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鲁颂.駉》之“思无邪”考辨

(2009-01-15 00:36:59)
标签:

诗经.阐释篇

杂谈

分类: 诗经.其他篇
《诗经.鲁颂.駉》之“思无邪”考辨

■ 王竹君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7年第9期


《诗经·鲁颂·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因《论语·为政》中一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一语从此被广为人知,并时常被用来概括《诗经》的思想主旨。“思无邪”三个字也经常被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之意。从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样解释似乎并无不妥,历来研究《诗经》或是《论语》的学者中持此观点的人甚多。

但是,很多学者也对“思无邪”三个字的意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对“思”“邪”这两个字的意义有争议。


一、“思”的虚实之争

“思”字是实词还是虚词,有很多的争议。最早是把这个字当作实词,例如郑笺云:“徂,犹行也。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后来,有学者提出此字是虚词,语助词。例如俞樾在《曲园杂纂》中说到:“《駉篇》八‘思’字并语词。毛公无传,郑以‘思遵伯禽之法’说之,失其旨矣。”陈奂《诗毛氏传疏》:“思,词也。斯,犹其也。无疆无期颂祷之词,无斁无邪又有劝戒之义焉。思皆为语助。”再如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陈奂以思为语词是对的,思为发语词。”


笔者认为,“思”字还是应该当作实词,意为“谋虑,思考”。

《诗经》中的“思”字用得非常广泛。《国风》中出现57次,除《汉广》中八个“思”字作语气词,其他篇中之“思”均当实词用;《小雅》和《大雅》中出现32次,除《我行其野》“不思旧姻”、《雨无正》“鼠思泣血”、《车舝》“思娈季女逝兮”、《文王有声》“无思不服”之“思”有实际意义,其余 28处均作语气词;《颂》中“思”出现了22次,除了尚待讨论的“思无邪”之“思”外,均作语气词。

《论语》中“思”字共出现了25次,除《为政》“思无邪”之“思”尚需讨论,《雍也》“原思为之宰”中“思”为人名外,全书23个“思”字均为实词,都含有“思考”“认识”“思维判断”的意思。例如《为政》“学而不思则罔”、《里仁》“见贤思齐”等。

 
由此可见,“思”字在《诗经》和《论语》的时代,是既可以作实词又可以作虚词的,使用上并没有特殊的规律。在使用率上,作实词比作虚词更普遍些。

从《诗经·鲁颂·駉》全文的内容来看,将“思”解释为实词更合理一些,这又牵扯到对“邪”字的理解,将在下文作详细阐述。


二、“邪”的正确理解

相对于“思”字,对“邪”的错误理解更加严重。历史上对这个字多理解为“邪恶,邪僻,邪念”,总之是将“邪”的一般意义套用在“思无邪”中的“邪”上,很多《诗经》专著都是这么认为的。例如:

郑笺云:“徂,犹行也。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

朱熹《诗集传》:“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盖诗之言美恶不同,或劝或惩,皆有以使人得其情性之正。”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思无邪’者,思之真正,无有邪曲。”

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在“邪,邪僻”一义下,引用“思无邪”一句为例。

就连当今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先生的书斋都命名为“思无邪斋”,可见,夏老先生也是把“思无邪”解释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研究《论语》的专著中也有很多作如此解释的:

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注曰:“思无邪,归于正也。”

邢昺《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这样翻译的:“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附录《论语词典》中把“思”解释为“思想”、“思虑”,并举“思无邪”为例。

《汉语大字典》在“邪,邪恶;邪僻”义下举例:《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但是,笔者认为“邪”字在这里不是“邪”的普通意义,而应当另有所指。

孔子以“思无邪”概括《诗经》主旨,照此若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倒是可以讲得通。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孔子引用这句诗的意思是“断章取义”“与原诗无关”。例如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就直言孔子不言《駉篇》,其意与原文无涉。这种说法几成定论,那么,“思无邪”之“思想纯正”的意义也就与“原文无涉”了。看来,“邪”字在此有其他含义。

 
“邪”在《诗经》中共出现五次:

《国风·邶风·北风》中“其虚其邪”反复出现了三次:“虚”是“舒”的借字,“邪”字是“徐”的借字,“虚邪”若“舒徐”“逶迤”,文中指犹豫不定,踯躅不前之貌。

《小雅·桑扈之什·采菽》中“邪幅在下”一句,其中“邪幅”指包脚缠胫之布,因其自胫至足邪缠绑束而得名。


以上两处用法在“思无邪”一句中是解释不通的,那么,这个“邪”字到底应当作何解释呢?研究《诗经》和《论语》的专家分别有不同的看法:
 
于省吾先生的《诗经新证》中认为,“邪”应读作“圄”,“圄”通“圉”,从“牙”、从“吾”之字古义相通,且“圄”“圉”古同,《说文》“囹圄”作“囹圉”。而“圉”有“垂(陲)”义,因此,“无邪”就是指无边无际。

 
近人郑浩《论语集注述要》:“‘无邪’字在《诗·駉篇》中,当与上三章‘无期’‘无疆’‘无斁’义不相远,非邪恶之‘邪’也。《集传》……何以解‘无邪’句即作邪恶之‘邪’?心无邪恶与牧马之盛,意殊不贯,与‘无期’各句亦不一例,知古义当不如此。古义‘邪’即‘徐’也。《诗·北风篇》‘其虚其邪’句,汉人引用多作‘其虚其徐’,是‘邪’‘徐’二字古通用……《管子·弟子职》曰:‘志无虚邪。’是二字双声联合,古所习用,《诗传》云:‘虚,虚徐也’释《诗》者如惠氏栋、臧氏琳即本之《诗传》,谓‘虚’‘徐’二字一义,是徐即虚。《北风篇》之‘邪’字既明,则《駉篇》之‘思无邪’即可不烦言而解矣。《集传》于前二章曰‘无期犹无疆’,于后二章不敢曰‘无邪犹无斁’,以‘邪’‘斁’二字义尚远也,今如此解,则亦可曰‘无邪犹无斁’也。无厌斁,无虚徐,则心无他骛,专诚一志以之牧马,马安得不盛……《駉篇》‘思无邪’之本义既明,则此章亦可不烦言而解矣,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者……”


  笔者虽然不认同于省吾和郑浩的结论,但其思路还是可供借鉴。窃认为“思无邪”中的“邪”其实是“馀”的通假字,这在其他古籍中也是有例证的。

《左传·文公元年》记载:“于是闰三月,非礼也。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

司马迁《史记·历书》:“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邪于终,事则不悖。”

司马迁在引用《左传》时,将“归馀于终”改为“归邪于终”。可见,“邪”与“馀”是可以通用的。

裴骃的《史记集解》中也说:邪音馀。韦昭曰:“邪,馀分也。终,闰月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留落胥馀。”《史记索隐》“馀”作“邪”。《汉书·司马相如传》、《文选·上林赋》亦作“邪”。

《集韵·鱼部》:“邪,羊诸切。”与“馀”同音。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邪,假借为馀。”

另外,“邪”与“馀”在上古音中同属于鱼部。这些都可以证明,“思无邪”中的“邪”与“馀”字相通假是完全成立的。并且,从全文内容来看,这样解释也是合理的。


《駉》表面上是奴隶主颂美鲁国牧马之蕃衍强壮,“僖公之思伯禽之法”的诗,但是如果单单以马为主题而能位居《鲁颂》之首,是难以作出合理解释的,就像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此诸家皆谓‘颂僖公牧马之盛’,愚独以为喻鲁育贤之众,盖借马以比贤人君子耳。其为颂鲁何公不可知,但观每章‘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句,必非歌咏马者。上四‘思’字当属马言,下四‘思’字乃属牧人言。意谓德之良者,其智虑必深广而无穷也;才之长者,其干济必因应而无方也;神之王者,其举动必振兴而无厌也;心之正者,其品行必端向而无曲也。此虽駉马歌,实一篇贤才颂耳。不然,牧马纵盛,何关大政而必为之颂,且居一国颂声之首耶?窃意伯禽初封,人才必众,故诗人假牧马以颂育贤,为一国开基盛事。其后东山、泗水间果多英贤,甲于列邦。编《诗》者追溯其源,实由于是,故以此篇冠以《鲁颂》之首,未必无所取意。其奈诸儒说《诗》,专以马论马,致滋多疑。”可见,这首诗实际上是借歌颂牧马而歌颂培育贤才之众盛,歌颂鲁侯谋求良才之良苦用心。


根据《诗经》回环往复、重章叠句的特点,“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四句应当含义相近。陆德明《经典释文》云:“疆,居良反,竟也。”《正义》曰:“疆者,竟也,故言反覆思之无竟已。”“思无疆”就可以解释为“鲁侯深谋远虑没有终止”。“思无期”指“深谋远虑没有尽期”。“ 斁”,笺云:“斁,厌也。思遵伯禽之法,无厌倦也。”“思无斁”指“深谋远虑永不厌倦”,都是形容鲁侯谋求良马或者说是谋求贤才之心情迫切。“思无邪”一句也应当与以上三句意义接近,那么,将其解释为“思想纯正”就不能与以上三句之意相联系了,而把“邪”解释为“馀”就很好理解了。

“馀”就是“余”,是“剩余,保留,多余”的意思。《说文》:“馀,饶也。”“饶,饱也。”“饱,厌也。”“无邪”也就是“无厌”“不满足 ”,这样,结合全诗内容,“思无邪”一语就是指“鲁侯深谋远虑,永不满足”。这种翻译,既符合《诗经》反复咏唱的特点,又能对诗的原意做出合理解释。

综上所述,《诗经·鲁颂·駉》中“思无邪”一句的原意就是“谋虑没有满足”,与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毫无关联。


(王竹君,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http://qkzz.net/magazine/1008-8024C/2007/09/202772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