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

标签:
价值观教育观父母育儿 |
分类: 原创博文 |
http://s13/mw690/6d68a42agd0a427bd642c&690
节目中分别找来了两位28岁的年轻人,一位是跑遍全国、参加过20多次公务员考试的“考霸”,去年已经被某地一事业单位录取,但他还不死心,立志一定要考上省级或国家级公务员,妈妈是儿子的坚定支持者。另一位则是毕业考上公务员一年后,不顾老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决然砸掉了这个让无数年轻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下海经商,搞起了令很多人不屑的蔬菜生意,踏上了追求自己梦想的旅程。
如今相当多的父母和年轻人,都把公务员这个二十年前被很多人抛弃的职业,重新视为机不可失的“铁饭碗”,纷纷挤破头皮去争抢。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想法也很简单,这个职业既稳定,又轻松,福利还不错。在他们心目中,能够拥有这份工作,就是换来了每天“一杯茶、一张报纸”的舒适和安逸。
从这些父母对待子女择业的观念中,我们其实也可以解读出他们教育子女的观念。希望孩子的工作轻松而又收入不菲,从另外的角度解读,就是不愿孩子付出太多甚至受苦受累,但又能得到较大的收获,再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态。希望孩子工作稳定且有保障,折射的却是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生怕孩子在外面经受不了大风大浪,再说得夸张一点,就是家长在为自己教育子女的失败而赎罪。
如果家长对孩子始终抱有这样的想法,自然就更暴露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这种心态容易导致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而目前的年轻父母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因此,常常会出现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有的劲儿都往一个孩子身上使,过度的保护和无节制的溺爱令孩子窒息难耐。在孩子无法承受的同时,大人们往往也是筋疲力尽,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真不好养。其实,养育孩子跟练气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力道一定要把握好,过犹不及,如果用力过猛,既会伤害别人,自身也容易受伤。
其次,这种心态容易导致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和限制。由于很多父母总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沿着他们早已设计好的人生路径行进,就像开车一样,始终紧握方向盘,只要孩子前进的方向跟规划的路径不一致,立马把方向拽回来。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父母习惯支配孩子的一切,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没有任何自由可言。近日,中国青年报对332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人表示身边过度干涉子女的父母很多,90.2%的人感觉父母这种做法会给子女带来很大压力。调查中,父母干涉子女,排在首位的是“谈恋爱结婚”(78.2%),其次是“找工作和职业发展方向”(60.2%),其他依次是:选择学校(59.3%)、选择专业(54.1%)、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42.5%)、培养下一代(37.7%)等。
最后,这种心态容易导致对孩子的过度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的真实源头就是父母没有坚定的价值观和强大的内心。对于每家一个孩子的无奈现实,很多家长就会用患得患失的心理来抵御,任何事情都会谨小慎微、防不胜防。恰好又身处这样一个安全感极度缺乏的时代,更加剧了不少人的焦虑,唯恐自己的孩子无法在未来安身立命,所以就把孩子逼向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等功利之路。父母的焦虑和恐惧,无形中就这样代代相传,最终淹没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梦想和抱负。
父母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养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同样,养育孩子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也能判断出他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价值观。
如果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喜欢大骂贪污腐败,却紧紧依附体制;喜欢抱怨社会不公,却大肆投机取巧;喜欢痛陈上司不是人,却千方百计折磨下属;喜欢批判教育体制,却总是唯分数是从;喜欢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却把教育的责任统统推给学校和社会。
家长的价值观是一个家庭教养孩子的核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如果父母秉持普世的价值观,往往就会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如果父母秉持功利的社会价值观,往往就会培养出急功近利、趋炎附势的孩子。父母做人的价值观对了,教育孩子的价值观也不会错。
(付小平,写于2012年12月12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