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w690/6d6666f7h7b0b2c454c09&690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思想
宋殿礼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观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亮点。他从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出发,认为家庭教育不仅仅重要,而且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要求家长:提高自身修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良好环境;学会爱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所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实践理论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生平道路简述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乌克兰)著名教育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热爱儿童。他的一生中有三十五年从事教育工作。在帕夫雷什中学他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创造性工作,使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实验室。也就是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他在三十五年辛勤实践的基础上写了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童话故事,现多已翻译出版。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仍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正成为当前探讨的一个热点。苏霍姆林斯基生前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他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他的家庭教育理论思想十分深刻和独特。研究他的家庭教育理论,探析他关于家庭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对此管窥一斑,以求教于大方。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要完成这样一项任务,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他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他一再提出一个孩子有很多老师,但家庭和学校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场所。而父母则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认为,在学前阶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他说,绝不允许父母养而不教。他提到过,人类曾经有三十多个被野兽夺去而后来又回到人间生活的孩子,可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被教育成为合格的人。原因当然在于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缺乏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过来。所以,此时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若养而不教,那就会使孩子丧失了最宝贵的受教育时期。如果父母在学前期放任不管,其结果是入学以后,学校要进行的已是再教育的工作了,而“再教育”代价要比“教育”昂贵得多,且教育的效果恐怕就差了。根据这样的思想,他特别强调入学前对孩子的教育。即使孩子入学后,家庭教育也必须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收到成效。他常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帮助,就将一事无成,教师辛勤的劳动就将付之泡影。他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在研究他的学校教育时,发现他几乎把同样的精力用在家庭教育上。
家庭教育不仅仅重要,而且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他的又一个看法。他经常说,有的人认为,当了父母以后就自然而然地会教育孩子了。事实并非如此。他在教学过程中,曾收到几千封来自各地家长的信,信中充满了伤心的话:“我这样爱我的孩子,但是他呢,变得这么坏,工作不好,学习不好,对父母不好,我非常伤心。”家长在信中请求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年轻人并不因为组成了家庭,做了父母,就自然而然地会教育子女了。他说,应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一门科学。他问道,为什么世界上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学习才能学会,而唯独家庭教育学可以不学自会?他还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科学家的,而每一个人都要做父亲或母亲的,他提出要把家庭教育这门科学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应该要对做父母的年轻人,以及已经做父母的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就在帕夫雷什中学,展开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他曾对几名犯罪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一些所谓“难以管教”的儿童进行了补救性工作,他把这种工作称之为医治儿童的心灵创伤。他和无数的家长通信,了解他们的难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写了上百篇文章提出他自己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看法,介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以及周围好家长的经验。晚年他写了一本《家庭教育学》,现在已经翻译出版了。但他写了七讲,估计由于过早去世,没能完成这部著作,非常遗憾。好在他写的文章和书里有很多地方涉及家庭教育,我们尚能从中探索到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一)父母的自身修养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家长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就是说,当上父母后,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否则很难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他很幽默地说过,莫斯科每年要办成千上万桩喜事,这很好,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了婚就免不了做父母,那么是不是已经具备父母的条件呢?有没有具备这方面的修养呢?有人问他,照你那么说,我不具备做父母的条件,就不能结婚了?他说那倒不一定,具体生活中那么严格要求是不可能的。但结了婚或做了父母还没有具备应有的修养,就要赶紧补习。若当了父母就得不断地提高。就是说要善于自我教育,善于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这才会具备做父母的资格。所以,他曾提到,一个人一当上父亲或母亲,这便是他的第二次诞生。他过去有一个非常淘气,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教师甚至很讨厌的学生。有一天,教员休息室的门被打开了,这个昔日的学生提了一瓶酒,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做爸爸了,请大家喝一杯。”苏霍姆林斯基问他:“你具备做爸爸的条件吗?”年轻的爸爸说:“老师们请原谅我,我现在好像豁然开朗,觉得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对别人负责。我今天清楚地想起那些年给老师们带来的伤心和痛苦,请原谅我,现在请你们教我怎样做爸爸吧!”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做父母后如果愿真正担负起责任的话,就会有“第二次诞生”。如果都这样就好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点。人们往往觉得有了孩子很高兴,而一些悲剧往往产生于没有意识到做父母责任的家庭里。比如,学校里有一个很正直的十四岁男孩,他对好事坏事都很不敏感。一天他跟同学们在果园里听老爷爷讲英雄的故事,当讲到法西斯侵略家乡,老人保护果树的情节时,很多孩子都感到得流泪了,可这孩子却显出很迷茫的神情。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很奇怪,知道这孩子一定有心事。一天,他跟孩子一起劳动,他才了解到,孩子家里平常很会教训人的父亲,竟从集体农庄果园偷了好多树苗,并要求他不到外边去讲。一次,他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还责骂他、吓唬她。那孩子说:“我原来对我父母的每句话都坚信不疑,可现在,我不相信他们了,我想否定一切。老爷爷讲的那些故事我也不相信。"这对父母恐怕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如此恶劣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的孩子心头留有创伤,长此下去,他会在这些不合格的家长影响下走向犯罪道路。所以,他呼吁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而不脸红。他号召家长能以孩子来改造提高自己,真正来一个“第二次诞生”。
(二)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长的以身作则,遍及生活的每个方面。这里着重谈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1、父母之间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很多著作中指出了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他认为,父母是孩子最亲爱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爱,尤其是父亲关心体贴母亲,孩子才会觉得世界上有真理,人间有美德,这种对人类的信念是一个孩子接受教育所不可少的。苏霍姆林斯基本人是一个非常模范的丈夫、非常模范的父亲。他十分推崇周围的好丈夫和好父亲。他经常用村子里的外科医生尼古拉同妻子的关系来启发教育家长们。尼古拉夫妇有六个孩子,每当尼古拉作完手术回家,妻子总是准备好一切,叫他休息。妻子说:"世界上没有比你的工作更辛苦了。"医生微笑着回答:“世界上没有比做母亲的劳动更辛苦的。”每当鲜花盛开的季节,医生每天早晨悄悄起床,到花园剪一朵玫瑰花,悄悄插到妻子床边。朦胧中闻到浓郁的花香,妻子觉得异常幸福。孩子们长大了,于是花瓶中就出现了两朵、三朵……六朵、七朵花。后来医生去世了,六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四处工作去了。可是每逢母亲生日那天,他们总要回来,向母亲祝贺,并在花瓶上插上七朵玫瑰花,其中一朵是代替父亲的。苏霍姆林斯基常讲这个故事,他说:“因为这反映了人类精神的完美。人类的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地善良、温和、健康、真诚,相信人的美好。他还提到一个叫玛利亚的女学生,她在毕业前对老师说:”我七岁那年,母亲患了重病我父亲彻夜守在床边。一天黎明时分,母亲呼吸困难,我见父亲弯下腰去细细察看母亲的脸,我看到父亲的眼里充满了难忍的痛苦,从那时起,在我的心里展示了人类生活中最完美的品质,那是父亲对母亲的忠诚。从那天起,我真正地爱起了父亲来。我十年来从未对他撒过一次谎。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这种强有力的、无以伦比的精神力量才能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2、父母与亲人的关系。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尊敬老人孝顺老人的榜样。父母尊老爱幼,就不会有铁石心肠的孩子。否则就会产生最大的不幸。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个女学生在她父亲生日那天,全家准备好了一切,客人即将到来,突然外婆病了,这时女孩说:“把外婆送到医院去,家里还可以照样接待客人这样好一些。”可是父亲说:“现在什么也不谈了,生日宴会都不谈了,我们首先送外婆到医院去。”这个孩子告诉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是她终身难忘的事,从此,她们一家的孩子都非常尊重父母,孝顺老人,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问父母、祖父母身体好不好,一看老人不高兴,就坐到老人身旁问长问短,问寒问暖。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父母在家里孝敬老人、尊敬老人,这是教育孩子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3、父母和周围人的关系。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学生,全班去远足,同学们都带一些好东西一起吃,可这学生把最好吃的一块牛肉放在自己口袋里不拿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后来才问明白。学生说,原来在他小时候,记忆里一个最深的印象,一次邻居到他家来借点葱,本来家里葱很多,可是他母亲却说:“唉呀!今天正好把葱吃完了。”邻居走后,他跟母亲说:“咱家有葱呀。”母亲说:“你太傻,他借了就不还了,咱家的为何给别人吃呢?”从此他有了好东西,总不舍得给别人。从上面的例子看,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所起作用是深刻的。如果父母自己的水平修养不高,不能在家以身作则,那么不仅自己不是合格家长,而且还会培养出不合格的公民,会摧残下一代。帕夫雷什中学的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都想请学习最优秀的一个学生的家长谈一谈,他们用什么办法培养出这么好的孩子来的。这位家长很谦虚地说:“我们没有很多时间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很忙,我们只是勤勤恳恳地对待工作,努力地学习,也是这样带动孩子勤勤恳恳地劳动,勤勤恳恳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无声的教导,往往比长篇大套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三)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1、要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气氛。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家长要爱孩子,要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他认为,有些孩子冷漠、孤僻,倒不是家庭经济情况不好,而这些家长往往给孩子买很多的玩具用品,错就错在家长误认为在物质上保证了需要就尽到责任了。要知道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滋润。孩子孤僻、冷漠,多半是因为在家缺乏父母精神上对他的爱,他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如父母在家整天闹离婚,不是骂架,就是打架,都说不要孩子。孩子就觉得家里是一个冰窖,再也无心学习,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当他看到别人高兴时,故意做一些粗野、残酷的事,使大家都不幸都难过,这才幸灾乐祸。苏霍姆林斯基同时也强调,父母对孩子要尊重信任,如果整天叨叨不休,孩子不知所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孩子就会觉得家里不温暖。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心,而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很难教育好的。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家长要对孩子采取平等的、商量的态度。讲话要有分寸,特别要让孩子信任,跟你说真心话,把他的欢乐、痛苦都向你说出来。假如意见不同,你要耐心听完,同他商量,甚至可以做出适当让步,这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对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家长尤其要注意分寸,决不能粗暴干涉。如偷看日记、信件等,这都是不允许的。要尊重年轻人的人格,决不能说你是我的孩子你必须什么都告诉我。家庭要充满温暖气氛,父母对孩子要关心、体贴,要和孩子平等相处。不要粗暴。
2、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树立家长威信,家庭成员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采取一致意见,不要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矛盾,甚至在孩子面前吵起来。这样会降低家长的威信,且效果很不好。因为父母意见不一致,就意味着父母自己也不清楚什么对,什么不对,那么父母的话就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孩子就会养成不听话的习惯。假如有老人的话,还要说服老人持一致意见。意见一致,家长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教育效果就很显著。
(四)父母要爱孩子,但要会爱孩子
1、不要娇纵溺爱孩子。爱孩子首先一定要把孩子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对待,把孩子看成是未来的公民。绝不能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自己愿望的复制品。苏霍姆林斯基说他最担心的是溺爱孩子。这样的父母爱说,我们什么也不要,我们什么都给孩子了。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只要孩子称心如意就行。他说,这是一种母鸡式的爱,因为母鸡也会这样爱自己的小鸡的。这种爱已降低到了本能的水平。危害在于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来。他认为,骄纵是可悲的,溺爱是一种家庭创伤,给孩子带来的是自私自利和幼稚病。帕夫雷什中学有个女生,因为母亲的骄纵,变得很幼稚,甚至不知道父母也需要照顾,更不知体贴、观察大人心情。父亲死了,母亲病得很重,学校组织郊游,老师劝她留下照顾母亲,她嚎啕大哭着要去。幼稚病给父母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和眼泪。只有理智地爱孩子,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
2、要限制孩子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假如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愿望,是后患无穷的。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能迁就,要让孩子知道,不但有自己,还有别人。绝对不要放松对孩子早期的教育工作,要慢慢把孩子引向我“应该”服从别人的“需要”这样一个正确的轨道。让孩子敏感地从大人的眼神中看到大人的情绪。孩子应该知道大人今天高兴还是不高兴,是累了还是不累,是病了还是没有病。要让孩子知道,我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为了别人的愿望,我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并肯为别人的快活而牺牲自己的快活。要让孩子懂得,我长得这么大,父母为我已付出很多,生活当中的许多幸福应留给父母,因为生活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就这样逐步引导孩子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鼓励孩子为集体、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限制自己的愿望,从小爱父母、爱小朋友,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设法让孩子有另外一种幸福观,这就是当孩子为别人做出牺牲时,也觉得幸福。甚至比别人更幸福,觉得“给”比“拿”的幸福更大。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总讲:“我的宝贝,我的心肝,你是我的一切,没有你我就无法活。你吃到嘴里比我吃到嘴里更香。”这些蠢事,就是让孩子心安理得地独占一切,甚至觉得,我的出生本身就给家里立了一大功,就给你们带来幸福,我是大功臣,我可以为所欲为。他还认为,劳动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变“我要”为“我给”的重要途径。要学会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及分享劳动的成果,决不允许孩子只做一名消费者,只能“取”而不能“给”。
3、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仅有快活,而且还有悲伤、痛苦和死亡。否则,孩子将来难以适应复杂的生活。
他讲到学校里一个学生的奶奶快去世了,父亲很着急,跑到学校和老师商量,是否把孩子送到别的地方去,免得孩子痛苦流泪。苏霍姆林斯基劝这位父亲不要这样做,要让孩子守在奶奶的病床旁,照顾奶奶,让他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他说,不知道悲伤痛苦的孩子是非常幼稚的,将来根本不知道整个生活的面貌,那他怎么独立生活呢?而一旦进入生活,遇到困难,就会束手无策,悲观失望。这不是爱,而是害了孩子。他讲过,一个叫尼娜的孩子在九岁过生日时,妈妈、奶奶为她做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然后请小朋友来庆贺生日。那天,妈妈特意铺上了一块新桌布,小朋友们陆续来了。这时,小尼娜对母亲说:“奶奶吃饭手老是颤抖,勺子总放不到嘴里去,会把汤洒在新桌布上,小朋友会笑话我,今天是不是别让奶奶与我们一桌吃饭了。”母亲觉得孩子的要求非常错误。但今天是她的生日,小朋友都已到了,怎么办?最后,这位母亲很果断地决定,打骂没必要,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她对小朋友们说:“今天奶奶有点不舒服,所以这次生日宴会取消了。”送走小朋友后,母亲便对尼娜说道:“我想今年的生日你会牢记一辈子的。为什么我们不举行生日宴会了呢?你自己仔细想一想。”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犯类似的错误。这位母亲爱孩子的方式,是多么耐人寻味的。
(五)体罚决不是严格要求,切忌体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罚决不是什么严格要求,而是家长缺乏修养,束手无策的表现。他对惩罚的看法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他原则上承认惩罚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采用的,只要运用得当。到了晚年,他认为“绝对正常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因为靠惩罚就不会有自我教育,惩罚会使孩子从自我谴责中解脱出来。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尤利克打死了一只麻雀,老师见了,就拨开树枝,让他看那窝小麻雀。尤利克毕业后回校看望老师说:“如果你当时打我罚我,我就不会为打死麻雀内疚。你没有打我,我内疚了很多年。”苏霍姆林斯基说,惩罚,尤其是体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打一次,自尊心就会减少一分。如果孩子变得麻木不仁、毫无自尊心,那就谈不上教育了。而在教育时,特别要重视自我教育,那就是不为了奖励而做好事,不背着人做坏事。没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就没有正常的教育效果。而体罚在损害孩子自尊心,消弱自我监督方面是尤为明显的。孩子认为我做了坏事,他打了我,帐已经抵消,就从自我责备中解脱出来了。而且越打越麻木,越没有自尊心,而没有自尊心就什么教育都谈不上了。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是丰富而深刻的,他的教育理论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近几年,我只是翻阅学习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上面,我也仅从品德教育方面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思想,恐怕是断章取义、挂一漏万。但我相信,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不无补益的。
【参考书目】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学》、《帕夫雷什中学》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