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儿童母语教育主题演讲:散文的教学和立人的教育
(2011-10-27 13:26:04)
标签:
杂谈 |
散文的教学和立人的教育
徐冬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中,我们曾对“教材体”的课文进行过分析和批判。这些所谓的“教材体”课文,基本上都是一些为了生字教学需要和内容表达需要创编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从表现方法角度对文章所作的分类。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和文学教育而言,从文体角度分类显然更科学更利于教学。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的文体其实很丰富,不仅有文学文本,也有不少的实用文体。文学的四大文体,也就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不能很好的帮助老师教学。我建议小学的文体分类,分为故事类、诗歌类、散文类和实用文体类。诗歌类有童谣、童诗,现当代的成人诗歌,古典诗歌等,故事类则包括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童故事、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等,实用文体类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多,但却值得重视。各国的母语教材非常重视儿童对实用文体这种和生活、应用息息相关的文体的阅读和写作。散文类包括那些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的记叙文。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对两套发行最广的各册教材进行了统计,并重点取样各个年级段进行分析。苏教版:一下为11篇散文,占课文总数的42.3%,三下为15篇,占57.7%,五下为18篇,占66.7%。人教版略低一些,分别是:一下为11篇,占32.4%,三下为13篇,占40.6%,五下为12篇,占42.9%。我也翻阅了其他版本教材,散文在其中也都是主角。
再来看看入选散文的品质。各版本教材的品质不齐,但有些版本入选散文的整体品质特别令人担忧。例如某版本五下散文比例将近70%,大多精神空洞,情感虚伪,语言贫乏之作。第一单元,共选三篇散文,《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和《早》。且不论《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冰心之作,写冰心跟着儿童的涌流游颐和园的过程和感受,完全是一个老人的视角和情感,跟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相差甚远。如果一定要选冰心女士的作品进小学语文教材,个人以为选十篇也选不到这一篇。《早》为吴伯萧的作品。我曾在《人民教育》撰文表达自己的认识,这篇作品没有表现出一点点 鲁迅先生的精神特质和语言风格,作为这套教材中唯一的一篇跟鲁迅相关的文章,实在是不够格。选这么一篇平庸之作,远远不如选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哪怕是一个片段更有意义。
儿童应不应该读这么多散文?为什么散文成为教材的“主流文体”?为什么入选散文的品质普遍不高?
“教材体”为什么大量存在?教材编写者针对这些质疑,曾经在一些场合有过一些解释,大致意思是编教材其实有很多“无奈”。有些内容必须进入,有些作家作品必须选进。例如必须传达主流的价值观,例如必须表现祖国的名山大川,各地名胜,例如必须表现一些历史人物、新人新事等,这就使得选文具有相当的难度,只能选一些宣传性的新闻报道的稿子来充当,或者由教材编写者自己来创编,还有必须考虑到生字词出现的顺序等等因素。而这些最终只能选择散文这种文体来承担。这样出发点选出的散文不可能质量很高。
虽然散文成为教材的“主流文体”,只是一个现象,虽然看上去,这似乎只是教材编写者教育理念的体现,但是做深层次的挖掘,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的产物。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母语课程和教材一定会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这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体现什么?如何体现?母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未来中国所需要的具有较好价值观和母语素养的公民。我们从小应该让儿童阅读的是那些体现人性美、自然美的篇章,以帮助儿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自我。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应该回到人性,回到更基本的价值观。
再从接受来说,儿童天性是喜欢听故事、读故事的,儿童是天生和文学亲近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类作品应占比较大的比重,例如如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童话、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儿童也是天生的诗人,是“本能的缪斯”,他们对声音、对节奏有天然的爱好,让儿童诵读一定的诗歌,特别是适合他们的童谣、童诗、古诗也是很有必要的。再加上,小学语文教材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实用文,以养成实际应用的语文能力,所以我个人的见解,即使考虑到一些不得考虑的因素,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最多也不应该超过30%。在低年级比例应该更低。
所选散文的品质不够高,很大程度上还是囿于一些版本的教材编写者的视野和学养,即使再有多少的限制,即使现当代以来散文的整体水平确实不够高,只要我们有充分的阅读视野,正确的儿童观,我们还是能够给儿童选出更好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来。
儿童需要读散文吗?儿童应该读什么样的散文?
我一直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教材中的不少散文语言无味,情感虚伪,这些作品难学难教,即使再好的老师来教,也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儿童诵读、反复揣摩甚至背诵这些文本,只能使儿童的语感受到伤害。
散文最接近儿童的生活,可以说是儿童文学化的生活,最真实最直接地再现了儿童生活。让儿童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有利于儿童更好的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因为散文跟儿童的生活特别贴近,所以好的散文往往特别适合儿童学习表达。
入选教材的散文,无论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还是本来是为成人创作但适合儿童阅读的,至少应符合两个标准:一、体现真善美,字里行间应闪烁着自然的、人性的光辉。二、语言有味,符合儿童趣味。给儿童阅读的散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是一种特别“危险”,特别困难的写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其实不喜欢那些所谓的“美文”。最好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散文往往具有故事和诗歌的特质。
散文大略可以分为叙事写人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三大类。最好的散文往往把“重”和“轻”,“大”和“小”结合得特别好。所谓“重',所谓“大”,就是指散文要表达的意蕴,甚至是道理,散文并不是不可以载道,关键是你载的是什么道,是如何载道的?所谓“小”,所谓“轻”,指的是从童心出发,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符合儿童的表达方式。
阿纳托尔·法朗士所著的《一个孩子的宴会》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散文作品,其中不少篇章很适合儿童阅读。《罗歇尔的种马》是第一篇作品,在描述罗歇尔对他心爱的马儿的照料和他的想象中的驰骋后,作者写道:
罗歇尔奔驰出去了。他跑得很远。地毯上织的花是热带树上开的花。小罗歇尔,祝你幸运!祝你心爱的马儿载着你跑遍世界!希望你永远也不要骑上一匹更危险的马儿!伟大也好,渺小也好,只要我们骑着我们自己的马!我们谁没有自己心爱的马儿呢?
每个人心爱的马儿各自疯狂地沿着生活的道路奔驰;有的是为了光荣,有的是为了享受;许多在悬崖上跳过去,折断了他们骑手的脖子。我祝你幸运。小小的罗歇尔。我希望,当你长大成人以后,你能有两匹爱马来骑,好让他们把你带向正路:一匹的性格猛烈,另一匹的性格温和。他们都是高贵的马儿:一匹叫做“勇敢”,另一匹叫做“善良”。
这样的散文儿童读了以后,不仅会喜欢,而且会有对自己原有精神世界的提升。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为儿童写作的时候,有很深的爱和关怀,语言也是儿童能够接受和欣赏的。英国作家、安徒生奖获得者伊列娜·法吉恩的《万花筒》也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散文作品。
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
这样的文字能够唤起儿童对大地、对其他生物的亲近之情,同时引发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样的语言的境界既清新又博大,真正能够培养儿童对母语的感受能力。
即使是一些很有思辨性的文字,一些哲理散文,只要合乎儿童心理,也很适合儿童阅读。例如:林亚娜写的《为什么我就是我》:
我有时想:我为什么生为人类?为什么我的名字叫林亚娜?为什么我是林语堂的女儿?
我又很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不是狗?或是一只猫?或是一头大象呢?倘若我是一只象,我又应该怎样呢?那时候,我将在树林中过日子呢,还是被关在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呢?倘使我生为一匹马的话,我的环境又将是怎样呢?
这样的文字能够让儿童幽默中在换位中思考生命的不同形式,体会生命的偶然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到了高年级,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经典中,特别是一些古代神话和寓言中选择一些浅易的,和儿童原有的经验可以对接的古典散文,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少年中国说》等等,为儿童亲近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奠定一点的基础。
散文应该教什么?散文应该怎么教?
传统的散文教学一向把“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聚”奉为“教条”,就是让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找到那个“神”,让学生找到这篇散文所承载的那个“道”,那个“主题”,那个“中心思想”。似乎就万事大吉了。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教化”和“灌输”。王荣生老师在《中小学散文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认为,“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连接。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的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在我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唤起儿童对“这一篇”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语言文字的感受,通过对“这一篇”独特的思想内容、作品结构或者语言表达的揣摩和分享,丰富儿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高他们对母语的感受和理解、表达能力。
散文教学和母语教育的目标一样,是为了“立人”,是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立人”。儿童母语发展的过程,既是他们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的精神本体成长的过程。要给儿童读“真”的散文,养育儿童的“真性情”,培育“真的人”,让他们有真爱,真情感,让他们具有丰富而真实的感受力,引导他们进行真实而独立的思考,真实而个性的“真表达”。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期望母语教育的明天,才能拥有一个真实而美好的未来。
2011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