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南朝梁的刘勰(公元465__532年),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少年时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跟随沙门僧十余年,并同此精通佛教经典。梁代初年,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曾担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其所赏识。后来出家为僧,法名慧地。刘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都很深。他的著作最著名的就是《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它评价了晋宋以前200多位重要作家,总结了35种文体的源流演变和特点,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和评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内容丰富多彩。
全书50篇,由四大部分组成:总论:由《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构成。《原道》中论述的“自然之道”,主要说明万事万物必有其自然的文采:“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刘勰据此说明:文学作品必须有文手人,但应该是由相应的内容决定其文采。
《征圣》、《宗经》两篇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写作原则。《宗经》篇论述了“六义”,认为学习儒家经典对文学创作有六大好处:“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与我对文字、文学的运用原则如出一辙。确应如此,简洁明了,常字不诲,言简意赅,理正言明……反面:娇柔造作,华而不实,言之无物,歪理斜论,长篇累牍……
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已尽宇宙万物之理,何必赘言呢?《千字文》亦然,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切勿为追求标奇立异而误入歧途!
刘勰认为圣人的著作“衔华而佩实”,所以《征圣》篇强调:“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这正是《原运》、《征圣》和《宗经》三篇总论提出的核心观点。
文体论:从第五篇《辨骚》到《书记》共21篇,通常称为文体论。主要从四方面论述各种文体:一是文体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二是文体的名称、意义;三是评论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四是总结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作要人次。
创作论:从《神思》到《总术》共19篇是创作论;《时序》、《物色》两篇介于创作论和批评论之间,也包含一些论创作的重要意见。这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其中分别对艺术构思、艺术风格、继承与革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关系等进行了专题论述;也对声律、对偶、比兴、夸张以至用字谋篇等逐一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文心雕龙》还对风格和风骨也有深入的研讨和论述。他认为,形成作家风格的原因,有先天的才情、气质的不同,也有后天的学养和习染的殊异。“风骨”中的“风”,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感染力,即“风以动之”的“风”;“骨”则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
《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他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度空而生,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形容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原料。它还强调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他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见解。批评论:本书集中阐述文学批评理论,只有《知音》一篇。
从总体上看,三篇总论同时也是批评论的总论;文体论也是作品论;《才略》篇论历代作家的才华,《程器》篇论品德;创作论中的创作原理,也正是评作家作品的原理。《知音》篇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素养问题、批评应注意的方面等。
《文心雕龙》堪称文学理论的百科全书!所有爱好文学的人以及有关文字、文学、文化方面的所有学生、学者的必读经典,都应该花时间精读本书,从中汲取其精华、精髓和养分,从而确立正确的文学观。它还是所有从事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人的经典指引。
加载中,请稍候......