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吟诵-中国式读书法(二)    徐健顺

(2012-08-06 23:28:48)
标签:

转载

吟诵包括有调子的吟咏和没调子的诵读。念不是吟诵,而是口语。一般刚拿到一篇诗文,先是念一遍,那不是诵读。唱也不是诵读,唱是重曲轻词的,与诵读的志在达意本质是相反的。那时候又没有朗诵,所以说,吟诵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

吟诵这个词来指称古代的诵读方式,这是后来的事情了。2009年我们申请成立学会,当时还为叫什么名字而讨论了一番,最后定的吟诵这个词。近代以来,用来指称古代诵读方式的词还有吟咏、吟哦、吟叹、咏叹、吟唱、读诵等等很多,而在古代,用来指称诵读方式的词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所谓,就是吟诵。风声雨声读书声,就是吟诵的声音,只有吟诵的声音曲折变化,自然延宕,才与风声雨声相配。各位今后见到古书中有这个字,请把它翻译成吟诵

所谓朗读,就是大声吟诵,所谓朗诵,就是大声背诵,即吟诵着背书。为什么现在不是这个意思了?因为1920年代,西方重音语言的诵读方式随着话剧和白话朗诵诗进入中国,他们都是表演的,需要大声才能让最后一排的人听到,所以他们把朗诵朗读这两个带字的词拿走了,——所以我们今天被迫叫吟诵。我们本来应该叫诵读的,我们本来应该叫读书的。中华经典诵读就应该是中华经典吟诵,中华经典怎么能朗诵呢?朗诵只能朗诵白话文。汉语古诗文,只能吟诵。有曲调地吟咏,或者没有曲调地诵读。诵读与朗诵还是不一样的。朗诵是不管声韵的,诵读是按照创作时的样子,按照汉语的声韵来读的,所以能读出诗文相对完整的涵义。我希望朗诵界在面对古诗文的时候,能够改为诵读。

 

第三、吟诵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现在到处复兴国学,诵读经典,这是莫大的好事。但既如此,就该关心一下古代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吧?几千年来,我们培育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们托起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那些人才都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古代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吟诵。

吟诵教学法,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吟诵几遍,外加少量讲解。这种方法,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好像老师太不负责任了,其实却是极聪明、极负责、极深刻的教学法。

先说识字,这是童蒙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吟诵是怎样做到的呢?吟诵就是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发的很准确,而且拖长,让孩子听得很清楚,并且互相组合,编成了一首歌。吟诵是绝不倒字的,所以它是用于正音识字的。古代的时候,《千字文》就是一首歌,唱一遍,十几分钟。每个字的字音都是准确的。当然,那是古代的文读系统的读音。今天,我们可以改成普通话的文读读音。

有了吟诵这个工具,古代的识字教学就变得很容易。一个古代的儿童,一般是三四岁开蒙,六七岁进学馆,在六七岁进学馆的时候,他的识字量一般在三四千字左右。也就是他已经具备了自由阅读的能力。他可以看任何他想看的书,所以他自小就亲近文化,热爱学习。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小学毕业12岁了,按规定识字量才1700,还不能自由阅读。孩子对文化的亲近感、学习的能力都会差很多。

 

为什么造成现在的情况?因为我们用的是西方教育体系。西方教育有它的优点,但不是什么都适合中国。用西方方法教汉语文,尤其是不适宜的。西方是重音语音,文字是拼音文字,如果不会拼,就等于没学会这个字。而我们的汉字是图画,孩子就当时图画认的,会发音,懂意义,就是第一步了。写字是后来的事,一般都是六七岁以后才开始的,而且要用粗笔写大字,适合儿童。现在是一上来就用细笔写小字,不写会就不教新生字,实在让人心痛啊。

有人说儿童过早识字是拔苗助长,我觉得那是西方人的经验。西方的文字逻辑性强,识字多用理性,所以不该过早识字。汉字是图画文字,识字多用感性,不在儿童期识字,才是违背天性呢。

吟诵的功能不止于此。看起来是老师简简单单吟诵了几遍,课就结束了,实际上,老师是把他对这篇诗文的理解,化成了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浓缩在一首歌里,教给了孩子。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是爱唱歌,于是就记下来。等到慢慢长大,每次读这篇诗文,都是这样的,他就会慢慢体会其中的涵义——为什么这个字长,那个字短?原来是那个意思啊!

 

我们现在的国学教育,经常说小时多背,长大理解。趁着小时候记忆力好,多背,长大了理解力好,再理解。这种说法是不错的,我也赞成,但是不完整。小时候背过,长大了不一定理解的。古代是在小时候背诵的时候,就埋下了理解的种子。埋的方法,就是吟诵。

我们采录过的很多老先生,是既上过私塾又上过新学堂的。他们都说,新学堂的老师教的东西,写的满黑板的字,他们全忘了。我相信他们,因为我也忘了。但是,他们说,私塾先生的吟诵永远记得。不但记得调子,而且连先生的神态表情动作手势都记得。如果记不得,我如何做采录?仅这一点,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唱更容易记得,而且这种唱是含有丰富的信息的。它就像是一套编码,在孩子不懂的时候当成歌一股脑儿教给他,等他有了理解能力,再慢慢自己解开。

事情还没有完。我们现在的背诵量,可能连古人的万分之一都不及,就这么点背诵,还背得很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死记硬背的。在古代,一个儿童在老师教完以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会开始背诵。那种背诵,是想唱得比老师好听,比老师舒服,所以在琢磨的。那是自觉的背诵,而且还是审美的、快乐的,当然记得快、记得牢啦。吟诵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反复吟诵,直至满意,就是在反复琢磨,情通作者,直到自己觉得彻底理解了为止。背诵和理解、审美、创造、快乐、想象一起进行,是一个自觉的行为,所以古人的背诵量如此之大,而又如此之好。

吟诵是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产物。我们的教育历来都是一对一的,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灵魂。从孔子开始就是这样。现在没有一个学校尝试一对一教学,令人长叹啊。西方教育标榜个性,但是使用教材、一对众教学,这些都是反个性的啊。我们的教育历来因材施教。老师教十个学生,十个学生的吟诵都不一样。这才是吟诵教学。吟诵是鼓励差异、鼓励创造、鼓励想象、鼓励个性的。吟诵的规则只规定了长的必须长,短的必须短,但是长多长,短多短就是个人的事情了。老师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绝对不会说:我唱两拍,你怎么唱三拍啊?你说,我们古代的教育,到底是压抑个性的,还是解放个性的?

 

第四、吟诵是古代基本的学习方法。

刚才说的教学的教的一方面,现在说学的一方面。吟诵也是学习的方法。刚才已经说过了一些。现在说说学习的态度。

中国传统的学习态度,是读进去,再跳出来。先读进去,最重要。什么叫读进去?就是化身作者,融入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你读李白的诗,你就是李白,你读苏轼的词,你就是苏轼。

朱熹的《读论语孟子法》说: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这是把自己放在孔门弟子的位置上读书。然而,古代教育的指挥棒是科举考试,宋以后,科举主考八股文。八股文是王安石创制的,名曰制义文。制,是皇帝出题的意思,义,是经义。王安石说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八股文的创制,正是为了改变原来文人困于无补之学的情况。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经世之术,非为背诵而背诵也,非为当官而背诵也,非为好工作而背诵也,非为成功而背诵也。怎样让读书有用?需要读懂书中的意思。以孔门弟子的心态,如何能读懂论语?看看王安石写的八股文,看看后世名家状元的八股文,都是怎么写的?都是化身孔子,代圣贤立言。八股文的格式是两句破题、三句承题,然后是起讲,起讲一般开头是若曰,谁若曰?孔子啊。此次往下,都是模拟孔子说话。你读不懂孔子的心态、心情、情绪,怎么算读懂了论语?八股文最讲究的就是口气,要揣摩圣人的口气,这就叫读进去

怎么才能读进去?作者是吟诵着创作的,你也得吟诵着读。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感觉读出来,仿佛化身为作者,能体会到作者的心跳、心痛,每一个细小的波动。我们的古诗文,哪怕是一首五绝,也是起伏跌宕的。不吟诵,如何得知?

读进去的目的是跳出来,不读进去,跳什么出来?读进去的时候,实际上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的,怎么可能真的是作者的感受呢?那是作者和读者的感受的融合,阐释学叫做视界融合。所以看看王安石的八股文,哪一篇不是他自己的见解?这才叫读书,这才叫学习的态度。

吟诵,可以养成这样的学习态度,所以叫中国式读书法。

徐健顺吟《离骚》之(瞻前而顾后兮-沾余襟之浪浪)于2009年中华经典诵读会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TgeO8QCq54/?fr=rec1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