府衙办事的百姓休息。
公堂是知府发布政令、举行庆典、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庄严肃穆。
公堂内正在“判案”
二堂正中悬挂着“勤慎清”匾额,绘“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划地图,所辖六县分别是: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整个建筑延伸了正堂的格局,散发着徽文化的气息。
堂前有“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对联
徽州府衙后院的清心阁别具风格,楼阁飞檐雕窗,小桥流水成趣,假山亭台对峙,树木清风浓荫。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南谯楼是古代夜间打更鼓声报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