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元智能理论简介(转)

(2013-10-12 10:15:15)
标签:

365

校园

多元智能

分类: 相关教育资料

http://s13/mw690/6d6666f7tx6DpWA2PSsac&690
多元智能理论简介(1)

(一)多元智能的提出及其背景

2013年10月12日

所谓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及其助手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而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英文简称为多元智能)较系统地阐述,最初体现在《智能结构》一书中。该书是加德纳参与研究人的潜能本质及其实现1979)课题的研究成果。作者的初衷是要完成比当时认知研究普遍接受的观念还要完整,提出广泛的人的思维观。大凡一种理论的突破或创新,通常都确定突破的切入口,或寻找挑战的对象。加德纳的挑战对象:一是当时具有深远影响的皮亚杰学说,即人的所有思维,都是为了达到科学思索的理想境界;二是当时盛行的智商IQ)流行的测验观,即认为人的智能,就是以语文(言语表达)和数学(逻辑思考)为依据,测试学生敏捷地解答任何问题的能力和程度,从而确定人的智能或智商的高低优劣之分。

不可否认,在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学说之前,关于智能的研究和学说都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19世纪骨相学代表人物弗朗茨·约瑟夫·高尔提出大约37种人所具有的不同能力,其中包括感情能力、情绪能力(希望、敬畏、尊重)、反省能力和知觉能力,其学说基础建立在左、右半脑功能定位观点之上,如左半脑呈现语言功能障碍;再有本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首创智力测验,从而第一次以定量的测试替代了凭知觉评定的智能标准;以及瑞士皮亚杰人的能力发展的阶段学说等。但客观的事实是,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时所树立的挑战对象,并不是采用倒洗澡水连同婴儿都一起倒掉的简单做法,而是通过研究,更加关注学生的起点行为及其潜在能力的发挥,因为多元智能强调是人类拥有未知数目的潜能,从音乐上的天赋到了解自我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潜能的范畴

加德纳对智能一词所下的定义就是: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多元智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脑科学研究与突破,得益于智能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对超常儿童的研究。通过研究,加德纳发现:幼儿是其能力与天赋的俘虏,这些能力与天赋也许以优秀的形式而存在,但它们又是相互孤立的,相互之间不能进行有创造力的联系。而成熟的个体只能有意识地导向各种组件能力,并调动这些组件能力而达到其不同的目的。事实证明,各种智能间都具有某种交互作用”(Interaction),如果说,一种智能可为人生或未来事业打开一种可能性的话,那么各种智能的培养和结合便可造成多种可能性和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加德纳等人于80年代初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流行的情感智能EQ),现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即我们不能仍停留在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而应走向整合性学科的学习。现行的学校教育课程结构应有利于学生的整合性学习,而不是互不关联地学习某一课程。学生中心或者个体为中心的学校模式”(individual-centered school)的理论出现,就是基于每个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不同学习方式的事实而提出来的。

(二)多元智能的内涵及其发展

加德纳等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学说,自1983年《智能结构》问世以来,已被译成数10种文字出版发行,在美国本土和世界各地,成为心理学、教育科学类畅销书达数年之久。据德文有关资料证明,加德纳近几年又先后出版了有关多元智能理论专著有:《智能的新科学、认知革命的纪元》(The 多元智能nd's New ScienceA History of the Congnitive Revolution 1985)、《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 The Theory in Practice 1993)、《通往创造性思维的钥匙》(Schluessel zum Kreativen Denken l996年德文版,英文版1993年)、《领导者智能、领导分析》(Leading 多元智能nds An Anatomy of Leadership 1995)。其中《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一书,比之《智能结构》更加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更具实践意义和价值。作者在后一书中,引用许多研究成果和案例,从而证实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可能性、重要性及其意义。

加德纳等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包括由8种智能组成的多元智能理论,其旨意在于提供一种有别于IQ或比EQ更广泛、更完备的智能观念,以便使人们在教育目标上展现出更广阔的视野,为教育实践开启多元智能的新纪元,从而更加体现学校教育的宗旨:发展学生各种智能,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其智能特色的职业和旨趣目标,使每个学生对自己有信心,饱满地投入终生学习社会,以负责、建设性的方式为社会服务。

加德纳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将提出了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1996年,加德纳在上述7项智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八项智能,即自然观察者智能。

1.语言智能。

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把文法、音韵学、语义学、语言实用学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言智能的职业。对语言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之类的课程比较感到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语言及文字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阅读材料、录音带、写作工具、对话、讨论、辩论及故事等。

2.数理逻辑智能。

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数学家、税务、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电脑软体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数理逻辑智能的几种职业。对数理逻辑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靠推理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可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学资料、操作、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学方面的社教机构。

3.空间智能。

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向导、猎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像、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学几何比学代数容易。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艺术、积木、录影带、幻灯片、想像游戏、视觉游戏、图画书、参观美展、画廊等艺术方面的社教机构。

4.身体运动智能。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演员、舞蹈家、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的人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如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他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演戏、动手操作、建造成品、体育和肢体游戏、触觉经验等。

5.音乐智能。

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作曲家、演奏()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他们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或哼唱)音乐,会弹奏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很准确的把它唱出来。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节奏旋律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乐器、音乐录音带、CD、唱游时间、听音乐会、弹奏乐器等。

6.人际关系智能。

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如跑步、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遭遇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这一类的儿童靠他人的回馈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小组作业、朋友、群体游戏、社交聚会、社团活动、社区参与等。

7.自我认识智能。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强的人通常能够维持写日记或睡前反省的习惯;常试图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心理辅导、神职等。这一类的儿童通常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他们秘密的处所、独处的时间及自我选择等。

8.自然观察者智能。

自然智能就是对周遭生活环境的认知与喜好表现,对自然的景物,例如植物、动物、天文等都有诚挚的兴趣、强烈的关怀。这项智能包括了对生物的分辨观察能力,如动物、植物的演化;对自然景物敏锐的注意力,如云、矿物、石头的形成;以及对各种模型的辨认力。

(三)基本理念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总结了适合我们借鉴与思考的一些基本理念[1]

1.主要观点。

1)教育观: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多元化教育,个性化发展。

2)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

3)教学观:正视差异,善待差异,才是关爱生命;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开发潜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研究教法要注重研究学法,从以为中心转向以为中心,以学定教。

4)学习观:学习在于凭借原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开发潜能;学习是学生运用智能强项,自主选择、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过程。

5)评价观:评价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就多一批好学生;智能档案夹,帮助教师利用教学活动达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进步;评价要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从谁聪明每个学生哪方面聪明

6)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连续体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策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唤醒学生的潜在智能,运用多元智能解决问题,在师生合作中构建新知;即时纠错,即时转化,即时激励,即时强化。

2几点认识。

1)人有多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首先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人才观,主张用全面的标准去衡量人的各个方面,而非像以往一样,衡量人的标准仅仅局限于(或说主要局限于)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样,我们就不应再以学科成绩来给学生进行有意无意的分等了。也许这种观念的建立,才算是真正触及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本质精神。

2)智能是实践性的、动态的。

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定义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它将智能定位于一种实践能力,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认为智能是一种素质,是所谓的“智商”,是先天形成的,静态的。智能是动态的、发展的,它的形成既有先天的成份,又有后天教育的痕迹。但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都是相当重要的,先天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因而我们要对儿童的智能倾向进行观测分析,以寻找适合其先天智能基础的后天培养发展方向;同时,后天的教化,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强化其优势智能,弥补其弱势智能。当然,这二者并非同等重要,作为学校教育,其主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并实施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教育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能。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加德纳教授最初提出人有七种智能,后来又发展为八种,2004年他来北京作报告时说他的研究还在继续,有可能发展为九种、十种,甚至更多。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体现了人类认识事物循序发展的规律性,也体现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3)人有不同的智能优势。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不是智能的高低,而是智能的类型。它将智能分为8种相对独立的类型,每种类型内部又都有不同的分支。客观上说,每个人都拥有这几种智能,并都有一定的层次,每个人的各智能之间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因而不同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如此一来,我们考察教学对象和交往对象时,就能避免以一人的优势智能去与另一人的弱势智能相比,很大程度上能改变我们对学习后进生的看法和评价。

4各智能类型间可以相互促进。

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思想在教学上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那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此智能发展学生的彼智能。例如,可以运用图画、动作、音乐、数字、符号、色彩、文字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他的语言智能比较弱的话。这样,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使我们得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所选择的方式应适合学生的智能类型和智能水平,否则仍然难以被学生所接受。

5)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因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对学习内容敏感性的不同,因此,教师的教学就不应始终运用一种方法,采用一种形式。研究证明,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适合每一种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分析班级成员的智能差异及构成,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消解这一差异带来的学习效果的不同。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手段组合运用的,切合了每一位学生智能类型状况和智能发展水平的。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研究性学习”等,都可以在该理论中找到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其作为理论支撑,就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教育价值论、教育理念体系建设方面的借鉴,而且还可以直接指导我们进行教育策略和方法的革新。把多元智能理论从价值观的指导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这样的研究才有实际价值,并会成为教师、学校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功能强大的发动机。

我们认为,智能开发环节可用下图表示:

某一活动场景

某一应用背景

某一教学内容

某种

需求

或欲

主动

被动

 

 

 

 

 


 

(四)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使我们了解到:第一,每一个人都具备至少八项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智能未发展归纳成理论,如灵性、心理感应、幽默感、直觉、创造力、嗅觉等),具体到个人表现有所不同。有人八项全能,有人某几项或某一项突出,但其他缺乏,大多数人居中,某几项优异,某几项稍差,某几项更次之。第二,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可能有人认为自己天生不具备某项智能。加德纳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培养和指导,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使八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第三,各项智能通常互相影响。当人们做某件事时,通常需要几项智能相互作用,如一个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时,不光要发挥他的肢体运作智能,还需要语言、交际与自律智能同时作用才能表现适当。第四,聪明智慧表现在各方面,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某人一定在某个领域里成功才算聪明。

多元智能理论产生以来,加德纳及其合作者们致力于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推广研究。具体途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和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智能观,告别IQ,并依据一个人成长轨迹的四个不同阶段(幼年期五岁左右、入学期十岁左右、青春期、安身立命期三十岁左右)分别采用各种不同途径,包括如何培育智能等;二是设计试用于多元智能理论推广、应用的测量工具;三是与有关学校、社区和文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实验研究和推广应用。

加德纳等人还创设了发展关系架构,其用意可概括为三点:首先是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学生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这里的以个人为中心宗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最大程度地唤起每个人的自信心。加德纳将这种新型学校界定为三种角色为一体,即评价专家、学生课程经纪人和学校社区经纪人等三种角色。具体未来学校图景将是:公正而科学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智能发展和创设探索未知世界情境;合理的课程结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将社区环境引入学习地点,使学生可以在学校、社区、家庭等环境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



[1] 参考DIC项目实验校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