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要用毕生精力来备课(971)

(2012-04-15 19:43:18)
标签:

毕生精力备课

分类: 著作文章解读

用毕生精力来备课(971)
第971篇:教师要用毕生精力来备课

逍遥行者

2012年3月26日

时下,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无数的教案集、导教案、导学案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只要教师需要,书店里应有尽有,网络上比比皆是,省去了教师花费精力进行啃教材备课的麻烦。于是导致了部分教师不钻研教材,不认真进行备课,更不进行课前准备。上课之前,只需携带着所谓的导教案、导学案登上课堂即可,至于手中的导教案、导学案等是否适合自己学生的需要,那就不管了。长此以往,再加上受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影响,教师们造成一种浮躁的心态,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篇《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曾举了一个著名的“教师用终生精力来备课”的例子: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想起在20多年前,笔者刚刚参教时,教导主任要求我们青年语文教师都要背诵过重点课文,现在回想起来,除去哪些琅琅上口的文言文之外,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荔枝蜜蜂》等课文,至今还能背诵出大部分段落。可以说,背诵名篇诗文,对自己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用毕生精力来备一节课”,体现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终生学习的理念。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就要不能满足于在师范院校内所学的专业知识,就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朵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智慧与知识的太阳。因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关注教师是否在读书,在读些什么书,书在他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何种地位,以及他是否时刻关注着科学和文化方面的最新成就。这成为他评价一个教师的重要指标。事实上,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爱读书的教师。我有许多爱书的教师朋友,听他们的课,跟他们聊天,都是一种享受。他们的课,往往视野开阔,丰厚大气,从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他们本身就是课程开发者。甚至听同样的课,每一次讲课,都有新的感受和新的收获。

    “用毕生精力来备一节课”,体现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精益求精的教学思想。

    在我们一生的教学生涯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章节,可能我们会教过无数遍,但我们面对的却是不同的学生。一方面,我们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要求的那样,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上课前就要重新认真进行备课,因为虽然教材相同,但学生却不同了。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教育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他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这种教学观点在对少年的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给教师的建议》第222页)

    另一方面,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要在教学方法研究上精益求精。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欣赏“推敲”的故事。唐代诗人在卢延让《苦吟》中写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著名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大的框架要粗线条,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而我们教师学习的,就是这种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

    著名歌手张卫健有一首著名的歌《一辈子,一场梦》,我们可以化用这句歌词来说:“一辈子,一节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