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原创博文 |
http://s15/mw690/0020dSJkty6EA7o81oa3e&690
今天是西方社会比较流行的一个节日——感恩节。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表示感谢。然而,在如今的很多孩子眼里,父母的含辛茹苦似乎成为理所当然,老师的挑灯夜战仿佛变得无足轻重,别人的倾力相助早已无需感激涕零。从道德层面来看,这是由于缺乏感恩之心所导致的结果;从心理层面来看,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典型表现。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核心的品质之一,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关键基础。感恩,既可以被看成是性格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更是一种社交技能。充满感恩的生活氛围、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会让每个人收获积极乐观、无比温馨的感受。
让孩子懂得感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需要从小就在孩子的内心播下感恩的种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感恩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最后甚至长成参天大树。虽然婴幼儿对感恩的理解和认知不如学龄后的孩子,但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却需要从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开始。一个懂得感恩、能理解别人感受的孩子,相对来说就会更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也会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通过说“谢谢”播下感恩的种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懂得感恩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表达感恩,二是感受感恩。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就需要让孩子学会表达感恩,而表达感恩就可以从学会说“谢谢”开始。当大人递给他一杯水、当别人送给他一件礼物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教会孩子说“谢谢”。如果孩子学会了说谢谢,并不意味着他就懂得了感恩,但却可以为他播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当孩子真的能够从内心感受到感恩、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时,我们就不用再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表达感恩了。如果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我们就教孩子说“谢谢”,就迈出了表达感恩的第一步。即使孩子不愿意跟着说“谢谢”,我们也不用强迫,更不用纠结,无论如何,经常这样做,对孩子都是一种潜移默化。
让孩子学会忍耐和等待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如果我们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那么他们对物质的欲望就会逐步变得无休无止。孩子不断地索取,我们不断地去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并且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就不知道心存感恩。
如果孩子一有需要,马上就得到满足,甚至轻而易举地拥有一切,那么他们就会失去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样东西——期望。而期望之情往往就会带来感恩之心。很多东西,一旦孩子得到得越快,厌倦得同样越快。相反,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一件东西时,期望的时间越长,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得到之后的欣喜就越多,感恩之心就会越强烈。
营造感恩的家庭氛围
对待过于熟悉的人,我们往往会更加随便,也容易忽视生活中的很多美好瞬间。通常人们对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比对自己的家人更容易表达感恩。有些时候,家人之间表现得过于客气,确实也会让人感觉不太习惯。不过,如果要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我们还得尽可能在家营造一种感恩的家庭氛围。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孩子表达的感恩给予愉快的接受和积极的回应。这些方面,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当然,大人的以身作则是最利于打造感恩的家庭氛围的。正如培养孩子的其他品质一样,示范永远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孩子天生就会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表达感恩同样如此。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表示感谢,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在每个应该说“谢谢”的时候,我们都要大声说出来。比如,到饭店用餐,我们可以对服务员经常说“谢谢”;当家里有人过生日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份小礼物;遇到别人帮忙时,我们可以通过言行表达感谢。
创设感恩的重要仪式
利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我们可以在家创设一些重要的感恩仪式。这种比较正式的仪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如何表达感恩。这些重要的时间点,可以是每周的一个固定晚餐,可以是家庭成员过生日的时候,当然还可以是感恩节这一天。
(原创博文,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