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伤在作业上

标签:
作业孩子教育育儿 |
分类: 原创博文 |
http://s4/mw690/6d68a42agcf29325e1bc3&690
最近几天,一个10岁孩子写的《退学申请书》引发社会关注,当我第一次看到时,竟然不敢确信这些文字出自10岁孩子的笔下。后来经媒体朋友证实,的确出自孩子本人。暂且不论到底是谁写的,但文中的一句“我申请退学,不想把理想葬送在无聊的作业和考试中”,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说出了如今中小学生的心里话。这段文字令很多人无比震撼,也足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深入反思。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老师最近发了一条微博:“家庭作业越多,学习效果越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沃克教授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花得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差。美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那些学生做大量家庭作业的国家,在学术成就上的国际排名没有家庭作业少的国家表现好。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特劳特魏因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方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是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两者都直戳目前中小学教育的软肋,大量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压得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让部分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逼得个别脆弱的孩子选择轻生。
就在11月20日,化名为小亮的孩子从16楼跳下摔在小区门口的花从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他跳楼的窗台下放着一册英语作业本。“我去死了,88。”这是12岁的小亮写下的对这个世界的最后留言。同学回忆:“昨晚小亮作业未完成,遭老师严厉批评并撕碎课本。”
在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反思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家庭作业超负荷这种非正常现象。虽然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在呼吁要给孩子减负,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但事实却是越减,学生的负担越重。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的指引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考证大军,越来越多的孩子换了拉杆式书包,高中的知识初中学,初中的知识小学学,小学的知识幼儿园学。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下,孩子却渐渐出现了厌学的反应。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已经超过30%。我看到过的最小厌学者是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男孩子,他的家长帮他报了拼音、逻辑思维、画画、围棋、英语、钢琴一共6个学习班,他的空余时间都是在学习班或者在赶往学习班的路上度过。渐渐的,父母发现,只要去学习班,孩子就说胃难受,吃了东西就会吐出来,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如果问他学习班的事情,他就会大发脾气。
导致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和老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迎合上级考评要求,一味追求升学率,让孩子通过大量重复练习取得更好成绩;二是家长出于自身虚荣心的考虑,以及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功利思想,一味追求高分数,配合学校和老师逼着孩子完成大量“无聊”的作业。
其实,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明白,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跟所花时间和作业量成正比,这就跟不是吃得越多就一定长得越胖的道理一样。很多时候,作业过多,反而还会适得其反,正如上述几位专家的研究结果。
如今的孩子,正面临如下的尴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独立的思考越来越少;外在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当前社会背景下,排名前三、角逐名校成为普世价值观,他们不得不唯“考分”马首是瞻。
我一向认为,考试分数能否提高,学习成绩是否优秀,不仅仅取决于孩子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家长的教育是否跟上、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是否跟上。如果把分数和成绩比作一个支点,除了做大量作业,还要找到成绩停滞不前的内外原因,并加以调整和改进,才能充分利用更多的杠杆来撬动学习成绩这个支点。
当前教育走入怪圈的原因有很多,从学生本身来说,缺乏主动、内在的学习欲望和目标,对所学课程提不起兴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梦想,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的“最大元凶”。现在的家长都很宝贝孩子,希望他学这个、学那个,但是真正有几个是孩子们自己喜欢的呢?
如今,无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大多数人自身学习动力不足,无法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很多人只在乎考试成绩,却不关注学习对人生成长的意义,不会因为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学习。
人生是一场长距离的马拉松,而不是一闪而过的百米竞赛。对人的漫长的马拉松式的终身教育来说,起跑线不是要提前学习什么,也不是要提前学多少。在起跑的时候让孩子有旺盛的学习兴趣,健康的学习心态,充足的学习动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孩子学习之初,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逃避痛苦的天性,孩子也如此,如果在一接触学习的时候,孩子们就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那么他根本就没有动力去主动学习。可以说在这个终生学习的时代,找到学习的快乐就是上了天堂,反之则是一辈子的痛苦。
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种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学习环境,使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内在动力发展成为积极的爱好,而非成年人以自己希望孩子所具有的动力来替代孩子本身具有的那些内在动力。纵观当前中小学教育,无论老师多么资深、教得多么出色,孩子如果没有内在学习动力,成绩仍然上不去,而有内在学习动力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无师自通。
如果说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内因,那么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就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外因。只要把家庭教育这个杠杆正确运用,就能以更大的力量撬动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支点。
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并间接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上。父母之间、父辈与祖辈之间尤其是婆媳关系不和谐,肯定会影响家里的小孩子,他可能就此不爱读书,讨厌呆在家里,更有甚者还会离家出走。在控制自身不良情绪方面做得不够的家长,一定要改正,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这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如何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从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这也是父母需要不断反思和修炼的。
除了孩子和家长这两方面的因素之外,学校和老师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目前更多承担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样,教育工作者也肩负神圣的使命。这就需要他们为我们的下一代奉献他们的良知,需要他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这是撬动孩子学习成绩这个支点的另一个更大的杠杆。
如何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即使是聚焦于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也需要一批又一批怀揣教育梦想、始终抱有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结的先行者率先推动中国教育的变革。
(付小平,写于2012年11月23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