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6d6666f7te15efe5f873c&690
苏霍姆林斯基所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作息时间
http://wkywjy.blog.163.com/blog/static/67596393201010671758857/
(据文字描述大体确定,与实际或许有出入)
上半天
就寝:低年级:晚9时
中高年级:晚10时
起床:低年级:早6时(睡眠9小时)
中高年级:早5时30分(睡眠7个半小时)
晨练:低年级:6时30分结束,不集中,由学生个别活动。
中高年级:6时结束,不集中,由学生个别活动。
做家庭作业:低年级:6时30分——8时左右,约需一个半小时。
中高年级:6时——8时左右,约需两个小时。
早饭:8时左右。
到校上课:8时——14时(约需五——六个小时)。一天的必修课结束。
下半天
不排课,让学生主要从事各种各样自选的兴趣活动:学科小组、技术小组、农业研究小组、文娱小组、团队活动、参观旅行等。其各种小组达一百二十多个。因为许多学生兴趣广泛,同时参加好几个小组。学校在下半天非常热闹,人们称之为“学生乐园”。有些学生可以不参加任何小组,他们可以去农庄参加劳动,也可以独自阅读心爱的课外书籍。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只有让儿童、少年、青年每天都有不少于五、六小时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当然这些愿望是要加以培养的)和选择去活动,才能谈得上培养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否则,任何关于发展天赋和才能、培养爱好和志愿的议论,都只能是空谈一通。”《给教师的建议》71、163页
他主张,在学生就寝以前的五、六个小时里,绝不许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而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脑力完全松弛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早睡。只有合理的作息制度,才能够为开展各种道德教育工作提供银川充裕的时间。“你要把白天的作息制度安排好,以便在晚上十二点以前已经睡眠两人小时以上,这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睡眠。”(128页《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
且不说这样的时间分配有没有科学依据,但其大胆改革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很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这些简短的建议里,不可能对这个作息制度的合理性作一番充分的科学论证。”从这句话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的这个作息制度是合理的,科学的。只是限于篇幅不能论证而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校把功课表排得满满的,把学生的时间都添满了必修的课业,那么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就会在尚未意识到的时候即被扼杀了。正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这些大胆的主张,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他所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变成了一个人材辈出的模范学校。这所学校历年的及格率都达到了99.6%以上,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人数也很多。但是他并不以及格率和升学率来衡量自己教育工作的成败。他感到满意的是: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了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公民”,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找到了他的条件许可的合适的地位:能够成为科学家的成了科学家,能够成为集体庄员的成了有道德、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对照这样的作息时间,我们只能傻眼!我们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了,可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较高素质的“合格公民”了吗?钱学森老人家的人才忧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发问真是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现在的学校一天把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就连自习(早、午、晚)都由专任老师看管,学生毫无自由支配的时间,更遑论参加各种种样的课外活动了。学生厌学情绪、大量“后进生”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的。
根据这样的作息时间,我这几天努力地使自己适应这个时间段,有两天我五点半就起床了。让我欣喜的是,以前晦涩难读的《尚书》居然出奇地看懂了,有些语句甚至不通过注解就能看明白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在清晨六点钟开始一天的学习。五点半起床,做做早操,吃点牛奶和面包,就开始工作。在到校上课前从事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脑力劳动,这是一段黄金时期。你在早晨的时间里进行最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思考理论上的关键性问题,攻读最难的文章,写论文提要。”的确是这样的,两天,我一气看了十二篇,照此下去,化一个星期多的时间就可以把《尚书》攻读完。实在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读书可以窥到无穷的妙境,更可以使自己的立身行事渐入佳境而无悖!
读书真好!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六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