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上微博你能不关注我吗(转)
(2012-10-25 09:55:18)
标签:
微博教育亲子沟通育儿 |
分类: 教育文选 |
孩子的微博成了家长的“监视器”
◎朱文
前不久,南京一对父女在网上微博的一段对话竟然引来了3万多人次的网友关注和3200多条网友评论,着实让这父女俩火了一把。
■父女俩微博上演“躲猫猫”游戏
国庆节前夕,网名叫“@依旧莼白咖啡”的女孩在微博上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并把这些“妙计”公布出来:“8天长假,老爸管得严,不让乱跑,不过山人自有妙计!30日宅家,1日出去唱K,跟家里人说是去朋友家玩的!2日出去涮火锅,就说出门充话费!3日出去逛街,就说去营业厅交个网费,4日……”
本来,这个女孩也就是呆在家中无聊,想在微博上随便写写好玩罢了,可谁知在网上竟然招来一个“陌生人”的关注。一个微博名叫“@山前老李”的人很快就回复了一条评论,口气很不客气:“老实在家待着!!吃火锅、逛街必须由你妈跟着,充话费、交宽带费你可以上电信网厅的网站办,想出去瞎晃,门也没有!”
女孩看到这条评论,气得直接回了一句:“你谁呀?去死!”没想到,没过多久,那人又回复了三个字:“李××。”好嘛,原来是这个女孩父亲的名字。“@山前老李”竟然就是女孩的老爸!女孩看到回复,大吃一惊:什么时候爸爸也学会玩微博了?而且还神不知鬼不觉地成了她的粉丝,一直在暗中监视她!女孩慌了,只好忙不迭地又在微博上一个劲儿地道歉:“爸!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啊。您怎么也玩微博了?汗。”
这则在网上真实发生的“遭遇战”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兴趣,几天之内就引来3万多人次的转发,以及3200多条评论。网友纷纷评论说:“小姑娘,微博有风险,刷博需谨慎!”“这下子明白微博的威力了吧?你知道有多少双家长的眼睛盯着咱们的微博哪!”“老爹潜伏微博,玩微博的孩子伤不起啊!”“妹子,老爸喊你回家足不出户呢!”“孩子,你还活着吗?国庆长假估计你要被关禁闭了。”
“这下丢死人了!居然这样火了!”“@依旧莼白咖啡”随后在微博上这样写道:“玩微博的老爹伤不起……祝爸爸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10月7日,网友转发的热情仍不见减少,“@依旧莼白咖啡”不得不再发一条微博说:“谢谢大家关注,老爸已经保证不玩微博了,大家都散了吧。我和老爸找到了一个电视的报道视频,没找到广播的,有劳热心人看到哪儿有报道给条链接。这事对我们爷俩来说,也是人生一件大事了,要收藏起来。祝大家国庆节后工作快乐~~”
■在微博里被妈妈偷窥的孩子伤不起
实际上,这对南京父女的经历并非个例。有一位高三学生在开学前就曾在自己的博客写下了类似的苦恼。
“有一段时间,我很是喜欢微博,喜欢右上角的粉丝数增加的提醒,喜欢打开微博十几条评论纷至沓来……人都喜欢被关注、被关心的感觉,该上高三的我心中的这种感觉更是强烈。结果,我的微博最终还是被妈妈发现了。没想到她也开了一个微博,专门用来监视我,因为她在微博上只关注我一个人。我感到气愤、难受……我的眼睛都哭肿了,但眼泪还在自己流。”
“我只是没想到,妈妈会用这样的办法监视我。我只能想到‘监视’这个词语了。明天,也许是在我刚出家门时,妈妈,你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然后监视我有没有上课开手机,有没有发没用的微博吧?难道真的非要把我削成没有棱角、没有分岔的树干吗?”
“我只能舍弃微博了吧?可谁能告诉我一个谁都找不到的地方,让我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地、不管不顾地宣泄一下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留给我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QQ我舍弃了,不敢乱说话;难道现在微博我也要舍弃了吗?我只想要一个这样的私人空间,一个我想说什么都不用顾忌的地方。于是,我又写了几条微博给妈妈看,然后就毅然决然地舍弃了这个微博。没过多久,我又开了一个新的,现在是两个微博一起用。可是,这样有意思吗?”
以上这段高三学生的内心独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大批孩子被关在“笼”中,内心却渴望与外在世界交流、宣泄内心情感的愿望。
实际上,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想了解与反了解的冲突一直存在。在十几年、几十年前,孩子们经常把内心的秘密写在日记本里,一些父母是从孩子的日记中窥探他们内心的真实世界的;如今,日记本演变成了网上的微博,而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紧张的关系依旧存在着。
■偷看日记和微博都是一种交流障碍
其实,无论是过去的偷看日记还是现在的微博偷窥,都反映着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交流障碍。大多数未成年的孩子一般每天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他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本来应该处于无话不谈的良好状态。但很多孩子之所以瞒着父母在微博上注册自己的虚拟网名,就是为了给自己谋划一个独有的空间和领地。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在加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希望有自己独立的行为方式,也希望像大人一样在社会上发表独立的观点和感受。微博正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
而我们那些喜欢操心劳神的父母们对孩子们伸出去的“触角”却神经十分紧张,生怕他们在“社会”上惹事生非。同时,由于两代人之间越来越缺少直接而坦诚的沟通,“偷窥”、“监视”的行为就成了父母们满足好奇心的无奈之举。他们也希望在孩子的微博上发现一些孩子的真实想法,甚至是“不好的倾向”,以便能及时地采取措施防微杜渐。殊不知,这种做法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会带来更深的隔阂与交流障碍。
做父母的应该学会“放孩子一马”,保持一些距离和空间,这样孩子才能更自然、更无拘无束地成长起来。很多孩子在内心已经向成人社会发出了“爸爸妈妈,上微博你能不关注我吗”的请求,开明的父母应该学会在微博这本“日记本”上也加把锁。就像“@依旧莼白咖啡”的父亲最后所做出的“不玩微博”的艰难选择一样。即使你天天上微博,也大可不必那么关注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