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在河之洲 |
蒋廷瑜:铜鼓上的翔鹭纹
关键词: 铜鼓Robert Heine Geldern称赞戈鹭波在研究铜鼓时
对整个东南亚文化历史做了极其重要的研究。戈
鹭波和巴门特都认为铜鼓上的羽人图象表现的是
某种图腾仪式。将铜鼓纹饰同东南亚民族节庆、
葬礼等仪式比照以探求铜鼓纹饰的意义,成为一
种新的研究传统。不过对这种比较在多大程度上
会有效,其判断标准似乎要仔细思考。
比如印度阿萨姆邦的纳嘎人给举办某种节庆或建
立建立巨石纪念碑做出贡献的男子背上戴上一个
犀鸟头作为奖赏的标志,同鲁国祭奠上扮成鹭鸟
形象的舞人,哪一个同铜鼓图像所要表达的观念
更可以联系得上呢?
又如何考虑观念的联系和地理的、物质的联
系?如果铜鼓上的图像是图腾,纳嘎人的犀鸟是
“图腾遗迹”,鲁国的舞人是“周礼”,少皞氏
的鸟纪是“真正的图腾”,那么谁跟铜鼓上的图
腾更近呢?
#/DOCUME%7E1/AS/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png
http://img.blog.163.com/photo/yU4cUrz0rC6ygpr5qaUXtw==/1451847929874765056.jpg
铜鼓上的翔鹭纹
翔鹭纹是铜鼓装饰艺术中最主要的动物纹饰,它普遍存在于石寨山型铜鼓上,在冷水冲型铜鼓逐渐变形,后来转化为一种抽象的几何形图案。由于翔鹭纹的普遍存在和作为一些铜鼓的主体纹饰,有的学者把饰有翔鹭的铜鼓归为一类,称之为翔鹭纹铜鼓。
在石寨山型铜鼓鼓面上,几乎都有一道主晕装饰着一圈展翅飞翔的鹭鸟。这种鸟,完全是写实的。有长长的尖嘴,头上有着纤细的羽冠,羽冠下有圆圆的眼睛,翅
膀不很宽,呈三角形,向身躯两边相对平展,尾羽也展成扇形。外部轮廓用硬直的阳线勾勒,羽毛用斜直的线条和方点表示,有的喙端下面还挂着一个食囊,特别突
出细长的颈,尖细的喙角和飞翔中从尾翼拖出的长足,笔道简炼,动态突出,形象逼真。每面铜鼓上所绘的数目不等,最常见的是四只,其次是六只,也有八只、十
只、十四只,十六只、十八只、二十只的,最多的是老挝的一面铜鼓,有翔鹭四十只。几乎都是偶数,都向着逆时针的方向绕着太阳纹飞翔。云南江川李家山有一面
铜鼓上是七只,越南的普龙铜鼓是十九只,是很少见的奇数。同一面铜鼓上的飞鸟,形态完全相同,当是用一个印模,重复印制而成的。那些偶尔出现奇数的铜鼓,
应是印模的计算误差,少印或多印一只的结果。越南富川铜鼓六只飞鸟有四只顺时针飞翔,有二只逆时针飞翔,云南石寨山一面铜鼓四只飞鸟都顺时针飞翔,也是少
见的例外。这些顺时针的飞鸟大概是制模时印倒的缘故。飞鸟在鼓面的布局,数目越少,排列越稀疏,数目越多,排列越紧密。四只飞鸟的,中间露出很多空白地,
而十八只、二十只和四十只的,都是一只咬住一只,有的甚至后一只的头部搭到前一只的尾部,连络不断,构成一个锁链式的图案花环。形象优美,有一种飞腾之
势,有着动态的美。
在冷水冲型铜鼓的相应晕圈也有飞鸟图案,但这些飞鸟已向图案化装饰几何纹过渡,到冷水冲型晚期,已充分图案化而不易为人所识了。
这种飞鸟叫什么鸟?铜鼓上为什么装饰这种鸟?
有的学者认为,这种鸟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水鸟或候鸟,就是中国古书《逸周书》上讲到的岭南部族向商周王朝敬献的“菌鹤”,也就是后来《南越笔记》上讲到的
“水鹤”。这种水鸟有“性通风雨”,预测天气的本
领,“有风雨则鸣而上山,否则鸣而下海”,可以作为观测气象的根据。滨海而居的古代民族十分珍爱它,所以把它作为诊贵方物贡献给周天子。饰鼓以鹤,同水上
作业多的滨海民族观察风云和求雨祭祀有关,是他们祭拜水鹤的思想反映。
越南学者陶维英认为这种水鸟就是传说中的雒鸟,是一种候鸟,是古代骆越人的图腾鸟。有的学者则认为这种飞鸟应该叫鹭。鹭也属鹤形目,它们分布于长江以南广
大地区,成群生活于湖沼和稻田中,不仅限于沿海地带,它们以水生小动物为食,因为长嘴善渔,使人联想到渔归的喜悦,是渔业民族的化身。
鹭和鼓的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诗经·鲁颂,有驰》说,
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这是公元前七世纪中叶的诗。诗注日:“鹭,白鸟也。以兴絮白之士”。鹭和鼓已联系在一起。《隋书·音乐志》说:
革之属五:一日建鼓,夏后氏加四足,谓之足鼓,
殷人柱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近代相
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又栖翔鹭于其
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日:鹄也,取其声扬而远闻。或
曰;鹭,鼓精也。越王勾践击大鼓于雷门以厌吴,晋时移
于建康,有双鹭哾鼓而飞入云。或日:皆非也,诗云:
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古之君子,悲周道
之衰,颂声之辍,饰鼓以鹭,存其风流。未知孰是?
这种饰鼓以鹭的现象,从考古发现完全可以证实。河南信阳楚墓和湖北江陵楚墓所出的木腔革鼓,都是以鹭饰鼓架的。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上的建鼓,顶上也有翔鹭翻飞。南方铜鼓饰鹭可能是受了楚文化影响的结果,是我国古老的“鹭为鼓精”传说在铜鼓上的反映。
翔鹭不仅装饰在鼓面上,有时也装饰在鼓身上。广西贵县罗泊湾铜鼓的腰部有羽人舞蹈图案,上空就有口中叼鱼、展翅翱翔的飞鹭。越南的庙门鼓也有这种飞鹭伴
舞的现象。从上引《诗经》来看,翔鹭伴舞在我国中原地区也是存在的,而且铜鼓上的舞人本身也是翔鹭的化身。他们头戴羽冠,身披羽饰,完全把自己装扮成一只
翔鹭。他们的舞姿是双臂向两侧弯曲,使劲推开,作展翅飞翔状,恰似鹭鸟凌空翩翩起舞。西林280号铜鼓上的舞人也在表演着鹭鸟翻飞猛转,横空翱翔的各种动
作,给人一种神采飞扬的感觉。铜鼓上的船纹,船首船尾装饰成鸟头鸟尾状,船上布满化装的羽人,整个生活洋溢着鹭的主旋律。
在广西左江的崖壁画中,扶绥县岜来山的壁画里也有这种翔露。一直到了很晚的时代,左江流域的崖洞葬中使用的木棺仍作成鸟形,前端刻出鸟头,后端刻出鸟尾,传说它们从天外飞来。
铜鼓上这样大量使用鹭鸟装饰,很可能同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关于这点,早在1918年,法国学者巴门特就已指出:
置。因而把我们引向一种图腾性质的习俗,那将使许多
疑难之处得以迎刃而解。从那种吸引人的服装, 巨大的
头部, 比鹭鸶还要长的颈部,无不足以证实这种设想的
不无理由。
有的人认为,这种飞鸟应叫朱鹭。朱鹭飞翔时小不逾大,很讲究次序。清人陈矩说:以鹭饰鼓,是因为“鸟鹭均能排阵。似战士之有序,若鸟鹭也”。古之君 子,“饰鼓以鹭,存其风流”,是表示“鸿仪鹭序”的意思,代表了百官缙绅的形象。因此刘煦春《铜鼓歌》就说: “共此铜精灵岂异,朱鹭分序何时联。”
有的学者认为这种飞鸟是犀鸟,犀鸟就是鹤,因为战国时代至两汉前期的石寨山型铜鼓上,最典型的飞鸟装饰是四飞鸟。铜鼓早已确立了以太阳纹和云雷纹为主要装饰特征,显出了铜鼓与古代农业宗教的天象和气象崇拜。
http://img.blog.163.com/photo/3wErDVeobMW7MMMH0zXFVw==/1451847929874765057.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CpG3NgZQPSRJhaSVp1IZtQ==/1451847929874765058.jpg
#/DOCUME%7E1/AS/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png
http://img.blog.163.com/photo/AK3tLYqJc8gLsBNp30qSDA==/14518479298747650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