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远离暴力行为,家长需要知道的4个秘密

(2015-01-06 20:45:06)
标签:

育儿

自控力

暴力行为

分类: 原创博文

http://s1/mw690/0020dSJkty6OYpLPirm20&690

(本文为原创,节选自作者20151月出版的新作《培养儿童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1月6日发布于“男孩部落”(ID:myboyblog),转载须取得作者授权和注明来自“男孩部落”微信号。)

 

引言:

 

20145月,一段关于三个光背青少年殴打一名男孩的新闻受到广泛关注。拳打脚踢、拿石块砸、往头上撒尿,此类行为让人非常愤慨。当我们在谴责这几个未成年人的同时,更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追根溯源,让更多家长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反思。

 

其实,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就算在令很多父母青睐的美国校园,仍然会经常听到诸如枪杀之类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当然,经常发生的事情,并不代表着就是比较正常、可以容忍的事情。

 

如果用心理学上的术语来说,这种暴力行为就是一种攻击行为或者反社会行为。人类的攻击性跟其他形式的反社会行为,都是一种普遍现象。类似于这几个未成年人的举动,在我们的成人社会里,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然而,无论孩子还是大人,男性永远都是攻击行为的主角。文中虽然没有区分男孩还是女孩,但主要还是针对男孩的。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跟【儿童期】栏目的第一篇文章“如何帮助男孩释放高活动力”(回复关键词“自控力”即可快速查看),都是《培养儿童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一书的试读篇。这两个问题,也都主要是令男孩家长比较头疼的问题。

 

正文:

 

心理学界把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如果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或损害受害者,无论是身体的、心灵的伤害,还是毁坏他的成果或财物,他们的行为就是敌意性攻击。相反,工具性攻击指的是,一方只把伤害另一方作为一种获得非攻击性结果的手段,比如在抢同伴的玩具时把他撞倒在地。

 

前面提到的那三个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就是典型的敌意性攻击行为。不过,有些情况下的攻击行为,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区分为这两大类的。比如,一个小男孩先是把另外一个小男孩推倒在地,然后又抢走了他的滑板车。这样的攻击行为其实是兼具敌意性和工具性的攻击行为。

 

两岁左右的儿童比1岁儿童更可能通过协商,而非互相打斗来解决争执,特别是玩具紧缺时。如果成人适当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友好相处,那么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攻击行为就会减少。

 

对于25岁的孩子,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一般性的脾气暴躁在学前期减弱,4岁后就不再普遍;2、武力反抗行为的发生率在23岁达到高峰,学前期逐渐下降;3、攻击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的方式至少有两种,23岁的孩子可能打、咬、踢对方,大一点的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表现出的身体攻击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嘲弄、奚落、造谣、贬低等攻击行为。

 

整个儿童中期,身体攻击和其他形式的反社会行为继续减少,儿童逐渐能熟练地友好相处、友善地解决冲突。虽然工具性攻击减少了,但是敌意性攻击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男孩之间。

 

虽然攻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是通过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互相配合,也能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能否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究竟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呢?

 

1、及时制止,做到“零容忍”

 

很多大一点的孩子之所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除了天性和气质等生理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对待攻击行为的态度。如果家长从小对待孩子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总是纵容,甚至是鼓励,那么孩子就很可能会把攻击作为表达自己的情绪、获得更多的关注、争取更多的资源等方面的“常规武器”。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无论是否伤害到别人,我们都需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在态度上尽量做到“零容忍”。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采取制止的方式和态度需要有所不同:

 

11岁前,温柔地推开。当1岁以内的婴儿出现打人、抓人、咬人、踢人等情况时,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手脚或嘴巴温柔地推开。这个阶段,禁止的语言没有任何效果,通过制止的动作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动停止或放弃。

 

21岁到3岁,坚定地制止。1岁后的孩子已经可以初步听懂大人对他说的一些话,但还不能做到完全理解。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采取语言(对孩子说“不”)和行动(适当地限制)相结合的方式,坚定地禁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在态度上越是坚决,孩子越容易住手。

 

33岁后,耐心地引导。3岁后的孩子,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语言攻击逐渐增多,同时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个阶段,当孩子发生攻击行为时,除了及时制止和适当惩罚,我们还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举动。

 

当然,在3岁前,如果父母从来就没有坚定地制止过孩子的攻击行为,或者3岁后的攻击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么就需要把坚决制止和耐心引导相结合,才能真正制服那些肆意妄为的“小霸王”。

 

2、进行智慧的惩罚,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带来的影响或者后果比较严重,那么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当场向对方道歉、暂时剥夺某项权利等。既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让他体验犯错的后果。

 

当我们认识到惩罚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做错事情的后果,让孩子自我意识到行为需要改进,而不是仅仅因为恐惧而不敢再犯错。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明白究竟该怎么智慧地惩罚孩子。我们在进行智慧的惩罚时,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要提前沟通。为了让一项惩罚更有效,我们要在一开始就把后果讲清楚。惩罚的措施和后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起到威胁的效果。如果父母提前跟孩子进行充分沟通,孩子自然也就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处罚等,无形中会增加一道心理防线,抵御犯错的冲动。

 

2)要立即执行。对于惩罚而言,立即执行是确保惩罚有效的关键。一般来说,如果孩子一旦犯错后立刻就能体验到犯错的后果,那么他对这件事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不容易出现我们常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情况。

 

3)要守住底线。每一个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都应该有最基本的原则和明确的底线,尤其是对于做人方面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对原则和底线心中有数,每当孩子的行为触动原则和底线时,都要进行相应的惩罚。

 

4)要保持一致。面对同样的错误或者问题,不可今天惩罚,明天就不罚。给孩子定规矩和提要求时,父母也要保持一致,惩罚要有同样的原因和使用同样的方式。

 

5)要以善意和尊重的态度进行惩罚。有的家长在惩罚孩子时,常常用讽刺、挖苦的方式,甚至当着众人的面一顿奚落。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不可取。孩子宝贵的自尊心需要呵护,即使是在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也要注重方式、分清场合。

 

6)惩罚时就事论事,不带入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孩子最初的行为并没有那么糟糕,却因为我们在惩罚时加入了自己的情绪,才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最后弄得不可收拾。

 

3、避免“家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很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家庭的情绪氛围能够影响孩子的适应。相反,经常处于父母冲突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当父母打架时,孩子往往感到极度悲伤,家庭内部持续的冲突可能使孩子与兄弟姐妹、同伴形成敌意、攻击的互动模式。那些经常目睹父母之间争斗的孩子,更有可能变成主动型攻击者;而那些自己也是家庭斗争受害者的孩子,会变得对人不信任,容易变成反应型攻击者。

 

因此,父母之间需要避免暴力行为,尽可能减少冲突,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如果大人之间已经发生了冲突甚至攻击,在冲突后不要互相回避,而是应该冷静之后互相反省和赔礼道歉。这也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体验大人如何心平气和地解决冲突的机会。

 

还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部分家长首先想到的惩罚措施就是对他进行一顿毒打或者一通臭骂。国外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父母的暴力惩罚不仅无助于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反倒还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攻击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4、远离暴力行为,营造非攻击的环境

 

减少儿童攻击性的另外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非攻击的家庭环境。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父母之间避免暴力行为,尽可能减少冲突,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是让孩子远离暴力的影视和游戏,避免孩子模仿电影电视和游戏中的攻击行为。这里重点讨论后一个话题。

 

2013年,曾有很多媒体都在讨论有的动画片里面脏话连篇,应该停播,家长应该不让孩子看这类动画片。其中提到的动画片《熊出没》,恰好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对于孩子是否还要看动画片、究竟看什么样的动画片,我认为宜疏不宜堵。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很容易接触到动画片、电子游戏等东西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家长采取堵的方式来处理,也将无济于事。

 

作为家长,面对目前那些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动画片和游戏,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把好审核关

 

如果家长觉得某些动画片或游戏不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不适合孩子收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觉得更好的动画片。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由于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我们只要平时和孩子沟通顺畅,也完全可以引导孩子学会欣赏更好的动画片和游戏。

 

另外,对于孩子对动画片或游戏中的一些模仿行为,如果是不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其实,很多不良的语言、不好的举动,都能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认识到电视或游戏里面的某些语言和行为不适用于现实社会,让孩子把虚拟和现实区分开来。

 

2)事先定规则

 

由于孩子的自控力和约束力不够,需要大人适当进行引导和管束。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看着孩子或者跟着孩子,所以,跟孩子一起商定看动画片和玩游戏的规则就很重要。如果规则制定得很好,孩子也遵守得很好,我们就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对于孩子看动画片和玩游戏的规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约定:大人对于动画片和游戏内容需要了解,如有色情、暴力的内容,绝不允许孩子涉足;讲好每一次观看或玩耍的时间,比如半小时到一小时,并严格遵守;看动画片或玩游戏之前,必须先完成作业;不让幼小的孩子单独看动画片或玩游戏,尽量在父母的视线之内。

 

3)转移注意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转移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孩子走出家门,寻找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孩子每天的闲暇时间全部被电视机或电脑占据,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当心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还有很多比这些东西更有意思的事情,同时也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虚拟世界以外的真实世界。

 

孩子为什么容易沉迷于电视节目或者电子游戏呢?大多数时候都是孩子觉得无聊,觉得没有更好玩的事情,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人(家长或同龄伙伴)陪伴所导致的。家长要多花心思和时间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果等到孩子已经把看动画片或玩游戏作为唯一的爱好,问题解决起来就困难得多了。

《培养儿童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已经开始在当当网预售,独家首发。预订请点击:http://t.cn/RZwKgEi

http://s7/mw690/0020dSJkgy6OMLc4TjM6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