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与人的全面发展(5)

标签:
365校园智育 |
分类: 分类教育思想 |
http://s5/mw690/6d6666f7tx6BYgF8yqMd4&690
智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之5
逍遥行者
2013年8月17日
(一)智育的本质
在智育的本质问题上,传统教学论只强调知识,把智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冲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坚持教学与发展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还应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说:“智育意味着用社会的一切精神财富充实学生的头脑,这种充实乃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1]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即具有为人们贡献自己知识的愿望、勤劳以及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感。”[2]。因此,他坚决反对单纯智育的观点,他认为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之外什么都不去想的学生,他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他主张不要让知识与能力之间关系失调。针对苏联学校中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观点。他说:“不应当把学习变成连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训练记忆,变成使人迟钝的、毫无用处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害的死记硬背。”他在认真分析了许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案例之后发现,儿童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不会观察、思考、阅读、分析,因此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得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3]。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找出教材中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潜心研究十多年,总结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十二项能力:
(1)会观察周围的世界;(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3)会表达自己对所看见、所观察、所做和所思考的东西的想法;(4)能流利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5)能流畅、迅速而正确地书写;(6)能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找出各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7)能找到同所要了解的问题相关的书籍;(8)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关材料;(9)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10)能听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简明扼要的纪录;(11)能阅读原文并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的讲解;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4]
同时,他还对于每种能力的过关达标时间、训练数量、熟练程度、检测方式等都作了细致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关于阅读,他 和老师们经过15年时间的观察实验发现,要使儿童学会流利而有理解的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
(三)如何看待智力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在如何看待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微妙的问题。他强调,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不要让某些受教育者感到这种不平等是一种不幸。“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恰恰在于不要把学校和学生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掌握教学大纲所取得的成绩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5]在道德发展中,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和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决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6]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学生上的天赋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7]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他的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8]他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项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读的书。他提醒教师,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
(四)创造丰富深广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只依靠这课堂一途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作保证,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为了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他采取了种种措施:
1.重视课外阅读。他曾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认为,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书是学校集体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假如书籍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财富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的精神需求,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他认为课外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始终是他的教育要求。购置图书始终是他所关心的学校大事,他本人藏书两万余册,学校教师也都以读书、藏书为乐,他鼓励学生“积累自己的小小的藏书量”,在他的学校里,中、高年级的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可观的藏书。
2.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主张每教一个新概念都要有相应的课外阅读与之配合,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来补充和“发展”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他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许多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他反复告诫人们,对于困难学生,“不要靠补课,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0]对各科教科书中的每个知识点,它们都配备了相应的课外读书供学生阅读。
3.建立广泛的智力生活基地。他认为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局限于个人狭窄的小天地,而要建立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集体,使学生既能不断地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又能不断地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为此,他在全校600多名学生中,建立了120多个课外智力活动小组。共分三类:一类是着重发展学科兴趣和能力的学科小组,一类是重在培养动手实践尝试能力的劳动创造小组,一类是丰富文体娱乐活动的艺术文化小组。每个学生常常参加两三个小组的活动。三类小组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1] 《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卷,328页
[2] 《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卷,第14页
[3] 《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4]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卷801——802页
[5] 《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卷第94页
[6] 《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卷第94页
[7] 《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卷第18页
[8] 《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卷第18页
[9] 《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10] 《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