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时光就这么点,别浪费在培训上(转)

标签:
童年育儿 |
分类: 教育文选 |
http://s10/mw690/6d68a42agdc53655f01b9&690
如此焦虑的结果是,很多自感没有把握的父母,早早地把自己的心肝宝贝“拱手让人”——送进培训班、兴趣班,让专业人士替代自己培养孩子。
大谬!学前教育专家的观点是:3-6岁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不妨懂得“放手”,让孩子尽情游戏——这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
最好的玩具和教具不是买来的
“我给孩子买了好多益智玩具,他可喜欢了”、“我买玩具只买进口的,进口玩具的设计应该更讨孩子喜欢吧”……爱孩子的父母们往往一掷千金为孩子买大量玩具,因为现在父母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他们知道要尊重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也知道3-6岁正是游戏的高峰期。但是最好的玩具和教具可不是砸钱买来的。
学前教育专家、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说,现在的年轻父母群体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看重,很早就准备“抢跑”了。比如,做简单的数学、认识汉字,光这两件事情,就让很多家长无比焦虑。于是,家长们早早地买了识字卡片和数学教具,正儿八经地开始在家里给孩子“上课”。
这么做有必要吗?徐则民的经验是:教孩子学点简单的数学,只需要一副扑克牌。
一副扑克牌,拿掉J、Q、K以及大小怪,剩下的是四种花色的数字牌,这就是最好的数学教具。
针对3-6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玩法。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可以玩“数字排队”,根据方块、红桃、黑桃、草花等不同花色,挑出相应的数字牌,这样孩子就会对10以内的数字形成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计数的印象;到小班末,父母可以教孩子玩“比大小”的游戏,双方各拿一张牌,比如3和9哪个大,只要让孩子对数字大小有基本概念就可以;中班时,可以用扑克牌玩“多一少一”的游戏,比如拿出一张红桃5,要求孩子挑出红桃6和红桃4——在无形中,孩子就掌握了相邻数的概念。幼儿园大班以后,扑克的玩法可以再升级,让孩子学会“凑10”,父母随便拿一张牌,要求孩子根据牌面的数字,找一张能总和凑成10的牌——在玩牌的过程中,简单的加减就学会了。
至于单数、双数以及数字十百千位的概念,也可以自日常生活中学习。“最简单的教具,就是车牌。”徐则民注意到,现在很多家庭都用私家车送学,孩子坐在汽车里怪无聊的,能看到的就是窗外的小汽车。其实,沪牌车除了打头的“沪”字以及紧挨着的字母外,后几位通常是数字。所以,父母在送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时间碎片,教会孩子从车牌认数字。“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无论是数数,还是理解不同位数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车牌里学会。
别轻易把孩子扔给“他人”和“他物”
3-6岁不仅需要游戏,也需要父母的陪伴,亲子互动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底是自己辛苦一点,把孩子这段宝贵的时间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还是图个轻松,把孩子送出去给别人带,做父母一定要在这件事情上做出一个价值判断。”徐则民说。
怕辛苦,是很多年轻家长的通病。陪孩子做游戏,在很多家长看来也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而今,因为iPad等电子产品的出现,加之早教软件推陈出新,很多年轻父母仿佛找到了一位得力“保姆”。
“iPad上的游戏再精彩,它提供的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根本无法替代做游戏的现实感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儿童图画类APP为例,徐则民说,让孩子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作画,iPad上的软件做得再精美、再仿真,这和现实中让孩子拿起纸笔作画,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对幼儿来说,接触不同的颜料、拿捏不同的画图工具乃至在不同的纸张上画图,这些感觉和经历对他们来说是异常宝贵的。
考虑到画画有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不少父母还早早地把孩子送进了美术类培训班。但在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是否要让儿童参加美术培训,正在形成争议。有专家指出,从很多知名画家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虽接受过美术技能培训,但通常都是在中学甚至大学阶段。过早地接受美术技能训练,或许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多大好处,甚至还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
徐则民有直接的感受。有一次,她让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玩画画的游戏。“把恐龙带来城市,会发生什么?”根据这一主题,她要求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作画。接下去发生的一幕,让她深感意外:一些接受过美术培训的孩子,抓耳挠腮,面对着一张白纸迟迟不动笔;但班上那些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孩子,反倒拿起笔画了起来。为什么?“因为外面的老师还没有教过他们怎么画恐龙,没有样板,他们不会画了。”
这就是培训的弊端——很多技能性的训练,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徐则民又进一步观察,找到了更多的佐证。比如,受过美术训练的学前儿童,画出来的小树不外乎三四种模样,要么是三角形的圣诞树,要么是用曲线勾勒树叶;画出来的鸟也是“格式化”的,头都是圆的,翅膀是三角形,鸟嘴也是统一的箭头画法。“孩子画出来的孔雀都是开屏的,小草都是齿状的,云的画法也都一样……”
徐则民说,做一个聪明的家长,应该有甄别和取舍的能力。“孩子的童年时光就这么一点,是浪费在无聊的培训上,还是让他们享受童年应该有的快乐时光,这取决于父母。”
【相关链接】
1、我的孩子对于上兴趣班其实并不抵触,每次我征求他的意见,是否要报班学一样本领,他都欣然同意。既然孩子学习意愿强烈,我是否应该继续给他报班?
徐则民:孩子为什么愿意去培训班,他是喜欢去培训班上课,学知识,还是更喜欢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在我看来,后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如果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报班,我的建议是,要对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做点考察。比如,授课方式是以老师讲为主、接受式的教学,还是老师想着办法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对儿童来说,呆板地听老师讲、跟着老师学,只会消磨他们的兴趣。
2、现在小学一年级就直接上课文,而公办幼儿园又不准教拼音,家长只好给孩子报班在外面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徐则民:我们所有的人都上过小学,请问有谁拼音没有学会的吗?!实际上,很多教育专家已经重申过很多次,只要孩子智商正常,没有人学不会拼音。既然如此,家长为什么还要心急,提前一年就送孩子去学拼音?
须知,儿童的认知是有发展规律的。提前一年学,往往“事倍功半”,而当儿童的智力发育到一定水平,比如到了小学一年级,即使从来没学过拼音的孩子,入学几个月后也能马上学会,只不过刚开始,他可能学得吃力一些,没有“抢跑”的孩子表现得好。
是提前一两年学,学得很痛苦,还是晚一年学,学得轻松一些,这全在于父母的选择。其实,抓住这一年宝贵的学前时间,完全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父母可以让他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锻炼身体;接触大自然,保持一颗好奇心。我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而不是盲目地报班,抹杀孩子的天性。
3、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是很重要的。在家里,比起听父母讲故事、一起玩游戏,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注意力反倒更集中,可以一个人坐很久。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徐则民:正常的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因为电视机的画面是一种强刺激,图像声音都不断地在变化。我们之所以非常强调亲子互动和游戏,乃是因为这个过程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为孩子今后上小学做准备的过程。上了小学,课堂里不可能出现像电视机屏幕上那样的强刺激、牢牢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所以,倾听、理解、参与,包括如何和人打交道,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要“学习”的。
(本文摘自《文汇报》,2013年5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