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2012-11-11 20:18:15)
标签:

情绪调节

教育

育儿

分类: 原创博文

   http://s15/mw690/6d68a42atce3756431b8e&690

    情绪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对错的。我们往往只期望体会到持续的快乐、开心等正面的情绪,不希望体会到愤怒、嫉妒、失望、悲伤、不快乐等负面情绪。但只要我们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负面情绪。在亲子关系中,如果我们出现了负面情绪,需要及时调整、恢复自己的情绪,并尽量不把这些负面情绪体现在教育行为中。

家庭教育是漫长而宏大的工程,在亲子互动中,快乐、幸福时常伴随着生气、焦虑、无可奈何等负面情绪,而且父母在其他地方的情绪波动也很容易带到亲子互动中来,如果负面情绪得不到舒缓和调节,必然影响亲子沟通。所以父母首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才能构建亲密的家庭教育关系。

当父母出现负面情绪,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调节自我情绪:

第一步,首先要学会暂停

“冲动是魔鬼”,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当人在情绪而非理智操控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一个给我打电话求救的爸爸就告诉我:“我当时脱口而出,‘你不要回来了,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孩子。’说了以后我就后悔了,可是当时我就没有控制住。”

在情绪激烈的时候,家长要学会从潜意识做主掌控的“冲动反应”状态,进入到意识做主掌控的“理性回应”状态。只有在意识主宰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办法去做新的选择,才能够有效地去解决冲突。那么怎么才能从潜意识状态,就是情绪控制的状态进入到理智控制的状态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暂停,让自己先冷静30分钟,然后再继续其他步骤。比如喜欢在生气的时候动手打孩子的家长,可以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预先设置只要举起手,在脑子里马上就会有声音大声喊“停”!

我的暂停方式是,我给自己设置了一句话,当我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说:“我很生气了!”听到这句话,我的爱人会明白我快要控制不住了,她会离开让我冷静;如果面对的是孩子,这句话其实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它告诉我,我需要赶快离开现场了。

如果我们学会了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喊暂停,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让冲突事件重现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把冲突事件重现了,标明双方的情绪,我们才能进一步去探究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情绪,做出我应该怎么办的准确判断。

平常人所说的重现即是在大脑中回放一遍冲突过程,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这种方式除了让自己更生气以外,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我建议大家用中立观察者的方式去重现现场。

1、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当时的场景象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想象你又重新经历了一遍当时的场景,从自己的双眼向外望去,重新体验当时发生的事情。观察自己听到的东西、感受到的东西——你所能获取的一切信息,在发生严重冲突的地方停止,同时标明自己当时的情绪。

2、让镜头暂停在严重冲突的地方,仔细观察一下冲突的对方。注意他的呼吸、他的姿态、他的面部表情、行动和说话的方式、声音的速度和语调,所有的这些非言语信息都能告诉你这个人当时是怎么样的感受。容许你的意识进入他的身体,跟着他的姿势活动,包括你刚才注意到的所有那些非言语行为。在你完全变成这个人的时候,感受一下真正成为他是什么样的感觉。

3、现在你把自己当成事件的观察者,你所站的位置离你看到自己和看到冲突对方的距离是相同的,还要确认你所处的观察位置是与你和那个人成视觉水平的——不能高也不能低。

4、让冲突事件重现,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注视、聆听呈现在眼前的当时的情景,就好像你是第一次观察这两个人。用这种中立的思考方式,关注你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特别留心其中一个人做的什么事情怎样刺激或者诱发了另外一个人的反应,其中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刺激另外一个人的情感。尽可能从这个观察者的角度了解这种相互作用。在你观察这种相互作用的时候,以这种身份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在这个练习中,很多人能得到重要的、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让我们理解到自己的行为怎样引发了别人的一些反应,或者别人的行为怎样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反应。

第三步,审察情绪背后的思维

重现冲突后,我们起码已经明白自己有什么样的情绪,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也就是情绪背后的思维。心理学中有一个ABC理论,它指出我们对事件的诠释不同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同样是一个笑容,如果抱着善意的态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别人的示好;可是从另外的角度,我们可能认为是嘲笑。所以,我们怎么想的会决定我们的情绪。

同时,我们还要找到我们最终的诉求是什么,我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并思考如何借自己的一点改变,帮助孩子成功的满足你的需求,重建亲密关系。

第四步,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知道是什么思维导致我们的情绪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试着改变思维,来平复我们的情绪。比如有的人的看法是比较极端的,对一件事的看法非黑即白,所以出了问题后,往往看到的是最坏面,而且还要放大到全局。但如果稍做转变,把非黑即白的想法改变成百分比的想法去标明优势、好处,从主流、大局出发,那么再看事情可能就不是那么糟糕,情绪也会更容易平复。

第五步,采取建设性的行为

当经过前面几个步骤后,我们的情绪基本平复了,我们也很清楚自己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就需要采取建设性的行为,让事情能往好的方面发展,让我们的亲子关系能更亲密。

我在教育女儿的时候,也会遇到情绪崩溃,控制不住的时候,我一般会采取上述几个步骤来调节我的情绪。

比如,有一次,4岁的女儿对别人不礼貌,我让她一个人反思,但是她非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情绪激烈地说:“你不是我的爸爸了,我没有爸爸了!”这句话让我怒火中烧。面对这个令人生气的场面,我是这样调节自己情绪的。

首先,我大声地说:“你这样说爸爸很生气”,然后我离开她,让自己先冷静冷静。

其次,当我冷静以后,我以观察者的身份重现了当时的场景,当我教育孩子的时候,因为我采取的教育方式,孩子很抵触,说了很伤人的话。我觉得很生气,有挫败感。

接下来,我剖析了产生这些的情绪原因,我会有这样的情绪,是因为觉得她怎么会这么没有礼貌,而且不知好歹,我处罚她了,她还不改正。我其实最需要的是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改正错误。

然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女儿不是故意和我作对,是因为我的做法让她情绪激动,她是在无法控制情况下说出那番话,而且还不是她的真心话。

最后,我的建设性行动是:我要采取一个她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强硬的让她自己反省的方式,而是先告诉她爸爸其实很爱她,不能忍受她说的不要爸爸的话。而且,爸爸还很生气她的不礼貌,因为讲礼貌是表达对别人的尊敬,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我顺势讲了一个没有礼貌的小猴子的故事。

结果,女儿很配合,她的情绪也完全平复,而且最后我也达到了我的初衷,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做出改变。

在父母学习调节自己情绪的过程中,我觉得圣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值得大家共勉:“主啊,请赐我安详,接纳我不能改变的事物;请赐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东西;并赐我智慧去认识这两者的差别。”

(付小平,写于20121111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