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菲利亚的悲剧

(2010-11-05 19:12:01)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学习

奥菲利亚的悲剧

                         ——全剧冲突的中心

 

                                                        

莎士比亚在他的大量悲喜剧中,为人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鲍西亚,一个绚丽耀眼的充满人文主义新女性,携着智慧与爱的暖风,精灵一般飘然来到大家的眼前;麦克白夫人,一个阴森可怖的魔鬼,带给我们的是震撼灵魂的恐惧……对于这些女性,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唯有奥菲利亚这一形象,多年来成了莎评的一个“寂静死角”,很少有人问津。可能是奥菲利亚的平庸导致人们的兴趣索然吧!

如果深究文本,大家就会发现,看起来有点傻得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中的地位绝对不能忽视。她的重要就在于她在全剧冲突关系的地位上,可以说奥菲利亚是全剧重要人物的联结点,同时又是全剧悲剧性气氛的渲染。奥菲利亚的形象也影响了公众的审美价值,可以说《哈姆雷特》的盛誉有很大一部分是归功于奥菲利亚的。

冲突时戏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哈姆雷特》中的冲突时复杂的,有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之间的冲突、理性和反理性之间的哲学冲突、行动和思想之间的个性冲突等。奥菲利亚在这些矛盾中充当的是作为各种形象的比对物,来自各方面的力量都在她身上撞击。

首先是在社会冲突中,奥菲利亚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地位。就身份来说,奥菲利亚只是朝廷老臣的女儿,一个深居简出的贵族少女。她的活动范围极其狭窄,社会关系也极为简单。但是这极为简单的社会关系,却关乎着剧中每一个重要人物:是国王克劳狄斯的臣子,不可逾越;是朝廷宠臣波洛涅斯的女儿,不能冒犯;是人文主义悲剧英雄哈姆雷特的爱人。对国王的畏惧,对父亲的恭敬,对王子的爱慕三者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奥菲利亚的社会关系网。

在水火不容的对抗者之间,奥菲利亚举步维艰。一方面,她,从小对父亲“言听计从”,自己没什么抗争的力量,离开了父亲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生活。就这样,在父亲的“规劝”之下,她不得不舍弃跟王子之间的爱情。不仅如此,“尊贵”的父亲为了取悦国王,不惜把女儿作为工具,刺探王子内心的秘密。父亲亲自将罪恶的“屠刀”塞进了女儿柔弱的手中,将她推进了灾难的泥淖。奥菲利亚在不自觉中充当了恶势力的帮手,而她“协助”的恶势力伤害的正是自己所笃爱的情人。

王子和少女曾经相爱,但是,在少女的严重,王子仅仅是“时流的明镜,人寸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是贵族王子的典范,奥菲利亚并没有认识到王子的思想和抱负,因此,这一对情侣在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劳燕分飞。奥菲利亚没有能力去担起支持王子重整乾坤的大任。

在剧中,与尖锐的社会冲突相伴的,是主人公令人震惊的,也是更为艰巨、复杂、深刻的内心冲突。时事的险峻、世态炎凉,将哈姆雷特逼近了精神的峭壁。是“生存还是死亡”的经典独白,早已超越了当下的灾祸,超越了杀父之仇带来的愤怒,而是表现出在人类灾难面前的危机意识,从而将读者引入了一场延续几个世纪的人生观的大讨论中。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哈姆雷尔几乎发疯了,这时,奥菲利亚挺身而出,又一次充当了王子思想探索的投射体。

哈姆雷特的内心经历着挣扎,他的目光透露出地狱般惨败的光芒,在他眼里,奥菲利亚被分离出了两个化身,刚开始是一个十分娇小的,焕发着人性光芒的年轻单纯的人,这是王子严重理想的女性,他深爱着这个奥菲利亚,当王子决定装疯去向她告别的时候,曾是多么希望能够从奥菲利亚灵魂深处得到一种信赖的爱,可是奥菲利亚的迷茫和悲戚让王子彻底绝望。这个曾经以信仰为第一生命,爱情为第二生命的王子,深感人性的堕落使世界已经失去了光明,因此对爱情闭上了眼睛。从此,奥菲利亚在他眼里不过是和他母亲一样是一个忘义求荣、苟且偷安的人,是一个被放大了的扭曲的人。“我知道你们怎样的涂脂抹粉, 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 你们又替自己造一张脸。” “美丽可以使贞洁变得淫荡,贞洁却未必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 “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这些话与其说是讲给奥菲利亚听的,不如说是讲给自己听的。他是在渲泄, 将内心那么多对恶势力的僧恶,对人生的困惑,对人类的悲哀,一下子渲泄出来。奥菲利亚不过是王子哲学思考、内心斗争的一个投影罢了。”

终于,在外界的众多压力下,奥菲利亚疯了。尽管奥菲利亚美丽、天真、善良,但是封闭的生活使她失去了智慧和力量,父亲和国王的逼迫使她成为侩子手。她呼吸着污浊的空气,最重要的是还要忍受王子的羞辱:一个她如此尊重和热爱的哈姆雷特,竟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且跟身边的所有人打得火热,却忽视了用爱恋的眼光观望着他的少女,他分辨不出奥菲利亚的外观与真实。王子在人生的巨大问题前可以进行理性的思索,却在现实的爱情面前不知所措。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王子离弃了奥菲利亚,是王子将奥菲利亚逼进了一个飘忽不定的疯癫世界。

因此,奥菲利亚的疯不仅仅是社会反动势力的讽刺,也是人文主义固有的阶级局限的暴露。全剧中,莎士比亚做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安排,让受理智支配的王子装疯,使他陷入一个更为黑暗、更为阴郁的现实世界,而让完全丧失了理智的奥菲利亚真疯,使她借着疯癫逃避罪恶的现实世界,以及人文主义的嘲讽,在她虚无缥缈的迷宫中,得到安慰,找到平衡,她似乎找到了现实中找不到的东西,然后含着微笑,唱着古老的爱情谣曲,从容、坦荡的走向了永恒。

奥菲利亚在全剧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她本身不崇高,也不悲壮,但是她的出现却加剧了全剧的悲壮感。她的出现使得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是整个剧情多了扣人心弦的波纹和色彩。莎士比亚自身极爱这一角色,所以他用极其浪漫的笔墨,为她的死点缀上绚丽的鲜花,摇曳的垂柳,轻柔的歌声……但这一切无法掩盖死亡的阴影,反而更令人感到泪水的冰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