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结束的这段时间里,总有这样一些学生见诸报端:他们兴趣广泛,喜欢阅读、旅行、写作、探索;他们身心健康,性格活泼、开朗、自信;他们成绩也很优异,总是受国外名校青睐。而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开明,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呵护孩子的兴趣。这些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该施肥时施肥、该除除虫草时除虫草,但他们都不会成天守住庄稼不放手。
我把最近几天关注到的几条相关微博整理如下(限于@付小平V的精力和时间,无法关注到所有案例,也欢迎博友们补充):
6月21日,@中国教育研究
发表微博: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23岁杭州男生张维加,近日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士。张维加以兴趣为驱动、不追求分数、自由发展的成长轨迹引人思考。
他没上过幼儿园,小学、初中也没有择校,就在镇上的普通公办学校就读。原文地址:http://weibo.com/2334007621/yoS8z5Lqn。
6月22日,@新浪教育
发表微博:【16岁男孩出书十本】5岁发表第一篇作品《小凤凰》,12岁出版第一本30万字著作《心海潮音》,15岁成为湖南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就读于浏阳市一中的16岁少年林卓宇,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说,阅读、旅行、音乐给了他创作灵感;家长说:孩子喜欢的都满足,前提是不溺爱。原文地址:http://weibo.com/1225314032/yp2OZud5J。
6月14日,@付小平V评论
@环球家庭教育的一条微博:【让孩子做父母的老师,让孩子“觉得”比父母更有本领更加聪明,这是需要父母的教育智慧的。只有不断激发孩子探索的动力,并在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冯斯瑜们才能从父母那儿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才能获得自由放松的感觉,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快乐地成长。】http://t.cn/zWh6odA。这篇文章值得细看!原文地址:http://weibo.com/1835574314/ynTp2pPOb。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这仅仅是个例而已,不具有代表性,不要误导家长和学生。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张维加、林卓宇、冯斯瑜之外,现实生活中应该还有不少这样的学生,只是不为我们所知,或者有媒体报道而我们没有关注到而已。
我把自己最近了解到的身边案例给大家分享如下:
本周二去拜访我的硕士导师,谈及教育话题时,他给我提供了一个这方面的案例。他的好友,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刚送他一本女儿出版的书《雪尔的心迹》,让我翻了翻。书的封面是这样写的:阅读、旅行、探索、成长,最具才情智慧女生的成长轨迹。这位教授的女儿名叫余雪尔,现就读于美国Washington
LJniversity in
st.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雪尔的心迹》是余雪尔高中三年生活的所见所想的记述,由多篇散文和调查报告组成。她热爱学习,热衷实践,曾经去过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她曾出版《雪尔的天空》、《雪尔的视界》两部文集,在《新民晚报》、《深圳晚报》、《中国少年报》、《中学生》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曾获中国“十佳小记者”(2005)、第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十佳小作家”(2006)、中国首届青少年外语口语电视大赛银奖(2006)、第十二届HiMCM(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10)等奖项三十余项。
最近跟@内德福教育的刘锐锋老师见面时,他谈及自己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喜欢阅读,书堆满了自己的小房间。由于刘老师以前在中学做数学老师,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他特意跟孩子的班主任商量,不要让孩子的时间与其他孩子的在校时间一样,这样孩子就有更多的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我问他,孩子的成绩怎样,他告诉我基本上在班级前两名。
我的一位博士师兄的女儿,兴趣广泛,也很喜欢阅读,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学习成绩当然也同样是非常优异的。
为什么我要举这么多案例?其中既有媒体公开报道,也有自己身边熟知的。
因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家长比较困惑的问题:“到底是孩子的快乐成长重要,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很多家长往往会把孩子的成长与成绩对立,认为顾此就可能会失彼。但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快乐成长和学习成绩,绝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协调得好,就必定是相得益彰的关系。
现在跟家长谈教育理念时,如果不把教育理念跟孩子的学习成绩挂钩,基本上都是曲高和寡,无人问津。我去年11月接受上海《新闻晚报》专访时,提出了一个关于学习成绩的杠杆理论,我把学习成绩比作支点,要撬动成绩这个支点,需要依靠孩子自己、家庭、学校这三个杠杆共同来撬动,而孩子自己除了学习时间以外,更为关键的是孩子自身的学习动力。原文链接: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1/10/10559431_0.shtml?_from_ralated。
孩子的成长和成绩,没有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之分。能否把两者关系做到相得益彰,其中的关键就在父母。深入分析上述案例,都会发现这些家长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
孩子的未来系于父母之手,父母的教育观点转变了,孩子的人生就会大不同。
(付小平,写于2012年6月23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