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付小平V
付小平V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25
  • 关注人气:2,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转)

(2012-11-15 09:38:40)
标签:

孩子

独一无二

教育

育儿

分类: 教育文选
我曾经看过一本写孩童教养的书,书中说:“上帝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伟大的计划。在祂眼里,你是独一无二的,不信,去看看那些树吧,上帝甚至不会造两片相同的叶子,何况对我们人呢?”

瞬间,我被这“伟大的计划”和“独一无二”击中了。

是的,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孩子也是。你们拥有各自独一无二的生命蓝图。

家长们,我们在做什么?

对目前的应试教育不只家长茫然无措,专家们也开始说“不”。报纸杂志也纷纷举例说,让三岁的孩子跳芭蕾是对其身心的伤害,他们还举例说:一所“高级”学校招生,只招一名钢琴特长生,但前来应试、拥有钢琴十级证书的就超过十人。

不能跳芭蕾,也不能再拼命学钢琴以免“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多的“不”,那么“是”在哪里?换言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其实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述,孩子就是一个“野蛮人”。他和你一样,需要为个人发现的刺激而激动;他和你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他需要浪费一些时间尽可能地自己去发现一些东西。

处在“爬行时代”的孩子,给他任何东西,他几乎都会塞到嘴里去尝:这是他这个年龄段与世界相处的方式,“用嘴巴品尝世界”。一般的家长看见后都会马上夺下他的“尝试品”,这个时刻,其实夺去了他“品尝”世界的权利。作为引导者,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给他一块糖或者其它无害的尝试品,告诉他:这是甜的,这是被子,这是树叶,这是红色的花,这是被阳光晒过的葡萄……不要以为“爬行时代”的孩子就没有学习能力。科学家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最起码是偷懒的。尽早开始培养孩子没有错,而错误在于培养方式。

我们一边向应试教育提出无数的抗议,一边拼命成为应试教育最忠诚的迎合者,试验品便是我们的孩子。把他格式化、模具化、机械化,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做的事情。

也许很多年后,应试教育体制已经变革,我们的孩子也完成了自我变革。我们是否会听到《朝圣之路》开头那段儿子与父亲的对话?儿子对父亲说:你不是在生活,你只是活着。

我们如何顺应孩子好奇心、记忆力

在朋友家,我看到她初学站立的孩子,一分钟见不到妈妈就会哭,但只要电视开始播广告,他便马上盯着那些舞动的画面,听着节奏感很强的声音,停止哭泣。这时,善于观察和引导的父母,便可找一些能吸引他注意的、有益的音乐与动画来配合他。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并不完全是孩子教育的指引者,而是一个善于发现的配合者。

1-3岁是听觉和视觉发育的综合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我的小侄子在这个时期没完没了地让妈妈给他讲故事,重复的故事他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指出妈妈讲错的某个细节:这个怎么和上次不一样啊?妈妈毕竟不是故事大全,无奈随手拿来《唐诗》、《宋词》来偷换睡前故事。没想到的是,基本听不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他,竟然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大境界都背下来了。虽然他奶声奶气地背的根本不是那个“白鹭”和“萧萧”,但是没关系,这是种子。梭罗说:只要你有一颗种子,我就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如果家庭有条件,不只可以这样“偷换”故事,亦可在家中进行双语甚至多语交流。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记忆力和对语言的兴趣都是惊人的。

而晚间的睡前音乐,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古典音乐。稍稍告诉他一些关于音乐背后的故事。后来便会询问他:今天听什么?他会自己选择:今天萧邦。如果他连续选萧邦,我们会咨询他,天天让萧邦弹,他会累的吧?小侄子便很体贴:那就“两柱”吧———当然,他指的是《梁祝》。让他自己选择,他便可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有时候是有计划的,有时候则是无心插柳。一次在校园和朋友家七岁的男孩散步,他说:“你知道吗?有一种叫彗星兰的兰花,只有一种非洲长喙天蛾能给它传粉。”“啊?为什么?”我问。他说:“因为那种兰花的花蜜,藏在花的底部,很深,长喙天蛾有30多厘米长的口器,刚好可以吸到花朵底的蜜,其它昆虫都不行。”我很吃惊,他竟然讲到了非洲、彗星兰、长喙天蛾、口器这些词,“你从哪儿知道的?”“放假时大伯看《植物王国》,我跟着看到的。平常妈妈不让看电影,要打鼓。”———打鼓,是他父母为其选择的“特长”,他们不知道孩子能讲出“非洲长喙天蛾”、“口器”这样生僻的词。他还讲了这部纪录片的其它内容,我认真看过有些都忘记了,这孩子只是随便地看,竟记得如此深刻,这让我甚为嫉妒。当然,我只是嫉妒他这个年龄的好奇心与记忆力。作为交换,我教他试着拔下串串红的花管,让他尝尝花蜜;顺便告诉他,我们平常吃的蜂蜜之所以与串串红里的蜜味道不同,是因为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加入了蚁酸。

了解孩子自己的节奏,让他自己建立与世界的关系

回想起我们“野蛮”的童年,几乎每个人都是狩猎者和采集者。哪怕你只是在野外采了一枚龙葵放进嘴里,或抓到了一只蝴蝶、蚂蚁放在小盒里。作为一个自然写作者,我要说,这是一个孩子成为“博物学家”的开端。孩子们是天生的博物学者。

即便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也会有树;随便哪一棵树的基部,对于昆虫、细菌等微小的居民来说,都算是一个古老、未被干扰的世界。你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个放大镜、显微镜或望远镜。它们并不只是“镜”本身,而是你给孩子的一种新目光、一个观看世界的新方式。鼓励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建立小组,再送他们一本《野外指南》之类的书,让他自己尝试着干扰一下世界,而不要教他应怎么做。我们能做的是,表扬孩子的主动性。

在青少年时期,让孩子去“冒险”,哪怕只在公园里———当然,最好是荒无人烟的野外或国外(如果资金条件允许的话),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所有东西。当这个过程结束,他可能会选择把医生、律师或军人作为职业,但无论是心理空间还是生活中,他都拥有了一位博物学者的眼光与心态。他会因此感激你。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生态学家威尔逊小时候喜欢观察蚂蚁,父母没有阻拦他,更送他一台显微镜。于是,他迎来了生命改变的一刻:“我发现了自己在一个小世界里,完全是野性的、不受约束的,没有被人塑造,没有老师、没有书,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预言的东西……”

孩子天生就是珍宝的追求者和收集者。在8-12岁的时候,很多小孩都建立了秘密的空间。他们需要一个能上锁的抽屉,里面藏的可能是大人看来毫无价值的一片小树皮、一只蝴蝶的翅膀,或几页笔记、早恋纪念品……里面存着什么东西,很可能取决于我们是否在适当的时间给了他一只望远镜、一台显微镜,或书架上的一本书。

威尔逊就8岁时父母给他的显微镜谈他的工作:“不是为了获得我现在享有的赞赏(他确实得到了应得的赞赏,比如两个普利策奖),主要是渴望获取知识,我关注的东西比其他人多……”有了这样的渴望与关注,学习便不再是被要求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这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教育孩子与自我救赎

坦率地说,我们让孩子弹钢琴、画画或者跳芭蕾,很可能是因为别人也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我们选择把他交给别人、交给众多的“兴趣班”,而无暇关注孩子真正的兴趣。在经历“应试教育”的魔圈前,我们让孩子经历了自己逐众心理和无所适从的心理“魔圈”。

我们真的用心对待孩子了吗?我们真的意识到他(她)是“独一无二”的“杰作”了吗?

王人平“育儿名博”有这样的介绍:一位普通父亲的自我救赎。他还说:“常有父母问我,为了教育孩子要学这么多,还不一定好用,值得吗?要我说,不值得。你要是单纯抱着教育孩子再作功利之用的心态来衡量自己的付出,那你注定会失望,因为你已远离了自我。不断学习、反省,都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态度,是我们对自己生命负起的责任,孩子只是在客观受益而已。”

我非常欣赏王人平的坦诚与客观,在这个时代,教育孩子与自我救赎应该是同一条路:向上的路。文/安歌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年11月10日,作者为安歌,诗人,自然写作者。著有《植物记》、《影树流花》、《一个人的地理》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