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2011-04-02 07:37:32)
标签:

孩子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校园

分类: 著作文章解读

http://s6/middle/6d6666f7h9fe3e8c6e9c5&690
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研究5)

 ——苏霍姆林斯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之三

逍遥行者

2011年4月2日

    教师对孩子们仅有一颗爱心还不够,必须要深刻全面地了解孩子,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灵。他曾说过: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帕夫雷什中学》12页)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首先是人学”观点之后,进一步指出:“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育人三部曲》第11页)在一次座谈中,当保加利亚教育家彼斯特拉·阿夫拉莫娃问苏霍姆林斯基:“按着您的意见,我们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了解孩子”。(五—292页)他认为,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爱孩子必须还要以了解孩子、认识孩子为前提,而认识和了解孩子,要对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成员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学习情况、智力发展以及个性、爱好、兴趣、才能、特长等方面作详细地了解,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样对他以后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要了解孩子,首先要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他的家庭状况。

    在孩子们入学前后,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意对孩子们家庭状况的了解。在《把心灵献给孩子》之《我这些学生的家长》一节中,他曾详细地分析了31个即将进入他们“快乐学校”孩子们的基本情况,并向读者一一介绍了这31个孩子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主要成员、家庭遭受的困难、父母的性格习惯等。他曾分析说:

 

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应当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我们学校这个小区域当时共有31名6岁的孩子,16名男孩,15名女孩。所有有家长都同意了送儿女进“快乐学校”——这是在一段时间之后父母们这样称呼我们这个学龄前班的。31人中有11个孩子没有父亲。两个父母双亡。……我在“快乐学校”开学前几周就已了解了每个家庭。个别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与母亲之间缺乏友爱气氛,缺乏相互间的尊重,而少了这些,孩子就不可能生活得幸福。这使我甚感不安。                                                    (三—第21页)

 

在同家长进行接触和了解孩子们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描绘了“快乐学校”中教育孩子的美好前景,取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还尽可能地教给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孩子的成长做出榜样,因为“孩子是家庭和父母精神生活的镜子”。通过对自己未来的学生了解得越深入,苏霍姆林斯基越认识到面临的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决心“要为那些在在家庭中未曾享有过天伦之乐的孩子恢复童年”。

其次,教师要了解孩子,还要注意多进行考察和观察。

早在孩子上学之前的一年时间里,苏霍姆林斯基就开始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细心观察。在《我把爱心献给孩子》等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他们提前一年组织孩子们到学校里来,到“蓝天下的学校”里来,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为将来学好学校的课程作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教师就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开始研究孩子的各种表现。

而了解孩子们的最佳场所,不是在教室里,不是在课桌前,而是到大自然中去,到他们的“蓝天下的学校”里去。

 

在孩子们还没有坐在课桌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就应该和他们一起到田野去、到森林去、到河岸去。即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已经开始以后,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教室和课堂。应该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回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里去,这对他们来讲就像鸟儿需要空气、鱼儿需要清洁的水一样必不可少。                                               (五—302页)

 

教师要了解孩子,还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细心观察孩子,要学会观察孩子们的两个世界——外在的周围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他特别提出,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们的眼睛,应该学会通过眼睛这扇窗户来看到孩子们的心灵。因此,他强调:

 

最主要的任务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孩子的两个世界——即外在的周围世界,含自然、劳动、社会关系等,和内在的精神世界——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观察孩子们对外在世界是如何思考和感知的,观察他们为了打开自己头脑中的思路,经历了多么复杂乃至曲折的道路。要善于从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中,特别是从他们的眼睛中,读懂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思想活动、情绪和感受。

                                           (五—309页)

 

第三,教师要了解孩子,关键是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师通过对孩子进行全面了解,与孩子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关键是要进入孩子的心灵,了解并熟悉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他认为,考察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特别是孩子的思维,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这是爱孩子和了解孩子的关键所在,并指出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他说:

 

每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情感、感受、快乐、不安、悲伤、忧虑等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认清并熟悉自己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但他绝不能把他们当作研究对象来对待。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学校,只有当它成为孩子过愉快而有趣的生活并努力求取知识和钻研科学的园地时,才能成为教育基地。                                             《帕夫雷什中学》第7页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一个新生来到学校,我总是细心地观察他,寻找跟他精神交往的手段。这些手段要能唤起他去积极活动,去明显地表露他的愿望和和兴趣。孩子应当用他的行动自我表明我所要了解的有关他的情况。这是对儿童集体进行教育领导的原则之一。                                         《帕夫雷什中学》第10页

 

 

苏霍姆林斯基不止一次地叮嘱年轻教师:从你走上教师道路的那一天起,你就应该在内心里暗暗发誓;要开发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与智力。而为此就必须了解你所培养的人,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了解他们智力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我们所负责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人。如果你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你就应该了解那些远不是每一个母亲都了解的东西。你应该了解人。(五-314)

“爱”是一个强大的武器,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并运用好这一武器。爱是通向儿童心灵之路的桥梁,需要靠友谊、爱好、兴趣、感情来铺设。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在感情上与他们产生共鸣,师生应当平等合作,切忌把学生永远置于被教育者的地位,教师的真诚、坦率及对学生的信任格外重要。师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是引发师生沟通和情感共鸣的途径。

需要指出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事们,在对孩子进行全面了解、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各人的特点,对他们的生活、学习、课外活动及全部的教育活动作出适当的安排。对于学生离开学校后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不仅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而且还尽可能地输送或安排到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场所和岗位上,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苏霍姆林斯基关爱孩子、走进孩子心灵的最突出的表现和最卓越的成就就是对“后进生”的转化。在他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先后转化了107名原来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儿童,“后来都成了充分够格有的有教养的人。”他们中有13人受到了高等教育。在培养和教育他们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都作了详细的工作记录,并把转化他们的事例写入了他的著作中,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中最闪光和精彩的一页。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这一天,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10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打那。当班主任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很危险!”他突然高声喊到:“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卷起身子滚了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这样的分析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关注之情、教育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象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种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五-308页)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下面将有专节论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