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案例赏析(25)

标签:
365案例赏析校园 |
分类: 著作文章解读 |
http://s10/mw690/4de02e6dtde330adcdba9&690
1160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案例赏析(25)
逍遥行者
2013年6月3日
1、每一堂课都是对大自然之谜的观察和惊讶
——为什么要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
[教育箴言]
课外的思维活动,是不以初级阶段教学课程为转移的,要比孩子在课堂所学的一切都重要、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如果孩子的精神发展没有蓬勃的、泉水般地涌出的思维生活,让他对待学习像对待幸福、对待欢乐那样,一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310-311页
思维课应当在教会每一个字母、每一道算术演算之前,在思维的最初发源地——大自然中进行。
学校里的第一学年,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巨大一步。我认为这一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年是男女孩子们在班上获得知识与在广阔天地里通过思维课获得知识是并行而且同时的。这种教育共分60课,第一课都有一个主题。比如:《大自然怎样准备过冬和春天复苏》、《冬季花园里的动、植物生活》、《大自然从冬季梦中醒来》、《自然中有机物与无机物》、《自然怎样创造美》、《蚂蚁与蜜蜂的生活》、《从早到晚草原的生活》、《大自然、人与劳动》等等。每一堂思维课,就是对大自然之谜的一次观察和惊讶,一次思索与发现真理,一次体验知识的欢乐和思想家的骄傲。有12堂思维课是讲观察樱桃幼芽的。孩子们观察幼芽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在严寒中锻炼,怎样睡眠并敏锐地聆听着在自然的脉搏,春天和畅的微风与阳光又怎样使它放出新绿,樱桃幼芽怎样“舒展开双臂,脱去了幸福的襁褓”(这是孩子语),怎样长出小绿叶。樱桃园里叶的生活开始了,又绽出新的幼芽,这些幼芽待来年又变成叶。这一幅幅令人吃惊的生命情景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揭开世界上数十个新的秘密。他们生活在思维的世界里,就决定着他们这个时期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311页
[案例赏析]
所谓的“思维课”,是指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旅行”,到思想的“活的源泉”去上课,即是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去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并进行积极学习思考的一门课程。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地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五年)都为孩子们开设了“思维课”,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一个创举。他周密地思考了应当成为学生思维源泉的周围自然环境资源,对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几年中学生应当去参观考察的地点做了有序的安排,为此还编印了《自然界的书》300页。即进行300次观察,让300幅鲜明的大自然画面深深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学校每周都组织学生到自然界去观察,去学习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上好“思维课”,就要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旅行。儿童在旅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沉浸在大自然那些鲜明的形象、画面和现象之中,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把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深深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为什么要上思维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对小孩进行教育时,我认为领着孩子到思维的园地去旅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孩子们跟着老师到花园里,或到老橡树跟前,到茂密的灌木林中,或到养蜂场,到池塘边,或到一个深山谷中去,这些地方,形象地说,就有滋养渴望知识的细根,这些地方就会就会使孩子萌发出一种愿望——要做一个有智慧、有学学识的人。这时,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向孩子们揭开那些不懂的东西,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这里,哪怕是最胆小的、最腼腆的学生,也会变成好问的思想家。老师越是出色地打开学生们的眼界去看那些不懂的东西,学生的惊讶感就越深刻,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越明显。
在思维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环球旅行”。既生动有趣,又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是“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他的一个观点是“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在游戏、故事、美术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基于反对死记硬背,基于孩子的学习特点和精神生活的本性,基于把周围世界和大自然看做“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创设了“思维课”,让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大自然这本书”。从此,他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上语文课,对周围世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鉴别,然后撰写关于自然界的许多短文。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在情境中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生动的直观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教师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容,就好像在翻阅这本《自然界的书》。”(给-190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是以发展儿童思维为核心的学习课业,是实现智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到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大自然去学习思考,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顺序的特点。学生在和周围世界进行的直接交往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直观画面,从而发展了思维的鲜明性,儿童的更高一级思维应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思维课”没有停留在具体思维上,最终目的是“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我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让他们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特征。”即儿童去研究直观生动的事实和现象,去思考和理解亲眼看见的东西,掌握事物的本质,逐步地由具体的事物、事实和现象向抽象概括过渡,推动抽象思维的发展。
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把发展思维作为“思维课”的唯一目的。他多次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即思维始于惊异。首先,相对于教室内的教学,适当地把儿童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森林、田野、河岸、花园等新地方中去,儿童看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引起了他们的惊异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去观察、去感受、去思维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可以看出,“思维课”能够激发和唤起儿童学习知识、积极思考的愿望。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上“思维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让进入儿童意识的词汇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他要求学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用准确的、鲜明的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上思维课,不但使抽象的词语变得有感情色彩,丰富了学生的词汇,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第三,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旅行”,能够感受周围世界的美。对大自然的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和鉴别,实际上也是周围世界的美的认识,提高了儿童鉴赏美的能力。儿童在感受和认识美的过程中,产生了反映美的愿望,于是便撰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界的短文,用具有感情色彩的文字创造美。
在目前我们的学校中,从孩子一入学就开始把他们禁锢在教室里,封闭在校园里,孩子们距离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越来越远,每天只是端坐在教室里苦学死知识,与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借鉴苏霍姆林斯基“思维课”的教育经验,带领孩子们到蓝天下,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势在必行。
2、儿子带来的欢乐使我大为震惊
——孩子的欢乐如何挽救了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
[教育箴言]
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让学习最差的学生感受到取得成绩的欢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算是你的学生,而在他的家庭里,那些小小的欢乐,往往是巩固母与父精神上一致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孩子从学校给父母带回欢乐时,父母对您们的帮助,要比你把他们请到学校去强迫孩子成为好学生那种情况下,要好上许多倍。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293页
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这件事就发生在某个孩子的家里。八年级学生维克多·马特维延科没有更大的才能,但他的特点是爱劳动和勤奋。数学对他来说是一块绊脚石。他费了九牛二虎的劲儿才得了“3”分。这个男孩子定了个目标:一定学会解算术题,更扎实地掌握理论资料,争取得个“5”分。他参加了一个数学小组,一连几小时坐下来解难题。他心中的希望就是想让父母不再一提起数学就忧伤叹气。有一天,他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地放学回家来,一进门就高声喊:“数学,得‘5’分!”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291-292页
[案例赏析]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加强家校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他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努力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以期让家长协同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另一方面,他又注重让孩子们通过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而带给家庭欢乐,让父母来共享孩子刻苦学习的成果。本案例就是八年级学生维克多·马特维延科通过努力,使自己的数学取得了“5”分,当他把自己的欢乐带给父母时,父亲良心发现,挽救了他免于背叛家庭。
正是由于孩子给家庭带来欢乐、和睦和安宁,使父与母之间那种微妙而深深的裂痕消失了。父母把自己的子女的幸福看做是自己的共同创造,而且越深刻地感到这种幸福,它使父母的精神共性和相互忠诚的巩固就越多,人的精神本质就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巩固家庭方面,学校有着很重要的使命。学生应当从学校给家里带去欢乐。那种人云亦云的见解:孩子学习很差你能怎么办,你让他怎样带回去欢乐?对于这种见解他从来就不赞同。问题在于,使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应当感到和意识到:我是个学习不好的人,我将一事无成,不会有什么出息了……如果这些念头只要在孩子的头脑里产生出来,那他就不再是你的受教育者了,而他的家庭——父母也会从你的教育影响范围中消逝。因此,教育者的应当努力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最差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取得成绩的欢乐,并让他的欢乐带给自己的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善良意志,这是奉献的源泉,这是心灵敏锐的一角,任何时候都不会变得冷漠无情。
鉴于学生把自己的欢乐带给家庭中,能够促进家庭关系和和谐与和睦,学校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激发孩子好好学习、做个好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刺激因素,即是指给家庭带来欢乐、幸福、和睦和安宁的愿望。这种愿望,是把学校同家庭联系起来的最细微而同时是最牢固的纽带。如果没有这种纽带,或者它断了,父母的教育就将成为空谈,学校请求家庭的帮助也不会有任何期望的结果。只有在儿子极力给家庭带来欢乐时,学校和家庭的努力才有可能统一起来。
为了增强孩子们与父母的沟通,激起父母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还常常邀请父母到学校里来参加“母亲节”、“父亲节”、“书籍节”和“创造节”等学校的传统节日。在这里,父母可以接触到自己孩子的智力、才能、倾向。在这里,父母们可以看到子女们的脑力劳动和成绩。每一位母亲,每一位父亲,都想从这里带走子女们的成绩使他们欢乐的那种秘密的希望。没有这种希望,对孩子的教育就不可想象。
3、最珍贵的礼物
——怎样教孩子学会爱
[教育箴言]
我多年来从事儿童教育工作,亲眼看到他们成为少年、青年、成年、父亲和母亲,我意识到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育使命,就在于使我的学生们把真正的爱看作是人的功绩,而把人的崇高的爱看作是功绩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306页
紧靠着我们学校的村子里,不久前发生了一件十分感人的事。有7个孩子(3个男孩4个女孩)聚集在绿色的草地上。明天是快乐的节日,可今天,节前的一天,历来的传统:大人给孩子们赠送礼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夸耀起母亲和父亲、爷爷和奶奶赠给谁什么东西。在3天前他们就买了一辆自行车赠给最大的科利亚。父母亲心想,科利亚不知道这礼物,他们把自行车藏在无人住的房间里,但是你是瞒不住他的。他已试着骑起来了。他们给米沙的礼物是一件玩具炮,给塔尼娅和莉达的礼物是洋娃娃,给奥莉娅的是玩具小熊,给济娜的是彩色铅笔。
“可奶奶把我抱起来,吻我了。”8岁的一年级生谢廖扎说。在他的眼里流露出快乐的神情,大家都羡慕他。这时,自行车也好,玩具炮也好,洋娃娃和玩具小熊也好,彩色铅笔也好,与谢廖扎体验的心情相比都显得平淡而微不足道了。礼物刚刚买来,没有赠送,但孩子们马上交换起礼物来。用洋娃娃换玩具炮,用玩具小熊换洋娃娃,用彩色铅笔换骑车旅行一次……只有谢廖扎在骄傲地独自坐着,他的财富是任何其他人不可能获得到的,这就是爱。爱比其他一切财富都珍贵。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307页
[案例赏析]
苏霍姆林斯基列举此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爱是天下最真诚的情感,对于孩子们来说,老人对他的爱胜过一切财富和礼物。节前的一天,孩子们都得到了礼物,并凑在一起互相炫耀,当谢廖扎说到他收到的礼物是奶奶抱起他亲吻他时,孩子们都深受感动,感到一切礼物都不是珍贵的,而爱是最好的礼物。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们感悟到爱的情感。他认为,应该像对待功绩那样去对待爱,使孩子充满崇高精神,发出童年的惊讶,这是一件很细微、很柔弱的事物,每一位教育家都应当倾注到这件事物上来,形象地说,像对待娇嫩的小花那样去对待它。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像讲功绩那样去讲爱,使老师的话语激起去追求爱而且善于做个可爱的人,这也人的心灵上非常细微的一种本能。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编写了一个童话故事《小驼背和闪闪的小星》来教育孩子们:一个人只有在他懂得爱的时候,才会成为真正的人。这个童话永远铭记在儿童的心灵里。童话里那鲜明的虚构的形象都具有人的特性。甚至最幼小的孩子们也萌发出这一念头:真正的美就在于忠诚地、极力地去给他人带来欢乐。他的童话在教育着孩子们去珍惜人的忠诚和人的爱。这一点则是人的巨大价值。我们的教育使命就在于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认识这种价值并去珍惜它。
怎样才能使孩子去珍惜母亲们和父亲们、爷爷和奶奶们的爱呢?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孩子永远应当感觉他还未成为他的亲人们所希望的和他们所爱的那种人。因此,孩子的整个身心都应当永不停息的去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这是纯洁的、高尚的,成为可爱的人的一种人的追求。这就是谢廖扎之所以珍惜奶奶吻的原因,因为他还没有成为奶奶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因此,还应当努力,将来要成为应当做个真正的人那样的人。儿子在聪明的父母身边永远感到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道德上高尚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教育孩子善于体会亲人所表达出来的爱的情感,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教育艺术。
4、祝你生日快乐
——怎样祝贺亲人的生日
[教育箴言]
在祝贺生日时,不要忘记给亲人送上一份礼物。生日礼物,是你的素养、象征和你心灵纪念的物质上的表示。生日礼物的价值,是道德价值,它是不能用物的价值来衡量的,而是用你准备带来欢乐时所倾注的精神力量来衡量。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296-297页
[教育案例]
你的同学有了弟弟或妹妹,你要祝他幸福。祝贺亲人的生日,这是人的一个修养标志。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295页
[案例赏析]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加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他在学校里会抓住一切教育的机会,适时地对孩子们进行无形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决不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与身边的各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比如,看似非常平常的为亲人祝贺生日这项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讲究的。怎样为自己的亲人祝贺生日?苏霍姆林斯基认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祝贺亲人生日要送上一份自己亲手做的生日礼物。在祝贺亲人过生日时,一般都要送上一份礼物。他特别提出,要学会自己做礼物或会买礼物,礼物不一定非常贵重。 “对你的亲人、亲爱的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莫过于你亲手做点什么,比如你亲自栽培出的鲜花。一张素描、一首诗,或者一本小小的纪念册,甚至有你的素描或诗歌的普通的笔记本,这都是好礼物。”他还指出,在父亲或母亲过生日时,向他们要钱去买礼物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如果你不善于新手去做点什么,那就用自己的午餐费去买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