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男孩旅行 |
分类: 国外教育 |
(本文根据《爸爸,我们去哪儿?》一书编辑整理,
10月19日发布于“男孩部落”(微信号:myboyblog),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媒体平台转载,须注明来自“男孩部落”微信号
引言:
打从我的女儿出生开始,我就在考虑是否要经常带孩子出去旅行这个问题。很多过来人都跟我说,孩子太小的话,带出去玩儿也没啥意义,什么都看不懂,纯粹是劳心伤神、劳民伤财的事情。
不过在我看来,这也许只是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旅行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眼里看到的风景,也不仅是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而是一路上探索未知旅程的乐趣以及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亲身体验。
本文作者崔孝灿在《爸爸,我们去哪儿?》一书中提出,旅行是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分享了自己在5年时间里陪儿子完成的10次徒步旅行,并把旅途中的真情实感与行走中的教育之道融会贯通。
作为父亲,他给儿子创造了很多短期徒步旅行的机会,让儿子亲近大自然,和人打交道,体验各种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事情,并在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以前尴尬的父子关系。当儿子陷入失落、绝望、挫败的情绪之中时,他给了儿子无法替代的指引和帮助。爸爸陪儿子的亲身经历,会胜过无数次空洞的说教。儿子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和不断成长,也给了父亲很多惊喜。
正文:
比起妈妈温和细腻地对待孩子,相反,抑制住母性的本能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更大的帮助,我们应该直视这一事实。如果总是对孩子百般呵护,用心照顾,那么将来孩子就很难离开妈妈,无法独立成人。
在孩子即将进入青少年的时候,妈妈要试着将孩子送到外面,远离家门。如果不这样做,等到孩子成人的时候,就会受到“空巢症候群(中年主妇感觉失去自我认同性的心理现象)”或者“自我丧失感”的困扰。
培根曾说:“旅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次经历,而对于年少的孩子来说却是最好的教育。”父亲陪儿子的旅行,正是让孩子脱离母亲的本能保护,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的绝好机会。旅行就是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旅行途中,爸爸可以发自内心地告诉儿子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规则。对于儿子来说,和爸爸两人的旅行,是得到爸爸祝福的时间;对于爸爸来说,和儿子两个人在一起也是难得的幸福时光,同时也是建立自己在儿子心中形象的一个机会。
1、父亲要发掘儿子的未知潜力
父亲希望儿子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能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问题是父亲的育儿方法与母亲正好相反,他们总是想斥责、教导孩子。所以孩子总是排斥父亲,无法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越是这样,父子就越疏远。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生存技能,反而可能还会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
如果说孩子希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安全感,那么就希望从父亲那里得到肯定。孩子通常认为父亲是比自己更强大,更聪明的人。因此,当孩子得到父亲的肯定和称赞之时,就会产生自信感和成就感。而旅行可以让父亲重新认识儿子,并且发现孩子的优点。
2、将家族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
家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可以铸就人才。有个词叫“爸爸因素”,指当我们离开爸爸独立生活的时候,爸爸的态度、行动、职业道德以及和子女的关系类型对子女一生的影响。不可否认,爸爸会给孩子施加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当然所有的爸爸都希望给孩子积极的影响。希望把整个家族的文化基因作为伟大的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和儿子在旅行的过程中分享我爸爸、我还有我儿子彼此的过去和现在,也希望能够让儿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未来观。所以我常常将我们家族独特故事的发生地安排在旅行的日程中。
3、生存技术是父亲必须要教给儿子的
弗洛姆说,父亲的爱应该是忍耐宽容的,应该是恢弘大度的,而不应该是胁迫和专制的。父亲真正的爱应该是不断地帮助正在成长的儿女发展他们的独立能力,增长他们的见识,最终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权威,让他们摆脱父亲权威的影响。
通过和父亲的旅行,孩子可以学会独立。因为旅行是一个让人学会相遇和分离的平台。父亲会指导儿女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对付那些他们在具体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一个看、听、学习技能的平台。
我和儿子旅行的时候总是想告诉他各种各样的事。因为如果这个时候不和他说,就没有机会和他一整天待在一起,将我认为他需要知道的事情讲给他听了。我会从一些细微的事情和他说起,比如:“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你需要先买单。”到登山时和他说“看那面的高山,你需要成为像山一样具有宽广心胸的人。”
4、多给儿子留下一些印象深刻的画面
儿子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此时,和父母一起度过的珍贵时光和记忆对克服危机就具有很大的作用。战胜困难的力量正是从你爱的人给你留下的珍贵画面中诞生的。
在这其中,和爸爸的旅行也会成为儿子记忆中最珍贵的财产,将一直珍藏在他的心里。我坚定地要和儿子一起旅行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为了给孩子制造更多的记忆,作为父母应该创造更多的时间点,以此作为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5、将孩子培养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心理学家维克多 戈泽尔夫妇写的《如何培养世界级的人物》一书中写到,在400位名人中家境富裕、生活安逸、家庭和谐的只有58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历练和失败,都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也就是他们拥有能够战胜失败的复原力。所谓复原力是指可以回到原位的力量,在心理学中多用于描述战胜困难的积极力量。而复原力强的人就是内心强大的人。
如果觉得儿子过度依赖母亲,一点点小事就会意志消沉,而且缺乏韧性的话,那么就让儿子多多锻炼吧。锻炼并非是要让他接受苦难,或者让他悲伤。而是要让他超越自己,战胜自己的极限。
像我一样徒步也好,爬山也好。和爸爸一起行走的时候,儿子在不知不觉中会散发出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儿子的内心也会变得强大。行走对儿子来说是培养他内心力量的最好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起来的儿子,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勇于战胜它。我想其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儿子曾在一次徒步旅行后写道:“在徒步旅行中培养了我的忍耐力和韧性,也许这次锻炼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解数学题的时候,以前遇到不会的题目会马上放弃,现在学会了不看答案,自己努力把题解出来。”
6、选择挑战,而非安稳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无法总是选择正确的路或是捷径。也许我们会徘徊在十字路口,也许还会逆其道而行之。在旅行中,偶尔也要尝试迷路。但无论是在逆行路上,还是在陌生的路上,都要让孩子拥有不畏困难的勇气,让他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
在旅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危急时刻,也会经历很多日常生活中从未经历过的事情。特别是在徒步旅行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我也建议儿子尝试做各种不同的事情。我也希望通过这些锻炼,让儿子减少对挑战的恐惧。
其中的一点就是要“尝试迷路”。作为爸爸,我应该积极地给儿子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我不可能永远在他身边指导他。所以,“旅行中迷路”也是站在这个出发点提出的。在反复的徒步旅行中,儿子也渐渐地突破了自己,慢慢成长起来。
7、通过旅行中的日常哲学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正如卢梭所说:“我只有走路时才能思考。一旦停下脚步,我便停止了思考。”行走就是思考的过程。身体是心灵的碗,让这个碗慢慢运转的,正是走路。肖邦说,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10个小时的练习,而是1个小时的散步。
旅行可以让我们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捕捉到一些平时很容易错过的东西,让人们懂得思考。在和儿子旅行的时候,儿子经常会冒出一些令我意想不到的话语,让我大吃一惊。有一天我们在走路的时候,一辆卡车驶过,掀起一股强劲的风,儿子称这个风为“超强电风扇的风”,称出租车驶过的风为“微风”。为了引导他的思维,这个时候我会顺着这个话题继续推动。爸爸适当的引导会让儿子的思考更进一步。和爸爸一起分享的故事会在孩子的内心扎根,成为他将来认识事物的眼睛。
8、旅行中的学习和读书一样重要
孩子们通过倾听故事获得的知识,比大人们教授的知识更容易得到启发。特别是十几岁的孩子,经常将父母的话都当作唠叨。所以倾听故事有替代父母教导的效果。
当故事的画面感很强的时候,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当自己亲身访问故事中出现的场所的时候,故事就会产生生命力,孩子就不会忘记这个故事。
如果你还在纠结旅行应该去哪里的话,那么选择去历史悠久、故事丰富的地方不失为一个良策。将那里发生过的事情当作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会不知不觉地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9、建立和父亲的纽带感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纽带是否牢固,从孩子离开父母的那一刻便可得知。和父母之间有强纽带感的孩子,即使离开了父母也不会感到不安,反而会对外面的各种事物产生好奇。但是如果换成和父母之间纽带感较弱的孩子,就会很忐忑不安,他们会什么也不想做,也不知道怎么做。
过去50年间研究父母和孩子纽带感的研究员说,纽带感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且父亲和孩子的纽带感与母亲的不同。作为父亲,应该和孩子创造你们之间固有的纽带感。
那么和孩子之间相处时间不长的爸爸应该怎么创造和孩子之间的纽带感呢?我认为除了旅行,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在旅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遇到一些危险的情况。无论身体上的,还是思维上的。为了战胜这些困难,就要认真思考脱离这些危险的方法和在处理危险中所获得的收获。
更多与男孩养育相关的文章,请订阅“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号:myboyblog)查看。
直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可以快速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每天第一时间接收精彩好文:
http://sucimg.itc.cn/sblog/o37314d9c02f0b0d16a84a8ab912888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