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教会儿童学习杂谈 |
分类: 著作文章解读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书育人艺术之一
逍遥行者
2011年4月15日
(4)能流利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
(5)能流畅、迅速而正确地书写;
(6)能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7)能找到同所要了解的问题的有关书籍;
(8)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关材料;
(9)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阅读分析;
(10)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简明扼要的记录;
(11)能阅读原文并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的讲解;
(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
通过对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观察和研究,我确定了他们分别应当在哪一年级(个别情况下还确定了哪一学期和哪一学季)掌握哪一种技能,并且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只要粗略地看一下上述列表,就会引起人的警觉来。因为它使平时教学中学生的教师所遇到的某些困难的根源立刻都很清楚了。
在上述这12项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和技巧中,最主要的还是其中的五种。苏霍姆林斯基把它们比喻成五把“刀具”或“工具”,即五种技能:读、写、思考、观察和表达。学生没有这五个工具,就不可能进一步掌握知识。(四-120页)
苏霍姆林斯基所认定的构成学习能力的五项基本学习技能,都属于心智技能。其中观察和思维是一般心智技能,阅读、书写、表达是专门心智技能。一般心智技能体现在专门心智技能中,并调节、支配专门心智技能;专门心智技能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相应的一般心智技能,一般心智技能在训练它所支配、调节的专门心智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五项学习技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些技能的培养训练必须密切配合协调进行,不能随意割裂或孤立进行。
还必须说明,这五项基本学习技能主要是语言学习的技能,并不是顺利地完成各学科学习任务的全部学习技能,更不是学生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所应掌握的全部技能。由于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霍姆林斯基把它们确定为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应掌握的重要的技能。同时,他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列为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最主要的任务,确定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学习技能,再根据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需要规定中小学所应掌握的一系列技能,使中小学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围绕形成学习能力这一中心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一教学思想对实际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学习只是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的王国。”“只有当学校里出现了一个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思想,他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这样的一个精神王国。正是在这样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浓郁的精神氛围中,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师们不断地创造着智育的神话。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是学生的重要任务。但是,学习并不是学生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是多方面的,如:学习、道德、劳动、体育运动、课外阅读、制作活动、审美友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不能但抓成绩,而要组织整个集体的和每个学生的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思想,才能把智育摆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这是因为:
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在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之外,什么别的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于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勃勃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
第五,要通过学习培养儿童的道德力量。
“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及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又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的力量。”……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三个重要因素:(1)进行智育的基础,是师生良好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是教师的学识、能力和人格等等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即使我国传统教学中的“亲其师,信其道”。(2)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即智育之中蕴含着德育。(3)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帮助学生通过兴趣和意志,获取智力成果的成就,并启发学生体验到脑力劳动的乐趣。这即是我国教育理论家们所说的“成功是成功之母”。从这三个因素之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教师的正确的教学观念,智育中的德育因素和人的良好道德对于智育的基础性作用。
第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
人们的技能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练习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练习条件。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技能的基本知识。练习前的目的、要求对学生掌握技能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学生明确了练习的目的,就形成了完成练习的内部动因,会更加自觉地对待练习,否则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苏霍姆林斯基介绍指导学生练习的经验时说:“我跟一些最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起,分析了教学大纲,估量了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把表达某一种技能的实质的每一个概念的范围和含义弄准确(这一点十分重要),并且考虑了这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的依存关系。最后,我们确定了在教学过程的哪些点上应当完成对每一种技能的掌握。”教师透彻地了解有关技能的基本知识,在练习前要求学生掌握,是技能形成的必备条件。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过程,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首先通过言语解释,使学生理解正确的练习方法,同时通过示范动作,使学生获得关于练习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有了模仿的样板,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3、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练习。如何循序渐进地安排练习计划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必须更早地掌握最常用的技能,即掌握复杂的技能和总的来说掌握知识都要依靠的那些技能。”①“在掌握一个个的技能时,必须实现相互结合的原则,当掌握一种技能正在完成时,就开始掌握另一种技能。新的、较复杂的技能是建立在不太复杂的技能的牢固基础上的。”②这就是说,技能的掌握必须由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于复杂的技能可以采用由部分到整体的训练方法,即可以把它分解为若干比较简单的局部成分,在掌握这些局部成分后,以统一的程序,把它们联结起来形成完整的复杂的技能。依据这一原则对技能训练分阶段作出具体计划。苏霍姆林斯基介绍说:“通过对各年级的学习情况的观察和研究,我规定出掌握每一项技能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在几年级(个别情况下还定出在第几学期、第几学季),这条技能必须达到符合要求的程庋。”“规定出学生在什么时候,在第几学年、第几学季应当达到一定的教学水平和阶段,应当掌握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掌握最重要的概括(规则、结论、公式、定律),并且牢固地掌握到永远不再忘记的程度。”
4、科学地安排练习活动。首先,要保证一定的练习量。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位教师,在对某项技能的实质有了明确的认识以后,就去寻求掌握这项技能的具体途径。例如,经验已经证明,为了掌握流利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读的技能,就必须进行一定范围(数量)的练习,就必须使学生朗读多少页书,否则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对一个学生来说,练习的数量是这么些,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练习的数量又有所不同。技能的形成和保持,都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或时间,因此不仅在技能的形成阶段要反复练习,技能形成后仍要反复练习,使之保持和提高。但是,若练习次数过多,反而会降低练习的效果。”其次,在开始练习的阶段速度要适当放慢,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基本功,不容许采取不正确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以保证练习的质量要求。经验证明,在开始练习阶段,如果贪多图快,学生的技能就较难形成和巩固,一旦出现错误则不好纠正。但是,如果教师在组织练习时,片面强调“少而精”,忽视速度的要求,就会少、慢、差、费,也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再次,在时间分配上,一般说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的集中练习优越。在开始阶段,每次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各次练河之间的时距可以短些;随技能的掌握,每次练习的时间和各次练习间的时距都可以适当延长。最后,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