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6d6666f7hb11a465665eb&690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阅读收获
陆莉玲
(载江苏省教育科学院《教育家(人物)》2011年第7期第60页-62页)
二十多年前,我刚踏进师范,就接触到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它在我的个人阅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我开启了教育专著阅读的大门。卢梭曾在《我的人生追求》中说道:“爱和知识,只要有可能,通向天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最初给予我的正是这两点:爱和知识。他的许多教育名言,我至今都能朗朗成诵。谈到书籍的作用,他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谈到学生的阅读,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谈到爱孩子,他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回答说:‘爱孩子’。”谈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他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谈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他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谈到教师的读书,他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正是他的这些真知灼见,为我打下了教育人生的底色;他的主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了我的教育信仰。
毕业后,陆陆续续看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几部,但相比大师一生所创作的41种专著、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小故事,我的阅读量以及对他教育思想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敢以宏观的、整体的视角来分析大师,但不妨碍我从“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见到一座天堂”(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的预示》),以重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方式汲取营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写对6周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快乐学校”,二是写小学教育的“儿童时代”。阅读过程中,我找到了于不知不觉中慢慢遗失的教育理想和激情;找到了大师对儿童深沉的、毫无保留的爱,那是基于关注学生心灵,进入孩子精神世界基础上的爱。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找到了久违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的教育生活。作者在“快乐学校”中,把孩子们带到“蓝天下的学校”中,在大自然这个教室里学习、游戏、生活,将“自然之书”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实现他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想。
思维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最初的一些思维不应当在教室里,在黑板前上,而要到大自然中去上。”“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语言为个人体验所充实。”在高冈上,在河边,在树林里,他给孩子们讲故事、把故事中幻想的形象画出来,以此启发孩子们产生疑问和想象;他结合身边的自然景色——山峰和崖壁,天空和云彩,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带领孩子们一步一步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他告诫我们:“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就是小孩子的大脑。这些大脑,就是一朵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对待他们,需要多么地小心谨慎。”因此,他为儿童创造直观的现实现象和描述得非常鲜明的语言形象,来启发和帮助孩子思考。他力求使词语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他提倡在大自然中学习和感知词语,解答算题,解释例子,把到大自然去的每次游览上成一堂思维课,一堂发展智力的课。这一切,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智育,究竟离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天性有多远的距离?我们把处于幼年的他们圈养在钢筋水泥浇筑成的教室里,禁锢在黑板前,孩子在校的时间变成了漫无止境的、令人生厌的上课。这是违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再次给了我强烈的震撼——感慨于它的历久弥新和对解决当下教育问题的强烈的现实意义。
艺术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将孩子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在《蓝天下的学校》中,他描绘了带领孩子们光着脚来到葡萄园的场景。他和孩子们共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葡萄园被绿色的薄雾笼罩着,犹如海底的童话世界一般,田野、草地、大路,似乎在透明的热气中颤动,阳光照射在树木上好像满树都有火花在闪烁。他让孩子们观察暮色中周围景色的变化——轮廓和颜色的不同。他让孩子们到校园的草地上作画,没有硬性的要求,他们最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通过观察世界激发孩子们创作的灵感,启发他们的想象。他为每个小朋友装订一本可以装在衣袋里的小图画本,便于他们随时将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者场景画下来,还为全班小朋友装订了一本大画册,将其变成了孩子们生活和精神发展的画卷。他还带领孩子们去欣赏大自然的音乐,坐在草地上听科尔萨科夫的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熊蜂飞舞”的旋律。大自然的实景启发了孩子们的灵感,他们听懂了作曲家表达的音乐形象。他们还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倾听蜜蜂的竖琴声,捕捉熊蜂的嗡鸣。在此之前,这一切在孩子们看来都是平常的东西,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启发下,在大自然的学校中,显示出美的魅力,孩子们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教育。而我们正在进行的美育呢?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为目的的美育,演变成了让孩子们参加各种类型的所谓“艺术兴趣班”,音乐和美术这两条沟通自然和儿童心灵的途径,变成了纯粹的“技术”,钢琴考级、绘画考级……艺术不再是灵魂和情感的表达,而成了没有温度的“工具”!大师的美育思想,给当下备受争议而又被很多人推波助澜的艺术教育以一针清醒剂。
情感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的土壤。”“道德观念、观点和习惯都跟情感紧紧相连。”他在自然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孩子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从而学会以德报德,学会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创造幸福和欢乐。他在《我的孩子,你生活在人们中间》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孩子们在校园里看到大孩子们栽种的菊花,非常喜欢,一个人抢着把花采在了手里。大师没有怒气冲冲地教训他们,而是问:“你们摘掉了花,剩下的这些光秆好看吗?”继而又告诉他们:“这些花是少先队员们栽的,他们再来这里赏花的时候,看见的是什么呢?不要忘记,你们生活在人们中间。谁都爱欣赏美。如果每个学生都摘一朵花会怎么样呢?那就什么都剩不下了。应该创造美,而不是破坏它。为了摘一朵花,要培养出十朵才行。”通过这样一个细节的教育,孩子们获得了不能做一个利己主义者的初步认识,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了要体察他人的心境、情绪和感情。他还让孩子们到孤老安德烈爷爷家做客,为老人带去水果和野花,和爷爷共享欢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为他人创造幸福而受到快慰的“利他”的情感。另外,他看到个别孩子对待生物的冷漠态度和残忍行为后,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小鸟医院”,救治和收养了啄木鸟、黄鹂、山雀,还有后来的金鱼、小猫、小兔子。让孩子们在带食物喂它们、关心它们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视生物为同类的情感,善良的情感。他说:“没有善良,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那种出自内心的温暖,就不可能有心灵的美。”“人在童年期应当经历一个培养情感的学校——培养善良的学校。”这是多么富有人性的、温暖的语言!特雷莎嬷嬷说过:“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在劳动中,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向善的情感,继而让好行为成为习惯,最终会唤醒心灵,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健康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们创造的“快乐学校”又是健康的学校,因为大自然是孩子们健康的源泉。他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85%的不及格学生学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健康状况不够好。而健康状况不好的原因是新陈代谢遭到破坏所致,是在室内逗留时间过长的结果。他认为要治本的办法就是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他为孩子们设计了良好的、顺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多在新鲜空气中逗留,开着通风窗睡觉,早睡早起,热天让孩子赤着脚上学,不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每天在野外步行若干公里等。他还为孩子们修建了游戏场,让活动性游戏和童话结合起来;给孩子们设计天然的、富含营养的食谱。另外,他还让孩子们参加学校果园里力所能及的劳动——栽种橡树,在暖房里帮忙等。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观念,了解了劳动的价值,也让孩子们从中锻炼了身体。合理的作息制度、符合要求的营养、身体的锻炼。让孩子们迅速强壮了起来。这又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我们把孩子禁锢在教室里,没完没了地学习,尽可能多地往他们的头脑中灌输知识,连他们休息的方式都是坐下来看书。为了多一点学习时间,我们不要求他们劳动,甚至连体育课都会去占用!而“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习,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领域。”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身体强壮、热爱学习和生活、情绪稳定向上的普通孩子,还是一个身体虚弱、性格乖戾的天才?答案不言而喻。
读罢全书,感慨万端。大师的著作浩如烟海,大师的教育思想有着完整的系统性和丰富的内涵。它历经岁月的淘洗、教育实践的检验,超越了国界,至今依旧是为人师者的精神富矿。在教育生命的不同阶段阅读它,对我来说,有不一样的开采方式和收获。牛顿曾说过:“我好像是在海滨玩耍的孩子,时而拾到几块莹洁的石子,时而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并为之欢欣。而那浩瀚的真正的海洋,仍一望无际地展现在我的面前。”用牛顿的名言自比,我顿为羞愧,但事实上,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正是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见到一座天堂”,谨以此文,管窥蠡测,而大师致敬。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校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