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态度比符号更重要

(2013-10-24 20:55:13)
分类: 原创博文

http://s3/mw690/0020dSJkty6DGdEH6U232&690

最近有媒体报道,上海某小学出台新规:老师批改作业不能再用“×”,只能用“O”。虽然学校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符号的改变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温和一点,但还是让学校部分老师产生质疑。这样的做法也引发更多老师和家长的热议,大家都有一个疑问:符号的变化究竟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还是削弱了孩子的抗挫能力。

多年来,几乎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都是用“√”“×”符号批改作业,学生和家长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符号表示。转瞬之间的改变,既让部分老师难以适应,也让部分学生和家长不太习惯。

其实,无论用什么符号表达,代表的都是对或错这两种结果。说到底,这还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学校和老师需要改变的是对待所有学生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谓“差生”的态度,而不是改变批改作业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远比改变对错符号之类的形式主义更重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需要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呢?

1、放下架子,尊重学生

我们常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因此,有些老师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观念,师道尊严需要时刻维护,否则就会丧失教师的威信,动摇自己的地位。于是,他们就会成天板着一副无比吓人的面孔,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希望所有学生见到自己都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害怕。

如今的时代早已变迁,家庭教育观念日益更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大多已经习惯了比较民主的教育方式,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因此,学生更希望老师能够平视自己,而不是俯视。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知心的朋友一样交流,把学生当作服务的客户一样尊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样做,非但不会削弱老师的威信,反倒会拉近学生的距离。

2、因材施教,爱护学生

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接触的社会环境、成长的家庭背景、养成的行为习惯也都有很多差异,极端情况下甚至是大相径庭。因此,我们无法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倘若如此,在我们眼里就一定会出现所谓的“差生”和“问题学生”。

美国一项儿童心理研究成果,认为可以把大部分孩子归为易养型(情绪一般比较愉快,生活有规律,对新事物较为开放)、难养型(易怒,较难愉悦,生活没有规律,情绪较激烈)和适应缓慢型(很温和,但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时适应缓慢)这三种气质类型中的一类。

这就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交流和沟通方式,采用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对待。比如对于适应缓慢型的孩子,就需要具有更多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对于难养型的孩子,就需要用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跟孩子直接冲突。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爱护每一个孩子。

3、允许犯错,包容学生

在人的一生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偶尔犯点原则性错误并不是万劫不复的。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也写过大儿子安安和好朋友偷糖的小故事,在故事中,孩子的父母和糖果店老板一同智慧地教育了孩子,让孩子们真正明白了这个错误不能再犯。当孩子犯错后,如何做到龙应台所说的,让孩子深刻体会到“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这确实考验我们的智慧。

其实,孩子的每一次犯错,可能就蕴藏着一次成长的机会。当然,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并发挥自己的智慧,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犯错中得到成长。

4、坚持原则,管教学生

目前,也有另外一种现象值得关注。由于担心孩子的自尊受到影响,部分老师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抗着“爱和自由”的大旗,过度保护学生,对孩子的所有错误都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既不敢批评,更不敢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当然导致这种情况,也跟如今很多家长有关,因为在家里就不舍得管教自己的孩子,所以到了学校,更不舍得别人来约束和管教。

其实,老师跟家长一样,爱与管教相伴、自由与规则并行,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一旦孩子突破,我们一定要坚持住这些原则和底线。我们在无条件地爱孩子的同时,需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教,尤其是在教育孩子做人方面下功夫。如果老师和家长没有在小时候把自己的孩子管教好,终有一天可能就会给别人管教的机会。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