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数学教学观(转)
标签:
365数学教学观校园 |
分类: 分类教育思想 |
2013年6月1日转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认为数学教学应优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提出通过“数学阅读”提升“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数学教学观。探讨分析这些数学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数学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
01-0007-0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数学在科学基础知识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数学的概念和规律从学习的开始阶段起就是认识、掌握世界和发展意识的重要手段。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工作经验和学习数学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数学学习规律的数学教学思想,其中一些见解具有明显的创新精神。探讨其数学教学思想,对当前的数学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数学教学观
1.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学不是静止的、单向的教学,而是师生双方双向的活动,他指出千万不要使数学知识“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变成滞销货物”,而要让它“进入流通过程”
,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帮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数学思维,建构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
(1)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他说:“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脑力劳动,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坚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总有一天,就连最差的学生也会独立地解出应用题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经历观察、探索、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才会把外在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种独立思考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编的习题集里,有很多关于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劳动的习题。孩子们在解这些习题时,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大人如何耕地和筛选种子、植树和施肥,收割庄稼和贮藏食品,盖房和修路。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思考方式,画或制作有关物体的模型来解答绝大多数的习题。
(2)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带领教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让学生解算那种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在考察现象和事物间的空间、函数、原因等关系过程中自编的算题,并且特意举办主要目的可称作“设法挖掘习题”的去田野和森林的专门旅游。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们必须做事,即写、读、编题和解题,只有当孩子会自己编题时,他才能顺利的学会解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编题与解题的数学活动方式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只有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依照这种联系编写习题,从而也能解开所有相关的习题。这种编写习题的数学活动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3)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是注重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单纯的“传送”和“接收”,是静态的学习状态,他认为教师应该介入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实现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首先他认为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等学习情感,他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更加强烈。”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能培养出对知识学习的第一个源泉。其次,学生投入学习遇到困难之后,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当充分评价学生的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说:“永远都要对劳动的努力程度作出评价”,“评价首先应当反映知识的实际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很认真努力,但暂时只能得“3分”,教师就要在评分旁边还写上:“学习很认真。”如果一个学生用不大的劳动代价就轻松的得到了“4分”,也同样要在作业的评语中予以反映,如口头说出“学习潜力还发挥得不够,不然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双方互动,教师还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提倡课堂上平等的对话交流,反馈调节教学过程。
2.发展数学思维,阅读提升数学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设计教学,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
(1)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个教师还在师范院校学习时,就必须学习《儿童、少年和青年解剖和生理学》、《缺陷儿童教育学》、《年龄心理和教育心理学》。在学习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学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他说:“思维像一朵花,它逐步地贮存生命的琼浆。我们给花的根提供汁液,使花得到阳光,花就开了。”我们要教孩子思考,把周围世界这个思维的源泉展示在他面前。数学思维的养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教过几年数学,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在作业布置方面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设计布置不同的作业,课外组织不同的数学兴趣小组,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独特的数学“阅读”提升法。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给他们单独补课,而是提出了独特的“阅读”方法,他提出:“越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越大,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为此,他专门给学生编写了阅读习题集。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数列和建立数与数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他经常出一些谜语式的习题:
●《鹰和橡树》:飞来了几只鹰,落在橡树上。如果一颗橡树上落一只鹰,那么剩下一只鹰无处可落,如果一颗橡树上落两只鹰,那么剩下一颗橡树没有鹰。一共有几只鹰和几棵橡树?
●《牧场上》:两个男孩子在牧羊。如果第一个男孩子给第二个男孩子一只羊,那么他们两人的羊数相等。如果第二个孩子给第一个孩子一只羊,那么第一个孩子的羊比第二个孩子的羊多一倍。第一个牧童和第二个牧童的羊各有多少?
●《头和脚》:院子里母鸡在踱步,兔子在跳,一共有十个头和二十四只脚。问有几只兔子,几只母鸡?
类似这样的习题,他为孩子们编了很多,孩子们通过这种阅读,慢慢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读得更加有兴趣了。通过这种方法,苏霍姆林斯基点燃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2~3年的训练,学生的成绩大大提高了。
二、苏霍姆林斯数学教学观的现实启示
1.精心设计数学教学,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为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它们产生需要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组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行再发现,进行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所说的“再创造”,从而实现学生自身意义上的“创新”。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在这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着自己的“空白时间带”,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悟自得,教师则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2.在数学教学中添加情感教育。在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还有教师认为数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的知识数学观,“教数学”就是教会学生“做数学题”,忽略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情感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等心理状态。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丰富情感的、不断发展的主体,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时刻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共鸣,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引入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加入“ 情感”这一因素,必会使数学教学更加人性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3.数学教师要进行专业学习和反思。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还要关注数学教育改革的最新理论,进行专业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比如,小学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知识、字母代表数的相关理论等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师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平凡的工作的人。没有学习与反思,教师容易成为教育行为的盲目执行者。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式很多。有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每个数学老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日记,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的撰写,还可以指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等。
4.正确对待数学“后进生”。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是困扰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和数学教师的普遍问题。许多教师曾在教学实践中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有的富有成效,而有的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观为我们解决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要有正确乐观的学生观,承认学习困难的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且其潜能有着多层面的内涵,不能仅以其某一方面的缺陷来否定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是教师获得教育成功的前提。第二,要有正确的人才观。不能认为只有取得好分数和升上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学生才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其感兴趣的领域,也有其特长,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一定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第三,“对症下药”进行数学学习的提升,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提升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